生命的大光明状态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20-02-1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儒家圣典《大学》如是说。事物都有根本与枝叶、主要与次要的分别,更有时间序列上的先后之分,常人往往不知此理,做事本末倒置,不分先后,以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背道而驰,鲜有成就。
作为统御万物的道究竟以何为根本呢?答曰:以生命的最高状态—光明洞彻、圆融无二的法身境界为本。得此根本,就可以静制动,居中制外,以不变应万变,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同样的一本《大学》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儒朱熹解释道: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者,明之也;明德者,人之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也就是说,要想成为伟大人物,应当学习明明德之道,使原本光明的本性从后天习染中显露出来,从而虚灵不昧,照烛事理。由本至末,由体起用,由自利到利他由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使自己的光明德性普照天下,净化天下,使天下成为至善乐土,即原书中所说的明明德于天下者如此之人,方堪称大人儒家称之为圣人
在儒家另外一本典籍《易经》中,孔子更进一步解释了大人的概念: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就将大人光明本性的特征更为详尽的说出来了。更有智者解释易的易字,以为就是日月二字的合体字,所谓日月合而为易将之与夫子与日月合其明的论述及后世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月)离(日)精的丹诗相比较,会发现其理路是相吻合的,可谓别有会心的妙解。
其它儒家经典及后世理学书中,类似论述很多,学者可去一一参阅,此处不赘。
道家更是直探本原。《庄子》说:宇泰定者,发乎天光”道人深入大定,可使量如天空一样广大的本性光明发露出来。其它秉承庄周真人这一论述的书籍文章还有很多,如唐司马承祯真人的《坐忘论》中就解说道:庄子曰:‘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宇,心也。天光,慧也。”所以在这个角度上,又称本性之光为慧光”性光”等。但可笑的是,后世许多学人只在眼前见到一点光明,便自我鉴定为性光发现”了,甚至许多成名的”也如是说,以讹传讹,误人不浅。
需知真正天光发明”其心量是很大的,心光透脱,穿越血肉色身之局限,辐射至体外,与虚空同大,其时连一丁点肉身的存在都觉不出,只觉遍天地间都为我之灵光所充斥。所谓心月孤悬,光吞万象”心如太虚”心光照大千”都是这一境界之写照。
近代高真陈撄宁先生高徒胡海牙医师明确地说:修炼到一定程度,内视时体内外呈现通天彻地、圆陀陀、金灿灿的大光明景象,是一种明心见性的状态,感到人体成为一颗大丹,被宇宙环抱其中,不单指体内某一局限性的光团。又说:随着功夫的加深,能够使自己的身心在不知不觉中返还于先天本来面目,豁然开悟。此境界就是老子所谓‘致虚极,守静笃’的先天境界,在先天境界中所体会的自我身心,全然不是后天意识所能认识的色身,而是法身,即本来的真性命,仙家之贵就在于修法身。
陈撄宁先生在《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中说:修道的人,能够从后天神气返还到先生性命,就算是功德。法身本是佛家说法,而先天性命本来的真性命则是道门词汇。陈公以通天手眼看出这二者本质上的相同,并将二者从二大阵营进而轻轻拈出,出入佛老,左右逢源,非深于道者,孰能如此?
但不论佛家道家,也不论法身。性命。其义理原无二致,无非是说生命存在有几种不同的状态。较粗的意识状态和与之相配的血肉粗重之身是生命的低等状态,故名之曰色身。而最精细的心灵态与最精微的光态。物质所组成的身体是生命的最高状态,故名之曰法身。光明身。真性命。先天境界。等。而且道家本《易》之理提出一个更为有趣的担法:我们的生命状态有天态。与地态。二种,前者清轻广大如无尽之太空,后者粗重有形如地球。《列子》的天瑞篇。中就说:精神者,天之人;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
明代大儒王阳明深受道家影响,故其心学也是外儒内道(还兼有禅学思想)他的名言心之明分即是天,心之浊分即是地其实即是《列子》中上述论断的翻版。但注意此处之心不单指意识,而指明心见性后的心乃是身心一体,心物一元的大 心非常人局限在腔子里的小 心所以道家修道就有了恢复干(天)身干元面目干元一气天光发明人法地,地法天一类重视天的说法。
乐育堂语录中说:学者欲与太虚(天)同体,必使内想不出,外想不入,即出入息一齐化为光明,浑觉自家只有一点灵光而已…此即见性见到处,先天元性,亦将成法身之时也。又说:人能完赤子心…久则大放毫光,与虚空同体,与日月同明。再如海印子论大周天时说:当‘炼气化神’之时,神息俱定于虚空之中…色身已成空屋…神气同定,久则气尽化神,唯一威光煊赫虚空,是即胎圆之证也。
再看佛家禅宗,多标榜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可惜一般人多以为理解、通达佛经即为开悟明心了,故而禅风不振。纵视当世,多是口头禅者,真正用功真修实证者,如凤毛麟角。真正的开悟,是真正用功夫,修证到真正见到生命的大光明本元状态,是有景有验,真实不虚的。
如憨山发悟时的情形是: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及觉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此内外湛然,无复间声色相为障碍,从前疑会,当下顿消,及视釜,已生尘矣。以独无一侣,故不知久近耳。”憨山开悟时,心光发明,照天照地,不觉后天血肉色身的存在,只见如大圆镜之光明普照太虚空”宇宙间森罗万象都在光明的笼罩之下,不仅因此而明了发慧,群疑尽释,而且住在此定境中很长时间,以至于做饭用的锅都已积了灰尘(至少有三五天之久)
再一个是当代禅宗大德南怀瑾先生所说的明心之境:初见之时,心身空寂,了无一物,山河大地,人我众生皆成一片,如在大圆镜中…心明境寂,如晴空,身轻愉快,如春风吹絮若大死一番,忽然大活,初见悟境现前,心目定动,觅此身心,了不可得,古德所谓‘如在灯影中行‘乃实事境象。到得此时,夜睡无梦,而可证得醒梦一如之境
但这只是初步得体”还未能起用”譬如刚接触一件工具,还不会使用,又像虽然得到了种子,可是没有经过播种、施肥,还没有结出粮食来。所以开悟、见道之后,还要经长期闭关修道,才能证道、成道,进而起用弘道。一般来讲,悟道是见到、得到这一大光明”状态,修道是增强光明之亮度、扩充光明之范围,成道是此光明态已修了,弘道起用”是以此光明”去起神通妙用,利益众生。初步悟道的人,多数不能自由无碍的使用神通之力,或者干脆不具备神通力。如南怀瑾先生在悟道后又于峨眉山闭关三年,尚觉虽知此物为天地本元”但仍疑于此物”为何不能转物自在”即可大致理解为神通妙用
圭峰禅师对此有个生动的比喻:比如孩子初生之日,诸根俱足,与大人无异,但其力未充,须经岁月,方可。”见道”只不过是得了法身”但此法身”尚处在稚嫩的婴儿”期,法力”不足,必须假以时日,使之长大”才能有的力量和作为。所谓法力无力,神通广大”
南先生在《禅海蠡测》中说:此时须保任。保任者,保护任运自在之意…自行将养,缄默自修…直待脉解心开,六般神用,无不自在。
佛家对此光明态有详尽的论述,并赋予了它以法身光明本觉智光俱生智光明体等等许多称号。奇妙的是,与道家的天光提法遥相呼应,也称此境界为无云晴空虚空光明如莲花生大士高弟无垢光尊者在其所著《大禅定休息清净车解》一书中就明确提出,要通过修持证悟清明秘密天空现出无方天空悟
热罗多吉扎上师亦说:证虚空境界瑜伽师,已于生死得自在。”宗喀巴在《密道次第广论》亦说:为欲将来以识死光明故,现在修习与死渐次最相随顺睡眠光明…次于已过无念无重分别未超梦境之间,现如无云之虚空时,正是睡眠光明”
因为人在死亡、睡眠的过程中,也会经过此光明状态,故而又称之为死光明睡眠光明其它如气入中脉时、明师巧妙指示时(如禅门宗师当头棒喝)昏厥时等,此光明也会显现(可参考《大乘要道密集》中的大手印九种光明要门一篇内容)
至于其修习方法,如宗所说,解脱道者修猛利火,贪爱道者依止业印不离乐空之心单修者修拙火定,使气入、住,融于中脉,显发智光;此可参考陈健民上师的《灌顶论》以知其详。
由此所得成就:以为此光明为世界之本源,宇宙万物都在此大印中产生。故证得此光明,可显现最高层次之神通,是为最高成就。其次还有八大悉地和四事成就(息灭病灾、增生福寿、收摄归服、镇降诛杀)二种世间成就(可参考宗喀巴的《道次第广论》等诸贤著述)其它如武学和医学也有相关的精彩解析,篇幅所限,容后再述。
总之,法身光明,是宇宙万物之本源,同时亦是宇宙万物之归宿。法身光明如海,宇宙万物如涛,涛起必自海上起,涛灭必归于海中,是以古人称修道为返本归元”意即要我们这些游子早日确定航向,逆流而上,以归家稳坐”禅门术语回到生命的本源中去啊!
上一篇:那些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