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时评如何看待安乐死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12-30

一年前,我见他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魁梧的身材,和善的面容,还有那厚道的为人处事,虽然仅此一面但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身处农村不比城市繁华,虽无豪车也无洋房,但他夫妻恩爱,四世同堂,邻里和睦,为人坦荡荡。可就在夕阳正红时,突发“蛛膜下腔出血”形成脑疝急诊住院抢救,但还是不幸留下了全身瘫痪的永久性后遗症。医药费用去十多万,病床上的他仍然还是大小便失禁,生活起居无法自理,度日如年。

也许是不忍心再拖累妻儿,也许是难以抵抗病痛折磨,他要求家人给他一个痛快的人生了断。悲痛之余的妻子再不忍亲爱的丈夫那痛不欲生,儿女再不忍辛劳一生的父亲再为病魔无力的抗争。经过许久的心理斗争,顶住了众人的舆论和谴责,为父亲实施了安乐死。

因为在中国这个相对保守的国度里,法律上并不允许实施安乐死。这位老者安乐死并非就是安乐且带着欣快感的离去,反倒是在儿女的帮助下,偷偷摸摸地几经辗转才找到一剂中药,自己亲自服下这剂“断命散”口吐白沫,全身抽搐,七窍出血,痛苦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途。

假如在荷兰或者是在比利时,他老人家完全无需如此的痛苦,无需走的如此狼狈,他完全有自由选择更好的药物(DML),带着欣快感安详地离去。儿女无需太介意什么世俗的伦理观念,背一个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骂名。

安乐死,到底应不应该实行,应不应该合法化。您也许有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让我们一起展开讨论吧!

共 60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个沉重而伤痛的话题,什么是安乐死,安乐死真的就能让去者安乐吗?编者二十多年前,无意中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中国第一例安乐死的报道,读完整篇文章后,心底象压了千斤重的大石头,所谓的安乐,去者无安乐可言,生者却又背负了沉重的十字架——自责加上社会舆论的谴责,还要面临着法律的制裁。而本文所述的老者,其死状更是凄惨,本以为用死来解脱活着的难耐之痛,结果临走时,却又是如此情景。值得深思和进一步探讨的话题。希望大家都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三微花】

1楼文友: 21:07: 2 一个沉重的话题,但值得关注。每个人都是老去的时候,都会面临着如何离去的选择。是生不如死的熬着,让自己与亲人们同时陪着自己熬着,如枯灯般耗尽最后一滴油,还是选择有尊严的 安乐离开 ?这是个社会问题,需要人情关怀,更需要法律的支撑。建议作者把本文发到乡土论坛,大家进行讨论,或者,就直接在这里进行互动!

回复1楼文友: 16:41: 2 刚来乡土啥也不懂,还望您多多指教!遥握

2楼文友: 21:08: 温馨提示:文章中,有几处字做了修改,请作者核对为佳。问好!期待更多佳作落户乡土社团。

回复2楼文友: 16:4 :04 谢谢支持!

楼文友: 21:41:25 安乐死,到底应不应该实行,应不应该合法化。您也许有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让我们一起展开讨论吧

回复 楼文友: 16:52:2 在我看来,安乐死的推行迫在眉睫,只是因为咱的国家幅员辽阔,各地基尼指数差异太大,患者享受不到均衡得医疗条件。再加上观念意识一时无法转变。基于以上诸多原因,我个人觉得先在国内一些发达城市试行一下,以观后效,再推广!

4楼文友: 22:51:12 我认为如果是那种不愈之症生不如死的熬着,拖累着家人和自己一起熬着,在病魔的万般折磨下,不如选择安乐死,这样对家人,对病人,对社会都有益,家人不必太介意什么世俗的伦理观念。这是个沉重的社会问题, 是需要大家关心的问题,更需要法律注重的问题,我想,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得到法律的支持。

回复4楼文友: 16:5 :55 我在江山找到了知音!

宝宝反复发烧怎么回事

一岁半宝宝发烧怎么办

一岁多宝宝发烧

小孩热流感症状有哪些
婴幼儿感冒发烧
品牌精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