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子字画的艺术成就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12-20
画圣吴道子的艺术成就有哪些呢?据说,开元天宝年间画家是唐代画家中数量最多的,不过画圣吴道子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不仅量多质好的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约685—758),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一生主要活动于盛唐时期。早年孤贫,喜欢作画,未及弱冠便能“穷丹青之妙”,因画名远播而被唐玄宗召入宫内,任内教博士官。
吴道子还曾向张旭、贺知章学过书法,但画名远胜于书名。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画圣吴道子
《历代名画记》也给他以极高的评价:“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吴道子的画,代表了古代绘画史上的重大成就,后人推崇为“画圣”,民间画工也尊其为“祖师”。吴道子绘画艺木成就的取得,一方面是经济的繁荣为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时绘画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风气。不仅宫廷需御用画家,同时大量的僧寺、墓室也缺少不了壁画。于是便涌现出大批画家。
吴道子字画的艺术特点:长于宗教体裁的变相人物的描绘他一生创作壁画300余堵,其中变相作品占有较高的比重。虽然数量多,但吴道子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并无雷同之感。《历代名画记》称其“变相人物,奇踪异状,无有同者”。其中他的地狱变相尤为出色。根据因果报应,他把在人间作恶的坏人安排在阴间让他们受尽各种折磨。据说他画的地狱变相虽无牛头、马面、剑林等可怖之物,但“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经变状之后仍有阴森之气,令人毛骨悚然。
什么是广陵散?它与嵇康又有何关系呢?《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曲同名。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
《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
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唐朝名画录》载,人们见了他在洛阳景云寺所作变相后,“屠沽渔罟之辈,见之而惧罪改业者,往往有之。”足见其作品震慑人心的力量。
吴道子字画的艺术特点:体现现实生活吴道子形象生动的绘画风格是与他对现实生活细致深刻的体验分不开的。据说他画的执炉天女壁画使人见之便觉有“窃眸欲语”之感。在长安千福寺西塔院画的菩萨是以自己为模特儿的。天宝年间,唐玄宗去嘉陵江,带吴道子去写生。回到宫廷,玄宗问他画了些什么,他回答“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及在大同殿里作壁画,一日内便画出嘉陵江300里风景,足见其观察之126细微。另外,吴道子绘画多种体裁并能,《唐朝名画录》说他画的“人物、佛像、神鬼、山水、台殿、草木,皆冠于世,国朝第一”。
画圣吴道子的作品仕女图
吴道子字画的艺术特点:善用疏体与白画的风格画圣吴道子的作品多色彩简淡,只在焦墨之中略加布染,便有一种自然飘逸之感,有时甚至采用不著色的“白画”。他所用的线条虽不以铁线描为主,多用“莼菜条”,但更能表现出高低深浅的立体感。吴道子没有真迹传世。《送子天王图》是宋临本,画的内容是,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之后,被其父净饭王和母摩耶夫人抱去朝拜神庙,诸神慌忙下拜的情景。净饭王的沉稳庄严和天神的仓皇下拜的形象,衬托出刚降生婴儿的不凡。吴道子所创造的佛教绘画样式被称为“吴家样”,和南北朝张僧繇所创“张家样”以及曹仲达所创“曹家样”相比,“吴家样”以轻盈飘逸的“吴带当风”的风格对唐佛教画有深远的影响。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作琵琶行惹出了一段比较纷争的历史故事,有人说,这是白居易自己放低了身份,也有人说,这是白居易心中对社会黑暗的控诉,究竟是那种情怀呢?我们今天一起看看。
琵琶行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琵琶行介绍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作琵琶行
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
灯盏花领军企业产品
灯盏细辛可以泡水喝吗
灯盏花领军企业文化
混合痔怎么保守治疗月经后期小腹痛吃什么
五岁宝宝不爱吃饭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