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散文漂浮在西湖上的柳树叶外一篇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10-01

泛舟西湖,水不是最诱人的,倒是那水面上随波起伏的柳树叶片,使我心中为之一惊。这些黄黄的柳树叶片,极像白娘子的柳眉凤眼,妖气逼人。

我身不由己地收回视线,极目远眺,看水光山色。水雾深处,那不是断桥又是何物?于是,白娘子撑一把油纸雨伞,站在了断桥之上。

这个白娘子,原本是山野中的一条小白蛇。

一天,小白蛇被一个捕蛇老人抓住。老人以猎物为生,生擒过不少野生动物,可是老人却从没有见到过白色的虫蛇,虽然觉得稀罕,却也准备晚餐白蛇,不料,被小牧童看见并放生。小白蛇本来就看中人间烟火,从捕蛇老人手中逃脱后,更加的珍惜人间大爱,经过1700多年的修炼,终于冷血回温、化做人形。成仙后的小白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那小牧童,以报答惜年救命之恩。后经观音菩萨指点,来到杭州西湖,寻找前世救命的小牧童……

断桥渐渐近了,我的思绪却乱了起来,因为那法海,断桥上的白娘子猛发妖力,袖卷衫飞,如猛兽洪水,那法海也不势弱,面对白娘子的“花骨绵掌”,举手投足,大如雷霆。白娘子几经撕扯,还是没能拉住小牧童的前世今生——许仙,那顶浅红色的油纸雨伞,在白娘子水漫金山后,从断桥上跌落湖水,形只影单的、无目的的随波远流……我情不自禁地把目光投向西湖岸边的雷峰塔……

我站在船头,迎着西湖五月的和风,调整着为雷峰塔下那白娘子所累的情绪。

西湖是美丽的。因为西湖的美丽,被贬谪到杭州任剌使的白居易精神为之一振。他到杭州上任的当天,就迫不及待地写下了洋洋数言的《杭州剌使谢上表》,从此,开始了伟大诗人与美丽山河的千古绝恋。白居易在杭州任剌使期间,不但写下了数首赞美西湖的诗篇,当他看到西湖因年久失治淤泥塞岸时,号召杭州人民,清淤浚水,整治西湖,并利用淤泥,在西湖上修筑一条堤坝,这条堤坝,贯穿断桥,想必是白居易有意为之。他在招唤白娘子,重返断桥,恩爱许仙?!还有一个叫做苏东坡的大诗人。那是苏东坡到杭州任杭州知州,当苏东坡站在西湖湖畔时,思想情感早被眼前的西湖美景所深深吸引。他感慨万千,“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之后,一场前所未有的西湖整治行动开始了。苏东坡发动全城人民募捐,动用了20万民工,为了节省劳动量,也为了加速对西湖的有利整治,他利用淤泥葑草,筑就了一条举世闻名的堤坝——苏堤。苏东坡在杭州期间,治湖献魅,吟诗千首。到了元朝,西湖又经数百年不修而将草荒。当时的杭州太守杨孟瑛动用民夫8000人,历时152天,拆毁田亩 481亩,恢复了西湖的旧面貌……

我想,正是这些知江南春雨、晓西湖魅力的人不断治理并发展西湖,西湖才得以有今天的苏堤春晓、柳浪闻莺、十里荷花……

游船返程,又见断桥。

断桥不断,又为何因?

原来,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一旦银装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这个时候,站在宝石山向断桥方向望去,断桥朝阳的一面冰雪消融,断桥背阴的一面白雪凝晶,乍一看,低矮的桥面似乎已经断掉,由此而得“断桥”一名。

导游说,西湖的形成跟王母娘娘有关。

那是远古时期,天河东边石窑里住着一条玉龙,天河西边的树林里住着一只金凤,它们有一次在银河的仙岛上拣到一块璞玉,于是一起琢磨璞玉,多年后,璞玉被琢磨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明珠的光芒照耀到哪里,哪里就会树木常青、百花盛开。王母娘娘知道后派出天兵偷得明珠。玉龙和金凤得知后向王母娘娘索要,王母娘娘誓死护珠,争夺中,明珠由天宫跌落人间。这颗明珠一落地,就立刻变成了晶莹碧绿的西湖。

实际上,西湖原本为海弯,因江潮挟带泥沙长期堆积,日积月累,使海弯与大海隔绝,形成泻湖,又经历代不断疏浚建设,最终成就为半封闭之浅水风景湖泊。

上得岸来,回眸西湖。柳树叶、黄黄的柳树叶、大片大片的柳树叶,飘浮在西湖的水面上。

江南的五月,刚进盛夏,柳树的枝叶,应该还在延伸生命的绿色,怎么会“少年老成”、黄老凋零?该不会是那白娘子至今仍旧不服那法海,向人们倾诉恋爱人间烟火的那份真挚情感吧!

·苏州的评弹

软软地、滑滑地,就像苏州河里的水,被游船慢慢地碾出一层紧牵着一层的波纹,这就是苏州评弹的魅力。享受苏州评弹,不必闭上眼睛,你可以尽情地欣赏苏州的夜景。苏州河两岸的风光,苏州河上跨度奇妙的拱桥,在苏州评弹的背景音乐声中,更能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知道苏州评弹久了,但那是通过电视或者广播传输,近距离接触苏州评弹,这还是第一次,且是在苏州河上观赏夜景。那燕声莺语般的歌唱(或旋律),就这样蔓延到我的感觉里,这根藤蔓,牢牢地牵着我的听觉,让人不舍得撒手。

好一朵茉莉花……

没有音响,没有灯光,身材纤纤的苏州女儿,怀抱琵琶,船头落坐。许是船尾,看不清苏州女儿的表情,苏州女儿像一片香樟树叶,轻轻地就落在了船头,不怯不等,手指在琵琶的弦子上一晃动,美妙的音符就像细水,流进了船仓。我痴了。我曾经为家乡戏的铿锵声调而水风大起,也曾为黄梅戏如泣如诉的唱腔而平湖微澜,却从不曾听到这样抑扬顿挫、春蚕吐丝、和风细雨般的歌唱。除了《茉莉花》一首,其余的歌子虽然听不懂,但让人爱听且越听越觉得想听,甚至于曲终人远,我还在苏州评弹里不肯出来。后来想想,就像听一首好听的英文歌曲,听者可以从头到尾听不懂一句歌词,但那动听的旋律,就已经让人如痴如醉,这就足够了。尤其是那首远播他乡的《茉莉花》,听过那么多普通话版的演唱而百听不厌,今天,苏州女儿用吴语“评弹”,我是真的听到天簌之音了。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结合的产物。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或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故事。其唱腔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苏州弹词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是一种散韵文体结合、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苏州方言说唱艺术,吸收了昆曲、吴歌的声腔。很有意思的是,弹词的道白部分,被行家里手冠之以散文,用“说”来表现,以此来叙述和描写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思想和活动环境。史载,乾隆南巡,在苏州行宫召评弹名角王周士御前弹唱,优美动听的曲调,挠扬乾隆的高兴,乾隆现场办公,赐王周士七品冠带,且带王周士随驾回京。可见弹词之“弹”功不俗啊!

苏州评话与弹词明明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式,它们是怎么媒约联姻,结为百年好合的呢?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艺术是相通的,苏州评话与弹词的合二为一,也正因为彼此的艺术需要而走到一起的吧。

说起苏州评弹,不能不说说苏州的地方方言——吴语。吴语与湘语是汉语七大方言语系中形成最早的方言,因此,吴语至今还保留了相当多的古音。在听觉上,一种方言如果语速过快,抑扬顿挫过强,给人以一种“太硬”的感觉,如宁波话;但如果过慢,缺乏明显抑扬顿挫,又“太侉”。而苏州话语调平和而不失抑扬,语速适中而不失顿挫,在发音上,感觉较靠前靠上,这种发音方式有些浅吟低唱的感觉。

当然,苏州在历史上属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地,当年,吴王夫差把越王勾践拴到自己的车辇上,越女郑旦看不过去,伺机短刀夫差之前,是否也为吴王演唱了一首早期的苏州评弹“茉莉花”?那只有吴子胥知道了……

共 289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灵秀的文字,在作者的笔端溢出,让我们领略了一番人文美景和历史含蕴,那些闪烁着无数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璀璨夺目的历史古迹,也蕴藏着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千古流芳的传奇故事。品读共赏,问好作者,祝创作愉快!【:兰蕙青儿】

宝宝止咳化痰小妙招

三岁小孩咳嗽老不好怎么办

小儿多少度算发烧

吃什么补肾阴阳双补
骨关节炎要保持心态
糖尿病胃轻瘫便秘的症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