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汶智慧的境界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10-13

引子:

在生命之中,最喜欢被打动的感觉,无论是被自己,还是被别人。每一次被打动,都是一次平凡向伟大的冲刺,一次大地与天空的相拥。在这样的拥抱中,生命于是充盈不再空虚,于是永恒不再短暂,于是四肢百骸,一动一静,都喷涌着意义的悸动。

用生命去拥抱世界,无论是荆棘、箭簇、深渊、还是茅厕,无论是卑鄙、懦弱、背叛、还是无耻。用生命去拥抱,需要有一种勇气,一种胸怀,一种智慧的境界。

被打动,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01

叙事:生活就是一个字,扛

离开哲学课堂已经好几年了,无时无刻却都还记得您那句话,“生活就是一个字,扛。”这话让我深深感动,一直未忘。我明白,生活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而正因为这艰辛,我们才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现在,我即将大学毕业了,我近乎处心积虑地等即将到来的毕业,等了十几年。在我心里,这像是我生命的真正起点。我拥有了靠自己在这个世界生存的能力,由于我并不在乎功名利禄,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其实很容易。我可以背起简单的行囊,离开使我痛苦了很多年的家,离开那种压抑的氛围,和我暴躁专断的父亲。我可以借助一辆列车,驶入人生不同的未来,我可以打破身体上的锁,过上孤单而自在的生活。我一直觉得欠自己这样一个机会,我忍耐的太久了。

从小开始,我就没有真正喜欢过学校生活,那些最开心的日子,是逃课的日子,我并不是成心想逃课,只是在学校外面晃荡,会有种得到了片刻自由的幻觉,明知道那是幻觉,却觉得如此美好。我性格并不活泼,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懂如何跟人友好相处,年少的时候,经常心怀怨恨。大多数时候,我其实只是恨我自己。

大学四年,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日子。虽然没有得到太多关怀,但是,起码没有什么伤害,没有没完没了的斥责和辱骂。记得有一次从家里回来,我站在校门口,看着熟悉的建筑,差点落泪。这样平和的日子,对我来说比什么都珍贵。虽然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念头,还是会常常出现,但是您不要担心,我并不会这么做。我需要这个想法,需要知道我有选择的自由,需要明白我有一个紧急出口,需要明白我可以随时结束一切,这样生活就容易忍受得多。我必须坚持,我必须追求我此生的幸福,或者使我此生的不幸圆满。有时候,这样无比绝望的态度,使我能好好生活。

我常常会拿生命里的美好事物,来劝说自己热爱生活。我会时常想起学校里清晨的玫瑰园,夜晚的万家灯火,阳光,河流,微笑。杨老师,之所以给您写这封信,是因为您一直也是我心里美好世界的一部分,您是一个榜样,您的智慧常常让我想到救赎,而我深信,一个教人有希望的老师,是值得尊敬的。

今年回家,我又见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日渐衰老,额头上是掩饰不了的沧桑。突然觉得比起我来说,其实他们更像是孩子。时间抹平了很多东西,我们从未有亲近感,但毕竟是一家人。而生养之恩,无以为报。我总是有种充满难过的感激,因为,我从来只能从理性上,而不是从感性上感到我们是亲人。我的父亲想让我去教书,他是个悲观的人,认为任何体制外的工作都是烂工作。我没有办法和他争辩。如果毕业以后不离家,我只能去当老师。我去实过习,我知道没有尝试就不能判断。我觉得我并不适合当老师。在学校的第一个月,我就几乎能看见我退休时的生活。更糟的事,我觉得这几乎是个怪圈,我曾经那么厌恶的学校生活,现在我要成为它的捍卫者。

老师,我不知道该进行怎样的选择。朋友劝我,让我先回家去,教几年书再干别的,我们总是要在妥协中往前走,您会不会也这样认为呢?而我感到不确定。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在妥协,可是,为什么我觉得越走越狭隘?

杨老师,您是倾向于认为,无论我们如何选择,每一条路都是有意义的。还是认为,只有一条路是正确的,只有一条路能成为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排除万难走这条路?

回复:成为我们自己

因为有了这个词:父亲,你的生命就有了一份独特的刚强。

年轻,渴望给自己一个机会;年轻,又往往没有足够的勇气,给自己一个机会。在这种纠结中,选择将铸造你的灵魂。

不懂如何跟人友好相处,是因为你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无论是心怀怨恨,还是怨恨自己,这都是因为内心禁锢,而又找不到出口的缘故。如果说,过去没有获得别的人引领,是周围长者的疏忽和失误;那么,在你已经成人的时候,不去努力战胜自己的积习,给自己一个重新学习重新开放的机会,那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失职。当然,开始这样的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唯有这种痛苦,才能驱逐怨恨的阴霾,让内心充满开放,信任和快乐。

生命都能够放下,那种种外在的挫折,内在的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能够放下生命,但又决定不放弃生命的人,有大勇敢大智慧。站在生命之巅,放眼望去,悠悠去路,正有无数关隘,要你用生命去相搏。

很高兴我能成为你生命中美好事物的一部分,也很希望你的大勇敢大智慧,能够成为我生命中最为美好的一部分。

父母的衰老和孩子气,是你长大成熟的标志。成熟了,让时间抹平了过去,重新从感性上感觉到那份亲情,是因为你从弱小变为强大,是因为你善的本质。

父亲,在你孩提的时候,是你的支柱,是你的向导。但是,你长大了,他却更像孩子。

我想,你的父亲,他的想法有他的道理:他是从一个行将过去的时代里走过来的人,他那个时代,任何体制外的工作,的确都是烂工作,都是在社会的边缘,寻找生存的机会。作为父亲,希望你去教书,希望你生活在有保障的体制里,这是因为他爱你。

但是,在你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变化与挑战,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即使是教书,也同样是无数的挑战,无数的变化。在任何时代,安于现状的,只是那些在江河里的小船,而有大勇敢大智慧的,一定是驶向远洋的航船。

一个人,只有跟随自己的本心,做自己选择的事情,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持久,才能熬到雨后的彩虹。

一个人,在自己有机会选择的时候,选择了自己最厌恶的事情,或是有大勇敢大智慧,或是极懦弱极愚蠢。

因为你在妥协,所以路必然越走越窄。妥协,意味着放弃自己追随别人。放弃,让人失去生命的方向和斗志;追随,让人无需观察、分析、判断和决策。人之为人,在于我们有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在于我们不断地运用我们的感官、理性、智慧和意志。

诚然,在勇敢者智慧者的生命里,也少不了妥协。但是,在他们的妥协里,退让中依然有坚持,追随中依然有自己的判断。他们的妥协,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并且,他们的妥协,不是一种被动的放弃,而是一种主动的审时度势,一种迂回的前进。

人可以一味地妥协,但同时也必须为这种妥协承担平庸、乏味和无趣的后果。承担,是那妥协者,而不是那让人妥协者。承担,不是一时片刻,而是终身。

我以为,无论我们如何选择,每一条路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其意义仅仅在于,在无数次妥协之后,我们终于醒悟,在世界上只有某些路,能使我们成为我们自己,而前面的无数次迷失和痛苦,让我们终于鼓起勇气排除万难走这些路。

02

叙事:细数芭蕉夜雨声

凌晨三点多一点,我就自然醒了,这是寅时的开端。此刻,我所在的江苏兴化(施耐庵、郑板桥、刘熙载的故里),海子池河畔玄武灵台(拱极台)一带,其实是没有雨的,我家的院落里,也是没有芭蕉树的。“芭蕉”,是一种文学意象,平日也是常常被人遗忘的。地有芭蕉天有雨,阴阳相和方有音。有了呼应之物后,有音,有雨,有芭蕉。然而,即便有音,还是常常被人所忽略,如阴天的太阳:更多时候的我们,会因为看不到太阳,而说“太阳是不存在的”。也所以,对于未觉的我们——更习惯于体知而非心知的我们而言,认知“音”的存在,是需要语境此外力来协助的。于是,“夜”——便来了……

“夜”之于我们,“星空”之于人类,意义其实是远超过白昼的,是为我们的本来处,也是我们的本去处……那里有我们的母体所在,那里有我们的无限所在……也所以,滕州王开岭在《精神明亮的人》中,不止一次地“仰望星空”……

您十分钟课程,占据了我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成为了这个早晨实际经历的主要部分。而临到敲字给您留言,想表述我之于您十分钟课程的印象时,我却反过来用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说明我这个早晨“细数芭蕉夜雨声”的由来及思想深处。我也知,这“玄心”是双刃的。

无论这“双刃”如何,我又想或不想如何,他都带我一路走来了,情到深处水自流。于是,我从这“十分钟之于五六个小时”里,记录下了这些,短小、很少却对我很有意义的,当然,不是全部,文字较于真实的生活,终究是苍白的:

【杨小洪(老师)】总结此学期学生们 0页的学习心得(反思),涉及了八个主题:词语、自我、思考、心动、路(力行)、痛苦、他者、改变。

【王学鹏(学生)】学习了哲学后,回过来再看学哲学不再沉重——学哲学,不思考,是一种悲剧;学哲学,思考而不用,是一种累赘;学哲学,思考而身体力行,痛并快乐着,是一种幸福。

【边宇琪(学生)】(关于:影响力、改变及放下……第一、光环、完美……平和,知足而进取)

【杨小洪(老师】哲学,不是书斋式的,是与我们的生活和生命紧密相连的。

“三个忘却在当下”,忘却书本说的;忘却老师说的;忘却自己原来说的——思考?

老师,不能成为学生的羁绊,而成为枷锁。

峰回路转,此处“心的发散”,其实又使心回到了“我心的起点”(起点,发散——再发散,回起点):“细数芭蕉夜雨声”。我终究不是“为了听课而听课,为了思考而思考”,我是在“探寻灵魂深处,升起,放下”……并且这样的路,不当是独行路——独行路是不能完成理想的落地的。“寻找被浸染过的人,一个有色的人,彩色人;寻找活着并醒着且行走的人,一个行走的人,行色人;寻找知我忘我空我的人,一个高维的人,空色人……”这是作为“搭戏台子的服务者”的我的使命与。

您的十分钟课程,对应了我一早的五六个小时的时间,从数字统计上来看,这样的效率是比较低下的。换个“自由而无用”点的思维来看吧:假定将我此阅读方式,牵强为一种“精读”的话,那么,引发思考一下,“精读”与“通读”哪种更近作者本心,或更如何如何呢?我此刻刚刚领悟到:这种比较其实是相对机械的,更是一种“狭义科学思维”,就好比,我们无法比较“一个可以(能)一目十行的(某作者文库的)读者”与“一个可以(欲)一叶知秋的读者”哪一个更懂作者一般。到底是因为懂而读得快?还是因为懂而读得深?我想,深浅快慢精泛有别,都更是形式吧,内容才是相对的重心所在。也所以,心,心,心……形,本该放,但不能绝对放;心,可提可放,但得轻提轻放。“心~形”,“形~心”,最终是得合一于空的,而空即是有,有即是空。一个人空有无别了,大概也就自在了吧?

末了,送给杨老师一首小诗吧,我从杨老师此课前十分钟的语言表达习惯中猜测,此几行大概是会与您有共鸣的,并祝您健康、快乐、自在、自在、自在。

另附一:从杨老师治学脉络来看,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

所有的人文学科的研读、践行,其往深处去后,必然会归结到思想及哲学的层面上来。

同时再延展一下,所有自然学科的研读、践行,其往深处去后,是不是也会必然归结到思想及哲学的层面上来?

于后者,有一专有名词的存在,大概是可以直接佐证的:科技伦理——科学伦理学。

回应:雨打芭蕉

你的文字,之于我,如雨打芭蕉,那些入心的地方,我一一用批注标注。标注里虽然没有文字,但那空白,于我,无疑有一种空谷回音,每每回到那空谷,就能感觉到那时和此时的心跳。

那空谷,如同你文中的“夜”和“星空”,让我们超越现实的羁绊,去感受生命的神秘,在神秘中,重新调整我们的人生态度。

喜欢夜雨芭蕉,“玄心”如双刃剑,在夜中起舞,削去了许多白昼割舍不下的繁枝茂叶,让我们回归简单、纯粹,让心弦被生命的本真而拨动。

生活在荒漠上,精神的甘泉,需要我们去寻找。开始总是以为自己在独行,但是坚持久了,视野开阔了,就会发现自己并不孤独:求真的路上,到处都是一代代人留下的足迹。俯下身去,每一个足迹都像一个空谷,回响着一个独特的生命的追求。

读了你的小诗,知道那是空谷在你胸中唤醒的一支心曲。虽然只有文字,但是,背后的理想、追求和信仰,给我带来切切实实的生命的温度。

雨打芭蕉,洋洋洒洒一夜,心因之自觉、警醒、奔涌、凝聚。凝聚,归一,才能提炼为生命最终爆发的临界浓度。

共 12015 字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哲学注定是要被现实所击倒的,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中国的孔夫子。哲学又注定要在哲学家死后活下来,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庄生的晓梦化蝶。这篇以师生通信的体裁写成的随笔,表达了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心中的迷茫,也唱出了对哲学的挽歌。也难怪,现在的人们都是很现实的,哲学不能当钱使,哲学不能裹肚腹,哲学不能换衣穿,哲学不能顶替住房,学它则甚?很多人都现实得眼睛里只有可以流通的钱而没有其它。我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有些人穷得只剩下钱了,有些人富得也只剩下钱了。然而,钱不是这个社会的原罪,扰乱自身扰乱社会的,依然是人的那颗不甘寂寞时时躁动的心,包括对于哲学和文学的漠视,都是人心在作怪,而不是钱的问题。文章中还讨论到一个观点,关于梦想。很多人会把自己想得很伟大,很了不起,很多人都想当老板,当有钱人,想在公司有地位,想在市场上有影响力,想赚跟多的钱……其实,这是因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很浮躁,周围很多人都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想,人们变得很贪婪,假恶丑的现象,相较于真善美似乎更多,自视甚高,自我膨胀,急功近利和玩世不恭的态度,似乎更加流行。这些人有追求,也很努力,但他们追求的,更多似乎是权利和金钱。我们不能将自己梦想的根,扎进与自己全然不同质的现实生活的土壤,只能是象牙塔中臆想人。梦,要想成为走向未来的灯塔,必须穿透诱惑与磨难的迷雾,诱惑与磨难中,显示梦的价值与力量。文章语言犀利,表述新颖,引人深思,推荐共赏。【:湖北武戈】

1楼文友: 17: 0:12 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哲学问题,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欣赏了,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首荟胶囊吃多久见效

MACC证书的含金量高不高

什么是MACC

小孩小便黄
中风前兆的症状
青年人晚上多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