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灶火忆旧散文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20-01-14
提起“灶火”,现在的一些年轻人,或许会以为是燃气灶上的炉火,其实不然。年龄稍大一点的人都知道,灶火,就是厨房,是早年乡下农村烧饭做饭吃饭的地方。记得小时候,在我老家那里,家家户户都有一间小灶火。当时的灶火,极为简陋。有时就是靠墙头栽几根棍,搭上个窝棚;有时是窝棚周围再加些箔材,挡挡风尘;还有的则在箔材外面涂抹一层掺入麦糠的泥土,显得严实一些。无论房屋外表繁简如何,也无论家庭大小富裕怎样,只要是灶火,屋里或棚下,一律都有个灶台和一堆柴禾,灶台对着的外面,还有座高高的出烟筒。
当时的灶台,一般都是由粘土制成的砖坯子砌成,外方内圆。灶口比锅口略微小些,锅坐在上面正好合适。灶门常常分上下两层,上面的进出柴禾,下面的用作风门,还能掏烧过的灰烬。有时为了方便,还在灶门旁特意地留一小口,用作放火柴或打火机之类的引火器具。人口多一点的人家,还常常紧挨着垒个稍低一点的圆形的小灶台,当作专用的炒菜锅,比方形灶台略微靠前。这样,既显得紧凑,烧起火来又顺便。特别是人手少,一把两门的时候。为了加大火力,垒灶台时,还常常靠左边开个进风口,放上一个长方体的来回拉动的木风箱。由于木风箱后面有个阀门,推时打开,拉时关住。因此乡村有“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的说法。但有了风箱,关键的时候,可以用来吹火或撵火。
那时的灶台上,包括压风箱的方砖上,平时放着高高低低摞起来的盘子和碗,盘子和碗上放着些大小不一的勺子和成把成把整齐的筷子,还有各式各样的酱醋香油瓶子和盐盒子或罐子,依次排开,好像大摆龙门阵一般,等着技艺高强者前来挑战。或许是用着方便,或许是长时期摆弄,虽然看起来很凌乱,但对于一个业务熟练者来说,啥时用啥,怎么个用法,就好像乐队里打架子鼓似的,井然有序,节奏分明,连一个小小的细节和动作也不会出半点差错。当然,也有爱干净的,洗刷之后,统一放进盆里盖起来,用时再一样一样拿出,不过,这样似乎显得有些罗嗦,做起来也会慢许多,甚至有可能会误事。你不得不佩服,庄稼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几乎无可挑剔。
有一句俗话叫:“锅上一把,过下一把。”是说一过人做饭够忙的,还得照顾锅上饭熟的情况,还得关注锅下火着的情况。灶台上的情况,便是把握时机,适时下料;那锅下烧火的情况,便主要是准备柴禾。在不大一个灶火里,灶台通常是靠着前墙和左面的山墙,位居灶火的一角。灶台前和右边大部分的空间,常常是用来放柴禾的地方。要说当时的柴禾,那可是种类繁多,不过,粗略地分析一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树叶麦秸等碎柴禾,也可叫做软柴禾;一类是秸秆树枝等长柴禾,也可叫做硬柴禾。这些柴禾的来源,除了收获之后的附属品,还有一些是人们在劳作之余捡拾的废弃物。记得那时,家家户户一年四季一天三顿都要烧火做饭,耗费的柴禾的确很多,除了集体干活,大量的时间就用在了柴禾的搜集上。
灶火外面的出烟筒,其实是连着灶台的。在锅的下面灶膛的后面,留有一出气孔,直通到灶火外,然后向上垒到高出房顶,开口处用砖支撑,呈人字形,既不影响冒烟,又防止下雨灌水。远看就好像灶火支在外部地面上的一只手臂,高高地直立着。据说,古代有一个曲突徙薪的故事。讲的是从前有户人家,灶火垒了个个直直的烟囱,灶旁堆满了柴禾。有人劝他把烟囱改成弯的,把柴堆搬开,免得发生火灾。这家没听,结果失火。幸亏邻居来救,才没有酿成大祸。于是这家人幡然悔悟,摆酒致谢。烧伤的坐了上席,却不请事先劝他改造烟囱的那人。当时流行下来两句话:“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后来就用“曲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这里的“突”,就是指现在的烟囱。在我们乡下叫做“出烟筒”。
当然,出烟筒自有其作用。它不但能够把烟气从锅膛里抽出,让灶火少受烟熏火燎;更重要的是,它还充当了一个排气筒,使风箱吹的凉气、燃火烧的热气和室外的空气构成了一个循环交流。记得当年,袅袅炊烟,升腾而起,蓝天绿树白云间,挥洒着龙飞凤舞的写意,乡村的上空成就了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上学后才知道,这风景早就曾被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发现,撰写成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流传千古的著名诗句。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的《七律·回韶山》一诗中也曾写到:“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要说烟熏成诗,今天看来,怎么说也有些不合时宜。但在历史的昨天,据说锅底眉子和飘落的烟灰都可用做书写的墨汁,那黑黑如炭的质地,竟成了结婚宴席上老老少少脸上的泥彩,智慧多情的乡民们,到处都洋溢着生活的 和生命的魅力。我清楚的记得,那时从炉底掏出的草木灰,作用可大了。把它洒在菜苗瓜苗上,不但肥力壮,发苗旺,而且还能治害虫;春节用它焙制的豆腐干,细嫩津脆,味道鲜,口感好;就是冬天遇到小孩尿棉裤,装里面一些,浸水利干得快,一打就掉,还干净,真是奇绝。可惜,现在再想找那灰白色的绒绒的细细的草木灰,谈何容易!
人类,我们人类,应该是从吃生开始的。自从火走入人们的视野,进入人们的生活,它极大地促进了人体自身的发展,也拓宽了人类活动的区域和空间。作为火种保存下来,定居后,围灶生火,人们才开始谱写出属于自己特有的美好生活的新篇章。因此,人们对“灶火”这个生活必需的地方,感情深厚,格外重视,倍加青睐。除了一年四季一日三餐地聚拢过来饮食外,还在隆冬腊月新年到来之前,选定节日,做好灶糖,特别地感谢保护人间烟火的灶神。
千百年来,祭灶已成为我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一项民俗活动。相传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夜晚,是灶王爷向玉皇大帝回报人间善恶的时候,也是决定世人来年吉凶祸福的时候。为了让其高兴,嘴上留情,“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人们通常以麻糖甜果类饮食供奉。记得小时候,我就很爱吃麻糖。后来才知道,人们是用麻糖来粘住灶王爷的嘴的,这多多少少有些不够光彩的意味,但它毕竟寄托着百姓们对美好幸福新生活的期盼。
天界是否有人间那些蝇营狗苟之事且不说,这祭祀灶王的美味佳品,反正也都让人吃掉了。不过,我们从祭灶这一节日习俗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民间对灶火还是很重视的,因为它毕竟是人们赖以生活的依据。说到“灶火”,猛然间,我想起了古代作战时的一种计谋——增兵减灶或减兵增灶。古代行军打仗,士兵常按军法“五人一伍,百人一卒”,每到一个地方都是按着这样的编制“埋锅造饭”,敌人便可以根据留下的“灶”计算你的人数。为了迷惑对方.主帅常常采用增兵减灶或减兵增灶的办法,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据史书记载,战国兵家孙子曾经用减灶迷惑过不可一世的庞涓,东汉的虞诩曾反其道而用之,而人都大获全胜。看来,一般人只是从“灶”中体会到了吃的内涵和意义;但智慧的人们,从吃上也能找到克敌制胜的理论和方法。
记得小时候,在我们乡下老家,灶火是一家一户的标志。一家一个灶火;一个灶火,又叫一个“锅底门”。村里有了红白喜事,都是按锅底门出人、帮手、随份子的。那个时候,谁家也没有太多东西。孩子大了,娶了媳妇,要是分家,小锅一掂,分灶就是分家,分火就是另住。哪怕你父子还是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只要不是一个锅底门,就算单独成家或另住了。如果有啥事,便是按一家一个门头说话了。这是乡村家喻户晓的通例,对谁也无需做任何解释。
当然,那个时候,家的观念比较强,村里也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有几世同堂的,一家十几口几十口的都有。做起饭来,那灶火里真是够忙的,也够热闹的。一家吃饭,勺把碗筷,叮叮当当,不亚于一曲奇妙的交响。其乐融融,和睦美满的家庭氛围,至今想起来也确实令人向往。但凡事都有利弊,有和和美美的一面,也有吵吵闹闹的时候。我就见过小两口闹分家,争争吵吵,打打斗斗,闹得全家鸡鸣狗跳的,甚至连四邻也不得安生。有时,媳妇吃了亏,娘家人来出气,最先干的一件事,就是砸锅、砸灶台。这种做法,说明了就是扮丢人的,给样子看的,其目的并不是离婚不过了,就是逼着分家。在这个时候,作为家长的,也就不要装迷了,买两口新锅,分灶分火吧!
吵是吵,闹是闹,谁家的孙儿谁家抱。分了灶,各过各的日子;但有了好吃的,有爷爷奶奶的,就不会没有孙子孙女的。逢年过节,做儿子和媳妇的,也要把做的好吃的改样的,送到父母那里去。当时我家,祖孙三代八口人。因为爷奶就我父亲一个儿子,我们姊妹四人年龄幼小,两辈人都非常疼爱我们。母亲要下地干活,灶火里做饭的常常是奶奶。虽然那时物质匮乏,但奶奶有一双巧手。她时常对我们说,庄稼人勤劳是本分,只要肯下力,只要愿动脑筋,一家人和和美美,生活就会过得有滋有味。
记得那时,蔬菜少,油份小,奶奶时常按照节令采槐花、捋榆钱、挖野菜,炸黑菜,想着法,变着样,来满足大家的口味。一家人无论是放学或是下工,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先往灶火里跑,即便是拿块剩馍,加上个咸萝卜条,吃起来也是满口生津,大快朵颐。中午回来,饭已盛上,芝麻叶面条,灶膛里的火,仍旧燃着;锅里面;粘乎恋稠。一家人或坐灶前,或依门框,或干脆往地上一蹲,哧溜溜,喝上两碗,那才真叫做特爽。晚上,昏黄的油灯下,蒸一锅红薯,锅正掀着,热气腾腾,每人拿上一块半块,边吹边吸溜,面甜的红薯送入口中,心里面是美滋滋的,有说不出的高兴。
有时候,遇到星期天或奶奶实在太忙,我就帮奶奶拉拉风箱、抱抱柴草或续续柴禾。不经意间,我慢慢地也知道一些与灶火有关的生活常识。譬如“响水不滚(开)”、“响水坐馍”和“什么是圆气?”等等。要说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那句“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有一次,奶奶正忙着做菜,汤锅滚开了,沫子状的气泡乱翻,奶奶赶快拿起勺子,舀汤扬了扬。我感觉怪好玩的,还一直上柴禾。奶奶急忙说:“住火!别烧了!”我看到一锅底柴禾,不知如何是好。奶奶又说:“退火,入灭!”并暗示我把未着完的柴禾捣进灶台下面风门的灰烬中。
记得当时,每逢新年,祭灶已过,灶火里就忙碌开了。馍一锅一锅的蒸,有自己吃的花卷、包子、角子,有待客用的蒸馍,还有祭祀或送老年人的枣花大馍等。走亲戚,通常是炸油条。炸油条一般需要请师傅,请师傅还需要约时间。因为一是大家都忙,二是炸油条是个技术活,师傅少,炸家多,而且量又大。一连好多天下来,油条师傅有的会累出一场病。都是乡里乡亲的,炸油条通常不收费,但主家有些过意不去,常常掐一掐油条送到师傅家。多年的老惯例沿用下来,便成为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记得那时,我家炸了油条后,还要炸一大条篮子丸子。丸子一般分为两种,萝卜面的自己吃;因为当时菜样不多,最后还要炸上一两锅细粉面,熬熬待客吃。由于津津的,又香;小孩子都想捏几个,大人总是不满意地说:“少捏两,回头待客不够了!”总之,那天晚上要熬到啥时候,有时我们熬不住,就躺在灶前的麦秸窝里睡着了。
到了腊月二十八,就该忙着盘饺子馅了。这个时候我通常是负责贴门画。印象中,灶火门前常贴的一副对联是:“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春前有雨,来年春耕才有希望;秋后无霜,光照长,庄稼才能获得大丰收;花开早,叶落迟,都反映了人们的期盼。在那个贫穷落后的时代,“熬冬”是件极不容易的事,寒冷的冬天去的快,温暖的春天来得早,无疑是件大好事。到了二十九晌午,稳早稳晚,父亲总要把割来的肉块洗好整好,下午三点以后,就架上劈柴,上锅开始熬了。等我们在外面玩足玩够,该饿的时候,天也渐渐地黑下来,到家父亲给我们每人从锅底捞上不大一块吃过,都还感到不解馋,便一个人在给一根拆过的肋骨。当时的感觉简直是神仙一般,既舒服又惬意。
灶火,是从前我们吃饭生活的地方,那里有多少美味,有多少温馨,有多少回忆,说也说不完。想想今天,厨房是厨房,餐厅是餐厅,客厅是客厅。干净多了,宽敞多了,也气派多了,但总让人感觉到似乎生活的滋味变少了,人们的情感变淡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流失,有些时候,从心眼里还是非常怀念那高高低低盆盆罐罐的几乎难以下脚的灶火,怀念那热热闹闹嘻嘻笑笑和和美美的生活。灶火,我心中的灶火,你是我最爱听的一首老歌!
共 477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的文字,非常的扎实。对于灶火的记忆,很大程度上,的确是被如今的年轻人而遗忘了。而这一篇散文中,作者以淳朴,并且充满着质感的行文,讲述了关于灶火的记忆,有厨房内的灶炉到如今的煤气灶这样的设施的变化,也有关于灶火的一些传说,文人墨客的一些记录。整体而言,这样的作品,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阅读和推广的。其中,涉及到了几个关于灶火的小故事,非常的有意趣,增添了散文的阅读吸引力。不矫揉,不造作。笔力娴熟,倾情推荐。——履泽【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8: 7:10 很有质感的一篇散文,欣赏这样的作品。
期待更多精彩。
回复1楼文友: 19:1 :51 谢谢老社长的亲点亲评,问好!
2楼文友: 19:16:26 感谢江南,问好! 挥鞭赶四运,拈笔集华彩
回复 楼文友: 20:07:41 好的,谢谢你!
4楼文友: 12:56:55 又见佳作,问好酋黄老师,我想说,你笔下的场景,也是我熟悉的记忆,真的很亲切。
回复4楼文友: 15:1 :2 是吧,几乎有相同的记忆,那个时代确实差别不大,问好!
5楼文友: 16:22:52 现在我家用的还是灶火,我觉得用灶火烧出来的饭跟电磁炉煤气灶是不一样的,有一种独特的味道 回复5楼文友: 16:42:10 的确如此,有同感,问好文友!
云南道地药材 灯盏花都有什么
云南道地药材 灯盏花有什么作用
云南道地药材 灯盏花有哪些
灯盏花龙头企业发展尿路感染热淋清颗粒
小孩消化不良吃什么药
上一篇:荷塘pk大奖赛蓉城读爱散文
- [经典语句]意甲:博洛尼亚 vs 国际米兰 国米争冠在即,博洛尼亚是否会当成拦路虎?
- [经典语句]浙江男篮官宣应运而生两名美籍训练师 并已签下一名小外援
- [经典语句]把女朋友当女儿养的男生也比较聪明 女孩子本来就是你越宠爱 她越可爱的 你给她足够的安全感和保护 她也
- [经典语句]凯特穿白色西服清新又减龄,之前还穿过同款粉色,这品位太奇特了
- [经典语句];大里有毒!阿婆种的菜致1死3中毒,;大壤污染谁之过?
- [经典语句]想你实在太累,曾独自为你喝酒
- [经典语句]壳聚糖/氧化石墨烯交叉神经导管可能成为周围神经缺损修复的新选择
- [经典语句]物理学会用这四个方法拒绝领导,领导不仅不批评你,甚至还看好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