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东石屯营地名的来历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09-11

湖南省邵东县野鸡坪镇石屯营村(过去叫高楼乡,撤区并乡后改名野鸡坪镇)境内有一个地名叫“石屯营”,为什么会叫“石屯营”呢?每个地名一定有它的来历故事。

笔者为弄清“石屯营”地名的来历,于10月18日冒雨来到到“石屯营”街上,采访了当地老人,寻找石碑,观察、拍照、抄录石碑上的图文。然后又到县文物局、县图书馆、县志办和上查找资料。

确实,“石屯营”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有关。

今天在市场的墙上有“石屯营市场乐捐碑”,两边有孙树民老师撰写的对联:“扩充市场流通依法经商但求造福于民众,热爱石营桑梓解囊捐款非为沽名学翼王。”市场柱子上也是他写的对联:“市踞盘石,场落故营。”

“石屯营”的前身是“圣恩亭”,据传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时曾到过这里,后来人们修了“圣恩亭”,当地的老人们还记得那一副对联:“聖德垂千古,恩光达九州。”后来石达开经过这里,改为“石屯营”了。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天京变乱后,洪秀全对外姓诸臣不敢信任重用,对深孚众望的石达开也是疑心重重,于是把自己的两个混庸无能的哥哥洪仁发、洪仁达封为安王和福王,干预朝政,以牵制石达开。这使得石达开非常反感。他小心翼翼地在天京(今江苏南京)呆了半年多,深怕遭到洪氏兄弟的暗算,落到第二个韦昌辉的下场,便于咸丰七年(1857年)6月,27岁的石达开率太平军十万多精锐之师,“离京远征,一去不回”。由于他的负气出走,使太平军不仅丧失十万多精锐之师,而且天国军政一时无人主持,陷入瘫痪状态。咸丰七年(1857年)10月,石达开率军由皖入赣,第二年4月从江西东进浙江,8月率军入福建,均无法立足。

咸丰九年(1859年)初回师江西,分兵入广东、湖南,欲取四川。5月,主力至湘西宝庆府,与湘军大战70余日而不胜,然后改走东安,回师四川。7月,其主力回到广西,于桂林外围屡遭挫折,主力西进,攻占庆远府城(其地今大致在河池地区宜州市及其周边),咸丰十年(1860年)6月,因筹粮困难,石达开弃庆远南下,处境更加艰难和孤立。石达开留居广西两年多,牵制了部分清军,政治上无甚作为,军事上无大发展,众叛亲离,势孤利弱。

在咸丰十年(1861年10月),由原路北上湖南,途经淘金岭时(今石营小学东边的一座山),因长途跋涉,兵马困乏,部队便在此休整。修整期间, 1岁的石达开以青石筑台,唱七天戏鼓舞士气。这个传统一直流传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建国以后,从农历五月十二起,只唱三天戏,农历九月打三天醮,打醮(即道士设坛念经做法事)不能超过九月十五,“文革”中断了几年,“文革”后一般只唱一至三天,这个习俗一直持续到2010年。

戏台高三层,建筑宏伟,檐飞角翘,古色古香。亭子拱门上,石达开亲手书写“石屯营”三个大字,这三个字刻在亭子的拱门上。每个字笔画都很粗,大约有一尺七、寸那么高。潇洒飘逸,遒劲有力,8 岁高龄的赵长庚老人还记得很清楚。村民叹为观止,很可惜,“石屯营”这三个大字无论怎样都难觅其踪迹(县文物局、县文化局等单位此前曾多次寻找,皆无功而返)。

今天,我们看到的募捐碑是修理“石屯营”的断碑,据老人们讲,同样的碑已修了五、六届,但都不见其踪迹,绝大部分石碑被当地居民拿去建房或砌围墙什么的,在那残壁断垣的水塘边,我仍看到两块石碑。其中乾隆时有块碑修得特别好,光彩照人,可照见人影。光绪二十年又维修了一次。

亭子内有几块匾,8 岁的老人赵长庚现在依然清晰记得上面的佛殿匾文:“精氣猶昭”“瑞霭湘山”。过亭中有匾文“浩氣凌霄”。亭子是用三种砖修成的:料子砖(样子像今天的红砖)、鞋板砖(不太厚,很薄)、青砖。佛殿内有佛像,大佛像就有:关圣帝君、圣帝菩萨、观音大士、寿福菩萨和九子太婆,小的菩萨更多,常年香火不断,烟雾缭绕……到破“四旧”时期这种局面才告结束。据当地现年68岁老人赵克勤讲,他奶奶说这个亭子是方圆数十里内唯一修得最好的亭子。这一切都不是迷信,只是一种信仰,如果硬算迷信,毛泽东和蒋介石不也抽过签么?据老人们讲,当年打菩萨的那些人大都不得善终,当地现在仅存一个老书记,但已老年痴呆,卧病在床;而那个撞断石碑的小伙子,不久就死了,仅仅 0多岁。1958年大炼钢铁,毁坏了两边的墙,青砖也用来建炼钢的炉子。

最后石达开南下贵州,沿途辗转作战,经金沙江绕道入四川。同治二年(186 年),石达开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翼王等被四川总督骆秉章诱降,6月25日在成都被凌迟处死,年仅 岁,其部下数千人也大部分遭杀害。

可惜的是,这一切都毁于“文革”,我们现在看到的仅仅是那一块被人开车撞断的哭泣的石碑和那亭子的残壁断垣。是它,在向今天的人们展示着过去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是它,在向今天的人们诉说着过去辉煌或者凄惨的历史……

共 192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石屯营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承载着中国厚重的历史。围绕地名的来历,文章讲述了石达开的悲壮故事,写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历史典故;文章写了石达开留下的民俗传统——唱戏,写了戏台,写了亭子,写出了这里凝聚着的丰厚的文化。文章结尾,写出了遗憾,因为这些文化承载物,多被破坏了。文章叙述故事生动,行文线索清楚。【:春雨阳光】

1楼文友: 22: 5:21 作者的研究,很好地揭示了作者家乡的历史,虽然只是讲述了地名来历,却已经表现出了作者家乡藏着的丰厚的文化,如果充分发掘出来,对宣传家乡,对培育家乡的文化土壤,价值是很大的。 语文教师

优惠券小程序

微店官网注册

签到小程序

常吃5种降血脂水果
孩子干咳比较厉害什么药效果好
云南生物谷企业文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