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崇轩山西文坛风景线导言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10-19

-18 段崇轩 在像一只雄鸡似的中国地图上,山西宛如一片树叶,静静地飘落在鸡的胸前。它是绿色的、椭圆的、有尖有梗,因此很多人说它像绿叶 一枚桑蚕叶。别看这片土地显得有点狭窄、封闭、古老。它东倚太行山、西傍黄河水,南控中原、北扼大漠,中部纵贯南北一脉河谷盆地。境内崇山峻岭、山环水绕,地形复杂、地貌多样。自古就有 表里河山 最为顽固 之称。这片土地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姿,深深地滋养、影响着山西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交融,造就了山西遍布全境、得天独厚、美不胜收的瑰丽风景。现在,我们沿着这枚绿叶的主叶脉,从北往南,领略一下山西的风光吧:全国三大佛教石窟之一的云岗石窟,气势雄伟、精雕细刻,被称为: 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 ;悬崖峭壁上的恒山悬空寺,楼阁高悬、结构奇特,让人叹为观止;佛教圣地五台山,美丽的自然风景、精深的佛教文化和数千年的寺庙建筑群,和谐地集于一地;肃然而立的雁门关、杨忠武祠,依稀回响着历史深处不同民族的较量与融合;依山傍水、古树参天的太原晋祠,其圣母殿、鱼沼飞梁被视为古建筑的瑰宝;平遥古城、晋商大院,真切地传递出山西民清时代的辉煌和 西帮 的光荣岁月;永远常青的洪洞大槐树,熙熙攘攘的寻根祭祖活动,让人油然想到六百年前的那场浩大的移民壮举;元代道观建筑群芮城永乐宫,宫内壁画是中国绘画历史上的珍品;解州关帝庙、永济普救寺、黄河古渡和铁牛,无不折射出这片土地的古老、文化的深厚

如果说,山西版图上的自然、人文 风景线 ,是有形的、空间的一种存在的话;那么,山西的文学 山西的当代文学,则是一种无形的、时间的存在形态。它同样是根深叶茂、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构成了别样的文化 风景线 。上世纪80年代,有人就称山西是 文学大省 ,它是无愧于这个称号的。

文学是整个文化中的 精魂 特区 重镇 。它是用语言、用形象来表现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文学之花,根植在一地域的地理、历史、文化的丰厚土壤中。《山西文学大系 序》中指出: 山西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山西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个性和魅力的文化特征。这就是以华夏文明以及晋文化为核心,容纳边塞游牧文化,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别具风格的三晋文化体系。这是一个具有质朴刚健、开拓进取、融合创新特点,富有生机和黄土气息的文化系统。三晋文化汇入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之中,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增添了中华文化的光彩。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山西历史格外古老。早在180万年前,境内就有原始人类的生存活动。传说中的伏羲、神农、尧舜禹,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大量遗迹。在数千年的朝代更替中,山西因其山川地理的特殊,历来就是兵家逐鹿的舞台,成为众多王朝的 龙兴地 。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在推翻封建社会、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谱写了一曲艰难、悲壮的史诗。当代历史60多年,山西在全国格局中举足轻重,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又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山西文学与山西历史一路同行,它表现着历史的真实,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山西文化同样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它以早期儒家文化为基础,以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文化为主调,又容纳北方游牧文化,形成一种兼容并蓄的三晋文化体系。它儒、道、释融合贯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此消彼长,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风貌。求真务实、有守有变、包容进取等成为三晋文化的主要特质。自然也蕴含了一些封闭、保守、固执的文化弱点。三晋文化深深地渗透在一代一代作家的创作中,使山西文学独具特色和魅力。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当代山西文学是既往山西文学演进的自然结果,是整个山西文学乐章中的壮丽篇章。从公元前17世纪的神话传说,如 精卫填海 女娲补天 愚公移山 等;到周代、春秋时期的民间诗歌,如《击壤歌》《伐檀》等;到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如李悝、荀子、韩非子充满现实性、变革性的思辨散文;从唐代诗文的大繁荣,如白居易、王勃、王维、柳宗元、司空图等的大量经典作品;到北宋时期王溥、司马光的诗文和历史著述;到元代诗文戏曲的活跃,如元好问的现实主义诗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的戏曲创作;到明清时期白话小说和诗文创作的兴盛,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长篇巨著,傅山、徐继畬等的诗歌散文等。而从 五四 文学、 左翼 文学,又到解放区文学,时间虽然短暂,但变化之深巨、实绩之丰富,是山西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在漫长的文学运演中,山西当代文学继承传统、汲纳新潮、变革创新,又创造了本土文学的 新风景 。

当代山西文学是整个中国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变化是和全国文学的历史轨迹紧密相连的。由于山西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地理、历史、风俗等方面的特殊性,因而山西文学在全国文学的版图上,又显示了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文化性格。但从文学史的分期而言,它依然应该划为四个时期: 一体化 时期、 文化大革命 时期、文学新时期、多元化时期。它与整个中国文学的步调是一致的。

文学史可以以史为序,划分阶段,以作家作品为主线, 按部就班 去谱写。也可以提纲挈领,择取思潮、现象、事件等 亮点 , 各个击破 去描述。现在,就让我们由远及近,穿越时空,浏览一番山西当代文学的 风景线 吧!

1949 1966年是山西文学的 一体化 时期。叙述山西当代文学,绕不开的话题是 解放区文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在山西先后建立了晋东南、晋西北革命根据地,抗战后改为解放区。一南一北两大解放区,不仅是革命和战争的中心,也是文化和文学的 重镇 。全国的众多进步作家纷纷来晋投身抗日、参加革命,与山西本土作家一起,掀起了抗日文学的热潮。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成为解放区文学的纲领。外来的知识分子作家如李伯钊、徐懋庸、阮章竞、丁玲、田间等,在革命斗争和文学运动中 脱胎换骨 ,努力工农化,创作出一批崭新的作品,给山西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艺术。本土的工农作家如赵树理、冈夫、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等,创作了大量通俗化、大众化的作品。山西解放区文学同延安等解放区文学,形成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和潮流,改变和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路向,成为建国后新中国文学的主流和方向。因此,山西当代文学的发生,其源头在40年代前后的解放区文学,它始终支配、制约着山西当代文学的发展。 赵树理现象 ,不仅是山西的文学现象,也是全国的文学现象。从赵树理的创作变化与人生浮沉中,深刻地折射出五六十年代的文坛风云和文学生态。他在40年代是被奉为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 方向 和 旗帜 的,但在五六十年代却屡屡受到 极左 思潮的质疑、批评乃至批判。尽管这一时期也有《登记》《 锻炼锻炼 》《套不住的手》《三里湾》等一批优秀作品,但比之40年代,他的创作无疑显得迟缓、沉重、衰退了。赵树理的人生与创作,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文学课题。 山药蛋派 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它的命名源于评论家李国涛1979年发表在《光明》上的文章:《且说 山药蛋派 》。这一流派的主帅是赵树理,但赵跟流派并没有太多联系,他的创作显然高于那些主将们,他事实上只是一个 精神领袖 ,他的思想、实践、创作无不深刻地影响着这一流派的创作乃至命运。这一流派的主将有 西李马胡孙 以及刘江、李古北等,五六十年代又扶植了第二代作家。代表者有韩文洲、田东照、刘德怀、李逸民、义夫、杨茂林、谢俊杰、马骏等。 山药蛋派 的代表作除赵树理的几部作品外,还有《村仇》《 三年早知道 》《宋老大进城》《赖大嫂》《老长工》《于得水的饭碗》《伤疤的故事》《南山的灯》《七月古庙会》《汾水长流》《农村奇事》《太行风云》等一大批短篇和长篇小说。对 中间人物论 的批判,是中国文坛上一个大事件,而山西是 大本营 。1962年的大连农村题材创作座谈会,在全国十五六个作家评论家中,就有山西的赵树理、李束为、西戎三位。山西作家的作品在会上备受推崇、好评,会上着重提出了要写 中间人物 的文学主张。但到1964年,这次会议乃至文学主张、被肯定的作品,都受到了严厉批判。由此,山西的文学创作大伤元气,山西在全国文坛的主流位置渐渐丧失。《火花》杂志也是山西文学的一个 亮点 。它在当时的文坛上个性鲜明、广受好评,发行量一度达到八万份,一方面依赖的是创作处于旺盛期的 山药蛋派 作家,另一方面在于自觉地追求着现实品格和地域特色。它的创办和兴盛,有力地推动了山西文学第一次高潮的形成。从1950年的《山西文艺》,到1956年的《火花》,到1976年的《汾水》,到1982年的《山西文学》,一份刊物、四次易名,六十余年,其间有多少故事和人物可讲啊!

1966 1976年是山西文学的 文革 时期。山西文坛与全国文坛一样,刊物停办、作家挨批、机关瘫痪,文坛一片混乱、荒芜。特别是晋剧《三上桃峰》的被批判,竟演变成一场轰动全国的政治事件,十足地暴露了 四人帮 一伙的政治野心,表现了 极左 文艺的荒谬和残暴。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氛围中,还有一些新老作家在探索、写作,还有文学书刊在出版,为后来的新时期文学铺垫着道路。

1977 1989年是山西文学的 新时期 。噩梦终结,新时代开启。随着山西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山西文学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全面的黄金发展期,时间长达十余年,形成了山西文学史上的第二次高潮期。在这一时期,最 抢眼 的风景无疑是 晋军崛起 。《当代》1985年第2期以专辑的形式推出了山西青年作家的四部中篇小说,章仲鄂在 编者的话 中称: 近几年 晋军 的崛起,引人瞩目。 从此, 晋军崛起 成为山西文学创作态势的一种形象概括,而 晋军 成为或狭义或广义的山西作家的代称。从 山药蛋派 到 晋军 ,经历了 0多年的时间,它标志着作家队伍的更新与壮大,标志着山西文学的突破与跨越。在这一时期,山西第一、第二代作家坚守阵地,勤奋创作,奉献了他们超越过去的新作。如马烽《结婚现场会》《葫芦沟今昔》、西戎《在住招待所的日子里》、胡正《几度元宵》,如焦祖尧《跋涉者》《归来》、田东照《黄河在这儿拐了个弯》等。山西的第三代作家即 晋军 作家,厚积薄发、锐意创新,创作了别开生面的力作。如成一《顶凌下种》《陌生的夏天》、柯云路《三千万》《新星》、李锐《厚土》系列小说、张石山《镢柄韩宝山》《老一辈人》、张平《姐姐》、赵瑜《中国的要害》《强国梦》等等。这是文学的一个创新、扩张时期,不仅在题材、内容上,而且在思想、艺术上,上下求索,积极借鉴,铸造新我,形成了一种质朴刚健、丰富多彩的文学新风貌。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是相辅相成的 车之两轮 鸟之双翼 。这一时期,山西的文学评论也风生水起地活跃起来。应运而生的《批评家》杂志和《太原》 双塔 专版,对山西文学评论的振兴起了重要作用。老一代评论家郑笃、常风、姚青苗、高捷、宋谋瑒等,焕发青春、著书立说;中年一代评论家李国涛、韩玉峰、李旦初、董大中、张厚余、杨士忠、蔡润田、韩石山、孙钊等,立足当下、指点文坛;年轻一代评论家丁东、席扬、谢泳、阎晶明、郝亦民、 、段崇轩、杨矗、傅书华、苏春生、陈坪、杨占平、康序、侯文宜、杜学文、王春林等,发愤写作、冲击全国。几代评论家开创了文学评论的新局面,共造了山西文学的新时代。

20世纪90年代之后山西文学进入第四个时期 多元化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文化形态的 三分天下 ,使文学的生存与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逐渐滑向了边缘地带。山西文学则重振精神、与时俱进,出现了 柳暗花明 的新气象。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有作家、评论家提出:以张平长篇小说《抉择》获茅盾文学奖为标志,山西文学形成了 第三次创作高潮 。对这一提法或观点,尽管见仁见智,难以定论。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新世纪前后十多年的山西文学,确实出现了一个全面开花、多元共存、新人辈出的喜人景象。可谓亮点多多,精彩纷呈。

长篇小说,潜力深厚。 晋军 主力作家如成一、李锐、柯云路、钟道新、张平等,转向长篇小说创作,拿出了一部部厚重成熟之作。《白银谷》《银城故事》《龙年档案》《天》《权力场》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收获。第四代青年作家正值盛年,创作上佳作迭出。如王祥夫《上边》《雇工歌谣》,曹乃谦《温家窑风景》系列小说,吕新《草青》《白杨木的春天》,谭文峰《仲夏的秋》《走过乡村》,张行健《田野上的教堂》《三月麦田》等等,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创作态势和风貌。诗歌创作,兴旺繁荣。这一时期的山西诗坛,可谓四世同堂,共谱新篇。特别是络文学的兴起,更给年轻的诗歌爱好者提供了广阔平台。诗歌群落、流派生生不息,真正展示了艺术的自由、共生状态。据说山西诗坛有500多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 江湖 ,这里我们不能一一列举那么多优秀诗人的名字,请读者阅读本书中《四世同堂的山西诗坛》,就会对这个 群落 有所了解。散文写作,由弱到强。山西散文过去是一个小门类,20世纪90年代之后却得到了长足发展。有些作家以散文为主业,如张锐锋、杨新雨、乔忠延、沈琨、聂利民、玄武等;有些作家则兼写散文,如韩石山、燕治国、王祥夫、蒋韵等,他们以不同的题材、写法、风格,形成了山西散文 百花齐放 的景观。非虚构文学,厚积薄发。山西有着悠久的报告文学传统,但体式较为单一。新世纪前后,传统的报告文学依然后劲充足。涌现了赵瑜《革命百里洲》《马家军调查》,哲夫《江河三部曲》,聂还贵《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鲁顺民《 80毫米降水线》《送84位烈士回家》,魏荣汉《中国基层选举报告》等一大批力作。同时,传记文学和纪实文学也风行起来,出现了韩石山《徐志摩传》《张颔传》,周宗奇《文字狱纪实》,王东满《姚奠中》,陈为人《唐达成文坛风雨五十年》《重新解读赵树理》,毕星星《尖锐的往事》,黄风、徐茂斌《黄河岸边的歌王》等众多佳制。短篇小说,薪火相传。山西短篇小说可谓传统深厚,从老一代的 西李马胡孙 到当下的青年新锐作家,五代人对短篇小说 情有独钟 。代代相传,硕果累累。短篇小说不仅是一个青年作家走向成熟的便捷途径,同时也是引导、提升整个文学的 前锋 文体。女性文学,异军突起。山西女性文学向来薄弱,20世纪90年代之后却突然活跃起来,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蒋韵、高芸香、张雅茜、高菊蕊、徐小兰、葛水平、陈亚珍、小岸、孙频等,以她们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多样的艺术形式,创作了一大批优美温情的小说和散文,丰富和 优化 了山西的文学创作。新锐作家,走向全国。世纪之交,在山西的文学队伍中,又涌现了一批二三十岁的青年作家,是山西的第五代作家。他们起点较高,一出道就 冲击 全国文坛。他们守成创新,具有丰富的创作潜力。这一方阵中的李骏虎、王保忠、杨遥、张乐朋、韩思中、闫文盛等,还有前面提到的葛水平等几位女作家,特别是年龄稍大的科幻作家刘慈欣,均已成果显著,走向成熟,受到全国文坛的关注。山西文学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山西文学已走过了60余年的非凡历程,它创造了众多的美丽风景,让人流连忘返;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记取。它面临着新的时代变革和文学转型,前行的路依然漫长。

在太原市府东街南华门路,有一处闹中得静的老院落,它曾是阎锡山的故居,建国后成为山西省作家协会的驻地,六十余年来始终是全省文学的 心脏 殿堂 。如今,世事沧桑,人事更替,早已不复昔日的模样。但你走进去,那古朴的小楼、雅致的楹联、葱茏的花木、伞盖如云的梧桐 依然会让人感受到文脉的悠长,文学的神圣

《山西文坛 风景线 》

编委会主任:张明旺 杜学文 主编:段崇轩 副主编:傅书华

小孩流鼻血是怎么回事

幼儿口臭

幼儿口舌生疮

小儿肠痉挛腹痛表现有什么
灯盏花制剂的作用
一岁宝宝口臭怎么回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