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做客小崔说事畅谈自己对公知的看法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11-29

众所周知,天下霸唱的代表作《鬼吹灯》曾风靡华语世界,之前的作品无一不是延续着古...

很长时间以来,刘心武与《红楼梦》这个标签一直形影不离,他并不抗拒“红学家”的头...

“老崔是我第三个舅舅。”“几个人凑一块,为什么总是发牢骚。不说一些建设性的话?崔永元说,发牢骚就是建设性的话。这句话,跟康德是一个水准。”刘震云认为,一个人,一个民族,想要干什么,你一定要先知道你不能干什么。“发牢骚就是告诉你不能干什么”。

《小崔说事》近期频繁访谈作家,2 日晚,河南著名作家、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也做客其中。刘震云一贯以冷幽默见长,无论什么话题,到他口中都能变成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趣话。节目中,他畅谈自己对“公知”的看法,即兴封崔永元是自己的“三舅”,并自我调侃自己一辈子做的事就是“编瞎话儿”。节目播出后,他幽默表达中折射的人生哲理更引发了友的推崇。

崔永元给他灵感,被封为第三个舅舅

如此看重见识,那见识从哪里来?当小崔如此发问时,刘震云透露,给他人生最大启发的人,其实是自己大字不识几个的俩舅舅,一个是赶马车的,一个是做木匠活的,可是他们却给了刘震云最深刻的人生指向,从舅舅朴实的话里,他认定:“像我这样不聪明又不笨的人一生只要干好一件事就行了,而且做事一定要慢。”

刘震云口中一辈子只做的这一件事,被他自己笑称为“编瞎话儿”,谈起他早期“编的瞎话儿”《一地鸡毛》,刘震云感慨:“我对其中的主人公小林很有感情,就像小崔变成老崔一样,我很想静下心来,写《一地鸡毛》的续篇。而正因为这个灵感来自崔永元,所以老崔是我第三个舅舅。”

在刘震云眼中,崔永元的哲学观堪比康德:“几个人凑一块,为什么总是发牢骚。不说一些建设性的话?崔永元说,发牢骚就是建设性的话。这句话,跟康德是一个水准。”刘震云认为,一个人,一个民族,想要干什么,你一定要先知道你不能干什么。“发牢骚就是告诉你不能干什么”。

刘震云笑称,自己准备在“三舅”的启发下,静下心三到五年,跟老林在一起。他还幽默地建议,当小崔变成老崔,节目应该改个名儿。“下次在《老崔说理》时,我带过来的书会是《鸡毛飞过三十年》。”

谈“公知”

不缺知识缺见识,好“公知”应照亮民族未来

作家,通常是人们心目中最标准的知识分子,可是在访谈之初,小崔便向刘震云抛出了一个尖锐且严肃的话题:“知识分子目前已经有些贬义色彩了,您怎么看?”

“中国的知识分子脑子都没问题,如果说出现问题的话,可能出现在眼睛上。”刘震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讨论知识分子存在的必要性。“人类需要知识分子,就是要借用他们的眼睛。知识分子的目光应该像探照灯一样,他照射的不会是过去也不是现在,应该是未来,照亮一个民族的未来。”

而说起中国的知识分子,刘震云认为他们缺的不是知识,而是见识。

以写作为例,他认为倾听书里的人物在说什么,比作者要说什么重要得多。“好多作家、主持人、导演,对书里、电影里的人物,包括对节目里的嘉宾,仅仅是一种利用。看不到他们对人物有何感触。”刘震云说,想写好书,拍好电影,除了懂电影和小说外,还要懂另外许多的东西。“他们占尽了书里、电影里人物的便宜。没见自己掏出来一点点真情。而比真情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有什么独特的见识。”在刘震云看来,正是由于缺乏这种见识,才造成了人们对书籍,对电影的失望。

“编瞎话儿”

在人群中说一句话很难,纠正一句话更难

在呼吁知识分子应有创见的同时,刘震云此行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推荐自己“新编的瞎话儿”——《我不是潘金莲》,该书8月7日将与读者见面。

这本新作被刘震云称为,是自己曾获茅盾文学奖的《一句顶一万句》的姊妹篇。“《一句顶一万句》讲的是,在人群中想找一个愿意听自己说一句话的人,很难。而《我不是潘金莲》则是在人群中想纠正一句话。”刘震云笑道,写完发现,想在人群中纠正一句话,比想说一句话更困难。

以往刘震云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男性,“我对女性缺乏了解。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这种努力。在现实中我做不到,但我可以用一本书来接近她。”于是这回,他首次以女性为主人公。“这个主人公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想在人群中纠正:‘我不是潘金莲。’为此,她从村里一直纠正到北京。可是越纠正越糊涂,本来是一件特别小的事,是一个家庭离婚案,最后闹成了国家大事。”刘震云觉得,自己是听了“三个舅舅”的话,才懂得用“编瞎话儿”的方式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在书店日渐凋零的当下,刘震云却表示,自己并不觉得读书的人变少了,“很多人在地铁里还拿着读书,如果这本书没人读,一定不是读者的问题,一定是作者。我也不相信所谓的好书一定是给少数人读的话,好的书一定是畅销书。”

年轻人会得老年痴呆吗

人缺钙有啥症状

缺钙会不会造成关节响

灯盏花龙头企业有哪些
什么原因导致腹胀
血糖测试仪价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