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衣带诏事件中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22-02-06

业余活动频繁。年轻的单身女性 在衣带诏事件中,刘备为何不及时出手,令关羽或张飞伺机杀曹操?

衣带诏事件是中非常精彩的一段,牵涉到汉献帝和曹操、刘备等众多重要人物。如果董承、刘备等人成功杀掉曹操,他们就可能成为汉献帝手下又一批权臣,使东汉的统治能力得到一点提升。可惜,就在计划推进过程中,刘备却突然打了退堂鼓,寻机率兵出征了,随着刘备的离开,只剩下董承等几个乌合之众,最终事情败露,全成了曹操手下的刀下之鬼。

在三国历史上,确实有衣带诏事件,它发生的背景是,曹操将落难的汉献帝迎到许县,完全控制了名存实亡的东汉朝廷,使汉献帝刚脱离龙潭又掉进虎穴,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创造了条件。不过,当时在汉献帝身边还有一些支持汉献帝,希望作汉朝忠臣的大臣,随着汉献帝年龄的逐渐长大,也开始对曹操的控制感到不满,甚至产生除掉曹操的想法。

为了除掉曹操,汉献帝经过与忠于自己的大臣秘密联络,最后决定让国舅董承在外面联络反对曹操的人,并伺机除掉曹操。为了方便董承行动,也为了增加号召力,汉献帝决定给董承一份秘密诏书。可当时汉献帝的身边到处都是曹操安插的耳目,他很难将诏书交到董承手中,思来想去在无奈之下,汉献帝想到将密诏封在玉带之中的办法,在召见董承时,他将玉带赏赐给了董承,并暗示其回去后仔细查看,小心从事。

根据经验,要除掉曹操只能有两种方法:一个是策动外面的地方势力联合讨伐曹操,像之前袁绍等联合讨伐董卓那样,打击曹操,使汉献帝脱离曹操的控制。第二个就是刺杀曹操,直接消灭曹操的肉体,使曹操阵营群龙无首,陷入混乱,董承等人则趁乱收拾局面,从而控制许昌的局面,使东汉朝廷重新掌控局势,获得实权。

分析一下这两种方案都有成功的可能性,但又都希望不大。第一种借助外部反对曹操的势力征讨曹操,虽然有可能,但成功概率几乎为零。因为当时天下反对曹操的人虽不少,但难以形成合力。袁绍力量虽增强了,但那时已失去号令天下的号召力,他要行动只能自己单干,却不容易取胜。袁术当时自顾不暇,孙策初立江东根基不稳,刘表根本不敢轻举妄动,其他人很难抗衡曹操。更主要的是,董承也没有驱动地方诸侯的能力,不等他采取行动估计就被曹操砍头了,因此第一种方案难以实施。

随着刘备的撤离,董承秘密组建的行动小组根本没机会对曹操采取行动,并且最终被曹操发觉,导致七百余人惨遭杀戮,甚至连汉献帝身边怀孕的董贵人,也被曹操生生杀害,曹操一举消灭了敢于反对他的大部分有异心之人,唯独跑了刘备。

刘备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是比较明智的,也是董承小组中最有能力人,刘备当时确实有心帮助汉献帝除掉曹操,只可惜他通过权衡发现,依照当时董承和他的实力根本无法得手,如果刘备强令关羽和张飞伺机出手刺杀曹操,那么,兄弟三人一定难以全身而退。所以在他发现曹操对自己起疑心后,便借机脱身了,否则刘备可能也会成为曹操的刀下之鬼。由此亦可见,刘备确实有过人之处,在关键时刻能够决断进退,这也是其后面能够成事佐证之一,英雄不愧是英雄,值得一赞!

参考资料:《三国志》《资治通鉴》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太原前列腺炎治疗费用
长春哪家男科好
西安男科治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