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往事随风小说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09-22

(一)

这个学期,我们八年级下语文教材的第一单元,基本上是回忆性的文章,有感念老师的文章《藤野先生》(鲁迅)《再塑生命》(海伦 凯勒),有胡适的《我的母亲》,还有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以及《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尤其是读了《我的母亲》和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特别有感触。也许人到中年,人会怀旧,人会念起曾经的种种。

昨晚,朋友说,我的个性与他完全不一样,并且和我聊起了儿时的一些经历。这让我想起了胡适的《我的母亲》,在文中他不仅回忆了儿时母亲对他的教育,还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读了此文让人意识到,童年的一些经历和教育环境,往往能影响人的性格以及一生的作为。又如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也是回忆了小时候读书的经历,以及苦难的生活状态和人们苦难的命运,他说“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正因为有这样的童年,以致后来牛汉勤奋努力成为一名著名的诗人,并且在文中告诉我们,“人不能忘本”,人不能忘记人生的起点,和你成长的最初的源头。

因于此,我很想写一段经历,来怀念人生最初的一段日子,看看自己如何成长,看看自己是否也背离了“人生之本”。

我们家的祖籍在江西,祖祖辈辈是农民。在爷爷奶奶全都去世之后,家里留下了两个姑姑还有一个残疾的叔叔。而大伯带着年仅十五岁的父亲,背着理发箱开始流浪。飘到浙江的千岛湖的一个小镇落脚,开了一个简陋的理发店,父亲开始学手艺。大伯成家,接着父亲与母亲结合。母亲也是苦命人,四岁上,外婆就去世了,抱到外婆的妹妹家养大,嫁给了父亲。一个理发,一个操持家务,母亲给人缝补衣服,给人家洗衣,给茶园人家采茶,补贴家用。因为不识字,因为那时闹饥荒,家境实在是坏透了。后来父亲觉得还是搬到农村去更能有饭吃。于是挑着家什搬到了桐庐与千岛湖交界的一座山上安了家。大山属于桐庐管辖,山上只有两户人家,我们一家,还有一个老郎中。大姐是在千岛湖出生的,到了那座山上,大哥出生了,二姐也出生了。父亲背着理发箱下山理发,有时十天半个月才能回来。家里就只有母亲带着孩子,种地种菜养家。但是住在山上,交通不便,最后父亲和母亲又把家从山上移到了现在所在的村里。

双胞胎三姐四姐,小哥,还有我就在这个小山村里出生的。这个小山村,在浙江省的地图上都能够寻得到,因为它是千岛湖、桐庐、建德三县交界的偏远山村。从这个村出发,翻越两个小时的山路就可以到达邻居县的境内。所以这个村里基本上是外地人移居过来的。这个村所在地,有一个集结点,然后分成三个小山湾。我家就住在最东面的这个山坞里。主要有三种语系,本地话,主要是姓邵人家的。还有安庆语系,可能是安徽安庆人移民过来的,有姓汪的,姓张的。还有一种官腔,不知是哪里人也。

而我们家来到这个小山村时,什么也没有,没有房子,家当只有一张理发椅子,一个理发箱子,还有两箩筐担的家什。然而,这样的村子,却是有一群淳朴的村民,乡里乡亲。没有房子住,一家人刚搬到建德去,留下了两间两层的老屋。就给我们家住,不要一分利息和房租。没有地,落了户就分给我们。到年关了,家里是倒挂户(就是没有钱和谷物分,还要欠债的人家),好心的人家,会借给我们过年的米,会帮我们渡过难关,等来年有收成了再还给他们。

三姐四姐出生时最苦,母亲没有奶水。基本上是用麦糊糊喂大的,后来是小哥,再后来是我的出生。

我出生颇具戏剧性,母亲原本不想生下我的。家里太苦了,与父亲商量来商量去,时间拖延了。等到医院去动手术,医生怕了,不敢给母亲做流产手术,母亲只好回家等待我的出世。那时,村里刚好有一户人家,妻子怎么也怀不上孩子。于是两家说好了,我降生就抱给他们做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

在四十年前的农历三月二十五日,白天母亲还在山上腆着肚子,采茶叶。晚上,是村里的分口粮的日子。父亲不在家,远在外面。那天晚上,母亲让大哥和大姐去村里抬稻米。她在家里,肚子疼了,想想前面六个孩子都生了,没问题,干脆自己生,不喊接生婆了。谁料,身子不争气,我生下来了,母亲自己却没了力气,动不了了,连胞衣也下不来了。两条生命危在旦夕,却没人知道,没有一个人在身边。

正当危急之时,大哥和大姐回来了。原来在分稻米的地方,有个好心的村民问起大姐,怎么母亲没来。大姐说母亲可能快生了。那村民连忙带着两个孩子抬着稻米往我家赶。到楼上一看是这等模样,吓得魂飞魄散,打着火把去叫后山的接生婆。幸好只有约两百米的距离。叫来接生婆,一阵忙碌,两条命才保住了。那个晚上,我就被人从家里的后门抱走了,离开了生我的家。

不知道是那家人不会带孩子,还是另有目的。我到了那户人家,哭了几天几夜不消停。他们放弃了,要我母亲抱回家养。母亲打开我的襁褓一看,心疼哟,尿布湿透,小屁股上全是便便,人不像人样了。

于是,母亲又把我抱回了自己的家。慈爱的母亲哟,把我换洗干净,彻底清理之后,吃饱了,喂足了,我居然不哭不闹了。连村人都感到奇怪,就认为我根本就不能抱出去,就得在家养着。那时母亲快四十岁了,奶水也少了,就是这样半饥半饿,看着我一天天的长大。

也许我是老幺,身子很弱,三天两头感冒,肚子疼。小时候一直面黄肌瘦,哥哥姐姐经常取笑我是“三根骨头,两根筋”风也吹得倒。读书时男同学干脆叫我“缸豆干”,豇豆大家自然知道,与四季豆不一样,本来就细细长长,晒干了的豇豆,那就更加不可想象的瘦了。正因为是老幺,我在这个家里,丝毫不影响我的地位。有好吃的,我有份;有好玩的,我也不落下。而且从小有点执拗的个性,让哥哥姐姐,感到头疼。我好哭,一哭就没完没了,直到我的愿望达成了,我才罢休。哥哥姐姐因为这给我取名“粘毛草籽”,要是谁被我粘上了,有的烦了。他们去村里看电影,我要跟着去。他们到学校读书,我也跟着。

他们要自己玩一些花样,我肯定在场。记得小时候,没零食吃,咋办。我们哥姐几个,关起大门,剥玉米。用盛火的用具放在火炉上,炒玉米吃。门口还派上放哨的,有时能够吃得上炒玉米,有时母亲他们回来了,就一阵慌乱,把炒的半熟的玉米藏在楼梯下,搞得像特务一样。放学回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翻碗柜,打开碗柜看看有什么好吃的。如果实在没有,在饭砵里冷饭块拿一块嚼嚼,也能解馋。

其实那时候,家里真的没什么好吃的。经常没有白米饭吃,我最讨厌吃玉米饭。玉米糊吃到嘴里软软的,想呕吐。玉米饭,是少量的白米饭中拌一部分玉米粉,再放在蒸桶里蒸熟。米饭少的时候,蒸熟的玉米饭,很干,当时就有一个很搞的笑话。村里有一户人家,其实条件不错,但是比较小气吧。请村人干活,居然玉米饭招待,而且很干。那村民回来说,吃饭时不敢说话,担心说话时,玉米粉会喷出来,嘴巴成了“喷雾机”(一种打农药的器具)。这种饭,是难以下咽的。所以,我每次看见玉米饭,就皱眉头,或者干脆大哭,以示抗议。

我呀,其实挺幸福的,每次都能如愿。因为,对面的汪家大妈可疼我了。他们生活条件好,白米饭天天有。我抱回家后,名字是她取的,小时候经常抱我,喜欢我,叫我“小妖精”(昵称,她直到去世还是那样叫我的),知道我不肯吃玉米饭,就叫我姐姐去她家盛白米饭。今年正月,四姐还说,那时拿着碗去给我讨要白米饭,真丢脸。可是小时候,哪知道家里的苦哟,只想自己吃的开心罢了。

也许是因为对于生存本能的一种坚持,从小嘴特馋。看见好吃的,就会无限的向往。以至于小小年纪,一日三餐前,我总是站在灶台前,眼巴巴的看母亲炒菜。如何烧锅,如何切菜,怎样的菜用什么烧法,我没读书前,早就铭记于心。所以,我炒菜的功夫全是跟着母亲学来的。母亲没有教过我一次,我在十几岁家里农忙时也能烧上两桌菜,来犒劳家里帮忙的村民了。

那时候,一年四季,很多节气会做好吃的。母亲是千岛湖人,学得一手好手艺。清明节,在富阳,清明团子只是一种味道,甜味的粘粘的,圆圆的,是实心的。而我们那,母亲会做有包菜的,像饺子形状的,也会做豆沙馅的,会做黑芝麻馅的,甜馅的做成圆形,还有印版,把团子放进去,一按,上面就有花的图案,特别漂亮。端午节和重阳,有粽子。七月半有发糕、千层糕,过年会做糖子,做冻米糖。平时还会做包子、饺子,包馄饨。有时还做点甜酒酿,甜酒酿是姐姐们最喜欢的,等母亲出去了,姐们就在楼上寻找捂在棉被里发酵的甜酒酿,偷偷吃一勺都感觉过瘾。

而我最觉得有趣的是打麻糍,把糯米洗净,放在蒸桶里蒸熟,再拿到村里的打麻糍的地方,一个大大的石头做成的臼,把米饭放进去,然后用一个木头做成的大锤,一下一下“嗨哟,嗨哟”地舂,直到麻糍成形,再拿回家,用事先磨细的芝麻粉加糖,做成一个一个小麻糍。

当然这些好吃的东西,都是后来条件好起来的时候,才有的。幼年时,没油的菜,干巴巴的菜,永远让人感到畏惧。

如今想起那些带有地方风味的小吃,我几乎是馋涎欲滴。不知道现在条件好了,还是人变了,现在吃任何东西,没有了曾经的美滋滋的幸福感了,味蕾几乎麻木了。但是,儿时的记忆,却一直留存在心中。

老家在大山的怀抱里。江南的群山,重峦叠翠,四季秀美如画。

春天,你看着冰雪一点点地消融,一点点地露出山的肌肤。溪水欢畅,溪边鸭鹅三两只,在戏水在啄食。对面的山上是一片四季常青的竹林,在上面就是村民们辛勤种下的松树和杉树,一山一陇,苍苍翠翠。每天清晨醒来,听见的是一曲悦耳动听的交响乐。远近高低处,尽是鸟的天堂,长尾巴鸟,青菜鸟,小画眉,还有一种小鸟,叫不出名儿,特别的娇小玲珑,你走近时,它也不会惊慌,玩着自己的捉迷藏游戏,自得其乐。

你起来走出大门,就可以看见,半山腰里的的层雾,飘飘渺渺,渐渐的往山顶拂去,就好像是春姑娘在揭开大地神秘的面纱,让你渐渐地,看清这位美丽的江南女子的娇美面容。清新的空气,蔓延你的全身,你就不由自主的一下陷进了她的温暖怀抱。你看看田野,田野此时正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的境界,因为雨露的滋润,草色嫩绿,让人忍不住浮想着绿意盎然,绿意蓬勃的时节,充满向往,充满了 。

(二)

大地回暖脚步轻快,春耕,刈青,播种,山坡上满是忙碌的村民,也满是山花烂漫。到了夏天,鸟鸣依旧,青山绿水更加撩人情思,热烈而蓬勃。无论哪都是绿色,无论哪里都是蝉鸣。孩子们,到了夏天,小溪成了他们的乐园。剥光了衣服,跳进小溪,比泥鳅还灵活,享受水的清凉。不洗澡,就拿着工具,抓鱼,翻螃蟹。

不过,你最思恋肯定是夏夜山间的晚风。村民们一天的劳顿下来,到了晚上。山里的昼夜温差大,中午三十七八度,到了晚上八九点钟,你就得穿两件外套,免得受凉。这时一家子,把烧成的饭菜端在月光下道地里的小桌子上,喜欢喝点小酒的,拿出酒杯满上。老老少少围坐在桌子前,一边赏月,一边吃饭,一边享受着山湾里吹来的凉风。一身的疲惫,一腔的无奈,都在晚风里,在天伦里,消散了。饭后,我们就坐在小凳子上,或椅子上,眯着眼,话着家常,或者望着满天的繁星,向往着美好的未来。

到了秋天,层林尽染,一年的努力和辛劳全在于此了。一片金黄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笑弯了腰。山间,玉米成熟了等着人们去掰。地里黄豆可以拔了,否则豆荚里的小不点要自己蹦出来了。半山腰番薯可以收割了,藤做猪饲料,下面的大疙瘩,可以挖回家,做成淀粉,做成番薯枣,做成番薯蜜饯,还可以炖一锅香香的番薯稀饭。

还有很多东西呢,板栗咧开嘴笑了,山核桃要打了,油桐,油茶在山上叫唤村民了。反正到了秋天,村民是最忙碌的,也是最开心的,收获着果实,收获着喜悦。

到了冬天,小时候的冬天,很冷。有雪的日子,外面银装素裹,山上,田野里,树上,竹林里,到处全白了。早上起来,屋檐上的冰有一尺多长。我们用长长竹篙打下来,接着,不会断,就和哥切磋“华山论剑”,偶尔“小龙女和杨过”过招。有时会到田野里,扫开雪,学着小闰土的绝技,捕鸟,把小鸟褪了毛,用青菜叶包裹起来,放在火炉里煨。听说吃了这样的鸟,人还会聪明起来呢。

冬天人们很少出去忙了,就窝在家里。每家每户上好火炉。旺旺的火炉旁,围坐着一家人,话家常,纳千层底,织毛衣。年轻人就在一起打扑克,玩猜谜语的游戏,或者就是讲故事,讲鬼故事最吸引人,也是最恐怖的。记得最好玩的,有一个村民,去户外的厕所里如厕,被一声狗叫吓得脚滑进了粪坑,好长时间,别人都不敢靠近他。

在这样的天地里,我们这群孩子,就像一只只自由快乐的小鸟,徜徉在春阳里,梦在夏风里,醉在秋实里,迷在冬雪中。

共 21670 字 5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描写了从小到大在乡村的成长过程,描写了进入学习阶段后的坎坷经历。母亲热情好客,心地善良,父亲手巧地里用的农具他都会做。大哥整整比我大十二岁,我们家七个孩子,儿时的经历,对人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小学我一直是班里的前五名,年年都是三好学生,不过我从不张扬从不炫耀,甚至觉得根本没有什么好炫耀的。小学里老师是很严厉的,棍棒经常伺候,但是我从来没有享受到过这样的待遇。也许是父母亲的严厉,让我也习惯了老师的严厉。姐妹小时候身体都不太好,几姐妹中,四姐最坎坷。姊妹之间的分分合合,还有骨肉的分离给我造成了很大的痛苦。我考上大学以后,就离开了家乡。最幸运的是,我在大学了遇到了当时正在农大工程系读研的爱人。是他让我敞开心扉,忘记了自己的苦痛,是他让我明白爱情的无私和意义。生活再苦,它是有限的,因为人间有爱;生活再难,它是惨白的,因为只要我们足够强大,没有过不去的沟沟坎坎。文章以第一人称“我”叙述,细节真实,描写生动,有真情实感。推荐欣赏!【:平凡的世界】【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8:05:17 问好作者!写作快乐!

2楼文友: 18:06: 9 我们小孩儿,则像小鸟一样这边采采,那边玩玩。听村民唱山歌,或者一会儿钻进树林采树莓去了。在田野里,跟着大人们撒农家肥,拔秧,给他们送茶送水。

楼文友: 18:07:52 农村里,农活一年到头是做不完的,春夏割油菜小麦,夏天种田割稻子,秋天收玉米番薯,冬天采油桐,采油茶,还要拨出来晒。

小孩流鼻血是怎么回事

小孩流鼻血

幼儿大便干

男性小便后刺痛
发现灯盏之美
云南生物谷药业产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