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散文平果印象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10-10
摘要:平果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那就是:民族风情独特、民族文化积淀深厚、旅游景点迷人!
广西平果县坐落在右江河畔,为百色市东大门,是我国大西南出海通道上的重镇,为滇、黔、桂三省区的交通要冲,桂西重要的商贸物资集散地。在广西宏观经济战略布局中,平果县处于桂东南开放与桂西开发的结合部,是右江河谷经济开发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大型骨干企业 平果铝 及西南、华南电力系统重要枢纽50万伏超高压变电站所在地。被誉为 南国铝都 的平果县城,地处在广西首府南宁市和桂西中心城百色市之间,与两地距离约为120km,成为承接并发挥南宁中心城市向桂西山区经济辐射与吸引的“二传手”。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平果县辖8个镇9个乡,聚居着壮、汉、瑶、苗等20个民族,主要居住的是壮、汉、瑶 个民族。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壮族占全县人口的91.28%,汉族占4.52%,瑶族占4.18%,其他民族占0.02%。
平果县是我的故乡。故乡对于我这个在外地工作几十年、不能经常回去的人来说显得既亲切又陌生。亲切的是那不变的乡亲,那不变的乡音,那不变的乡土,那不变的乡情;陌生的是那美丽迷人的山水,那笔直宽阔的道路,那纵横交错的街道,那高大雄伟的楼房。每每想到故乡,就让我十分激动、让我情不自禁、让我魂牵梦萦!为了驱除那份对故乡的陌生感,我决定找个机会回故乡,好好地感受故乡的温暖,细致地感受故乡的变化,亲切地感受故乡那些灿烂的文化、那些多彩的民情、那些纯朴的风俗。
去年十月,正是瓜果飘香的金秋时节,我终于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平果县。在几个朋友的导领下,我利用15天的公休假期,乘船登塔,爬山涉水,进村入户,饱览了整个县有名的景点,倾听并收集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感受到了众多的民风民俗。若要问这个假期游览平果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那就是:民族风情独特、民族文化积淀深厚、旅游景点迷人!
要想知道哪些民族风情最独特、哪些民族文化积淀最深厚、哪些旅游景点最迷人,请耐心地让笔者慢慢道来……
一、 独特的民族风情
平果县山青、水秀、洞奇、花艳,千百年来,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勇敢开拓,用自己非凡的智慧,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里的群众胸怀大志、坚韧不拔、勤劳勇敢,这里的群众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这里的山水使造就了许多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而这些民族风情是这样的独特、是这样的令人陶醉……
1、生活习俗
①饮食习俗
县内壮、汉族饮食习惯大同小异。平原地区,汉族人早、中餐吃粥,晚餐吃饭,善管菜圃,吃的菜类丰富。壮族人除节日外,一日三餐皆粥。太平、旧城以上各乡村农民,吃粥爱稠。一般日吃三餐;城关、新安、果化等乡农民,吃粥爱稀,日吃四五餐不等。各地皆习惯青菜掺瓜豆为菜肴。居于山区的农民,常年吃玉米粥,兼以红薯、芋头副食,菜肴瓜豆为主,兼食蔬菜和野菜,一般日吃三餐。
逢年过节,兴做其他点心食品。春节包粽粑,做米花糖,冬至、送灶节做水圆,重阳节做糍粑、糯饭团,中元节做芭蕉叶包的糯米糖糕,端午节爱包“羊角粽”,三月三(或清明节)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人,习惯晚餐喝自酿白酒,尤其山区农民,每有来客,热情招待,习惯交杯对饮,有时以对酒猜拳为乐。
瑶族人,习惯安居山寨,常年吃玉米粥,菜肴多是瓜豆兼野菜。男女多数好酒。
②住宅习俗
解放前,壮、汉、瑶族住宅,各有特点。
壮族住宅,多数沿古代越人“巢居”干栏的传统形式,1栋 间,上人下畜中间板隔,前堂作客厅,后厢为伙房兼餐地,左右间置卧室,前门两侧,木架平栅,凉晒谷物。
汉族住宅,习惯住平房,设三开间,中间为客厅,两边为卧室,房前左右设两廊,前面围墙开门,中间留天井,成个小的四合院。另设畜圈伙房,人畜分居。
瑶族住宅,世代习惯居山区。解放前,居住“人”字寮栅舍。后改成壮人“干栅”住房形式,铺栅以居。
年代,各族住房无多大变化。80年代后。新建住房逐渐增多。壮、汉族新建的住房,建筑由砖瓦结构向钢混结构发展。瑶族山寨,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砖瓦住房,但干栏式建房,仍沿习。90年代后,农村大都是建造2- 层砖混结构的小楼房居住,但部分小楼房只是毛坯房子,少数家境富裕的则简单装修才居住,城镇居民则做 -5层砖混结构的楼房居住,大部分都进行普通装修,少数进行精装修。
2、服饰习俗
清代,壮族服装逐渐改为唐装服式,男为对襟上衣,宽堂长裤;女为平领右开襟,长筒裤子,内衬外罩,皆自染织的土布,手工裁缝;服色以青、蓝、黑色为多,但男女青年爱穿白色上衣,民国年间,始用机纺布,衣车裁缝;职员、学生流行中山装、学生装。
解放后,瑶民衣着,男装为无顺对襟短衣,宽筒长裤,腰扎围带,简装素服;女服有开襟短衫,宽袖长袍,绣边围裙多样,黑色道,皆土布料。
50年代至70年代,各族人民逐渐喜穿新式服装,男子兴穿列宁装、中山装及各式西装。妇女穿着时兴衣裙,衣料由斜纹卡到化纤毛料。80年代,兴穿涤纶布,男女青年着的衣料大多是中、高档布毛料,各族传统服装渐渐消失。90年代至今,除瑶族还保留一些本民族服饰外,其余民族,大多和全国各地汉族一样,都穿汉族服装。城镇居民、经商人员、干部职工都已经开始穿上了时装。
、礼仪习俗
⑴婚嫁习俗
解放前,县内壮汉族婚嫁礼俗基本相同,有三种习俗。
第一种:从说亲到举行婚礼,要过几道礼仪。①男方托媒提亲,取女方生辰八字;②男方去请算命先生合肖八字,若命无冲克,选定吉日,托媒人拿定婚礼金送给女家,俗称“聘礼”;③从送“聘礼”到举行婚礼,一般延至二到三年,男方连续三年给女方送重年礼,一般送大粽巴两挑,猪肉公斤,糖片若干斤;④举行婚礼时,双方互相送礼物。男方送女方的有:4人抬的、杀死涂红的大肥猪。两人抬的、重40公斤左右的活猪,若干人挑的白米、色糯、活鸡、糖片、米酒等等若干担。女方送男方的有:新棉被若干床,新布鞋数十对,还有衣柜、米柜、茶壶、平底锅、高脚八仙桌、旧式牌椅、床架等等。双方均组织迎送队伍,唢呐手一路吹着唢呐偕行;⑤嫁女辞别亲人上花轿,要唱哭嫁歌,感父母恩,谢兄妹情。坐轿抵夫家,向祖堂拜跪,以示今属此家之媳;⑥婚嫁双方,均设宴请客,有“开筵”、“正餐”、“翻席”三餐;酒席规模,少者四五十桌,多者百、八十桌。许多人为此负债累累,家境贫困。
第二种:男方经过托媒取女方生辰八字和择吉日托媒定亲后,即由媒人带男方娘子三五人去接新娘来夫家,摆设四五桌薄酌敬请家族亲友,草草成亲。
第三种:即嫁女时不接受男方的财礼,女方也没有陪嫁礼物,也不设宴请客,到政府登记结婚,送到男家就算结成夫妻,日后家业,靠他们劳动创建。这种婚礼方式,过去一般在贫穷的家庭实行,俗称光身出嫁。另一种方式是上门入赘。就是男嫁到女家去。这是个别,一般也是贫苦的男子才愿意去,女家无男儿才愿招婿入赘。
瑶族婚嫁,礼仪简单,男女自由恋爱,双方情投意合后,约定地点相会,鸣炮三声,男子即领娘子回家同居,自告成亲。生男育女后,男家给女家送去简单礼物,双方办简单酒席,宴请家族亲友,以示贺喜。
解放后,各族旧式婚嫁礼俗大有改革,嫁女不坐花轿,不唱哭嫁歌。60年代后,逐步向文明礼仪发展。男女双方通过恋爱,情投后,就到政府登记结婚。婚礼有:手执结婚证回来就同居成亲者,有旅行结婚者。有举行新婚茶话会代替设宴请客者,但旧的婚嫁礼俗,在一些地方、单位仍有沿习。为此陷入“一时光彩,长年负债”的家庭,各地皆有。
⑵丧葬习俗
解放前,壮汉族丧葬礼俗基本相同,礼俗过程是:①病人弥留之际,家属临床送终;病人一旦断气即鸣炮三声,以示噩耗。②为死者梳洗纳服束殓,派人向外家报丧。③请外戚到场,看、扶尸入棺。④择吉日,设灵堂,纳孝服、做法事。⑤发丧时设“路祭”,外亲孩子和女婿摆祭品,进行最后一次拜跪,俗称“拦路”。⑥孝主持幡引路、道公鸣锣打钗、念经偕行;送葬者一路燃放鞭炮,抬棺至坟场埋葬,丧葬告毕。
死者子女,守孝4个月,早晚供祭灵堂;孝主在守孝期不得走亲访友,期满举行“脱孝”仪式,守孝告结。死者埋葬 年,殓尸重葬,有土墓葬、岩谭葬。
瑶族丧葬礼仪从简,一般不搞道场活动。
解放后,旧的丧葬礼俗被废止。城乡死了人,有的举行追掉会,用送花圈挽联代替香烛供品,以火化尸体装骨灰盒代替用棺装尸土葬,以黑纱挽袖代替披白示孝,逐渐向新的丧葬礼仪发展。
70年代后,病亡干部黄有连、陆菊香等皆实行火葬,为今后死者实行新葬礼俗开创了先例。
进入80年代以来,丧葬的迷信活动又死灰复燃。1989年政府采取措施,将反封建迷信纳入扫“六害”之列。行道者,被收缴道服、遵具、道书,写悔改保证书,迷信活动有所收敛。
20年代后期,政府提倡丧葬新风,凡死者要求到县火葬场火化,不允许土葬,否则罚款,家有公职人员严重违反丧葬规定者,给予处分或者辞退。
⑶生育习俗
传统习惯,妇女头胎生育,娘家和亲友送红蛋、活鸡、猪肉给产妇“坐月”补营养。婴儿满月,要办“满月酒”。此日,媳妇喜背满月小婴回娘家,让亲友前来赏脸,壮语俗称“去卖肤”。当天同时挑去猪肉20斤左右,蒸糯饭10斤,由娘家操办“满月酒”,宴请送过礼物的亲友。这天,赶“满月酒”宴的亲朋,又给满月小婴送许多小活鸡、衣服、帽子等。解放后此俗沿习至今,比较富足的人家,还要举办更隆重的满月酒宴。
⑷祝寿习俗
人寿六十花甲,要做寿辰,俗称“坐寿”。富家寿庆,女婿送来大猪、米酒、寿挽,亲友送来寿星镜屏,屋堂立“寿”位,两旁贴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亲友按辈远近亲疏,赠送寿衣、寿鞋、寿帽和米肉之类等。举行“坐寿”仪式时,子孙亲友排列于寿堂,向寿老跪拜奉酒领寿花。礼毕,鸣放鞭炮祝寿,家属亲友入席酒宴,满堂一派喜气。
贫苦之家,为家长祝寿仅有近亲团聚小酌,礼仪从简。
壮汉族人,今仍沿习“坐寿”礼俗,但大操大办寿庆已少见,许多人自觉废除了“坐寿”礼俗。
4、节日习俗
县内壮、汉、瑶族人民,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壮汉族节日为最,也基本相同,瑶族节日较少。
(1)正月春节
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每到腊月下旬,各户就忙备年货,打扫室内外卫生。除夕,家家户户包粽粑、贴春联、门神,宰猪杀鸡、摆祭品、烧香烛、烧鞭炮、拜祖宗、供神庙。入夜,家家张灯欢庆,强迫儿童“守岁”。大年初一,孩童穿新服登门拜族长,老人回送“利岁红包”,从年初二开始,亲友迎来送往,拱手作揖“恭喜发财”,相馈粽粑、鸡、猪肉等,至元宵晚,春节告结。解放后春节活动废除迷信的内容,儿童不搞“守岁”,许多家庭不摆祭品,不供神庙。大年初一,各乡镇皆组织舞狮、演戏、赛歌、赛球等文体活动。初三后,各村各户相继投入春耕生产。
(2)二月初二土诞节
此日,农村各户忙备祭品拜祖供神,有的集体请道公打斋奉神庙,祈祷消灾保佑。这种迷信活动,今己少见。
( )三月(或三月三)清明节
每到此节,各家忙做五色(枫叶、苏木、黄花、紫菜作染料)糯饭,备三牲祭品,男女老少相率上山扫墓,俗称“拜山”。60年至70年代,拜山此俗淡漠,80年代初又恢复活动。
解放前,有的地方搞联宗祭祖,大摆酒席,就地聚餐,此俗解放后几十年来少有,而这90年代以来重新风靡,而且寻根问祖之风很盛。联宗祭祖时鞭炮齐鸣,花炮更是五彩缤纷;宗族人多的地方,车队膨大,有时小车达二三十辆,宗族人少的车队小,一般 -5辆;酒席也在5-50桌不等,就在祖宗坟墓前开席就餐。
(4)四月八拜秧节
年逢此日,农村壮家皆备祭品到秧田埂摆供,在秧田间插纸幡,祈祷老天保佑,喜获粮丰。
(5)五月端午节
此节,农村各户门前插上柚枝、艾叶,意在驱邪防疫,慰藉人畜安康。是日,各户习惯包羊角粽为佐餐,至晚加菜聚餐。
(6)瑶族“达努节”
瑶家此节之隆重,仅次于春节。由各姓氏自定于27日、28日、29日为庆。每到此节,富裕瑶家,杀羊宰牛,相邀亲戚来往会餐,互灌酒肉。一般瑶家,杀鸡4只,按祖宗辈份各分2只供祭,继拜山神庙公,举行家宴。此节今仍沿习。
(7)六月初六
此节,各家做糍粑、杀鸭,下午捧祭品到自家牛栏摆供招牛魂,意在春耕时节,耕牛辛苦犁地耙田又挨鞭抽,魂魄丢散了,今要为其招魂,表达农民对耕牛的爱心。
共 22848 字 5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平果印象】这是一篇介绍平果这个涵盖丰富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和旅游胜地的纪实性散文。文章构思精巧,描写的线索清晰。围绕几个层次翔实的分别描写了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和别具特色的旅游特色。首先,独特民族风情,全方位领略了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和独有的民族节日的魅力;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让我们感悟了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歌舞方面的历史起源和独特的表现方式;接着,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平果具有迷人旅游景观的各个景观。这些景观不仅风光迷人,也有厚重的历史遗迹,更有传承革命历史的红军足迹。文章笔法细腻,语言娴熟流畅,把一个别具民族风情、厚重民族文化,有着迷人风光和红色历史痕迹的平果的风情画卷洋洋洒洒酣畅纸上。很具可读性和阅读美感!欣赏推荐!问好作者!【军警社团:春华秋实】【江山部精品推荐01 0 1828】
2楼文友:201 -0 -18 11:46:16 谢谢春华老师辛苦和精彩点评!顺祝工作愉快!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楼文友:201 -0 -18 14:22: 2 大气的文笔,质朴的文风,拜读了!问候作者!祝创作愉快! 精彩是寂寞开的花!
回复 楼文友:201 -0 -18 16:06: 0 谢谢彧儿老师的溢美之辞。祝创编快乐!
4楼文友:201 -0 -18 15:24:41 看了老师的平果印象,真想到苹果领略一下迷人的自然风光,感受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
回复4楼文友:201 -0 -18 16:12: 8 平果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人们都是很好客的。但愿雀鸣山谷老师方便时前往旅游或者作客,我坚信你一定会陶醉在那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迷人的景色中的!
5楼文友:201 -0 -18 19:59: 7 第一次听说苹果这个地方,可鹏程老师的详尽介绍已经把我想去看看的兴趣提起,有机会一定去饱赏这独特风情之美,顺带拜访新朋友!
回复5楼文友:201 -0 -18 22:27:52 谢谢易人老师对拙文的欣赏。欢迎易人老师来广西、来平果作客、观光!
6楼文友:201 -0 -18 22:00: 8 祝贺鹏程作品加精!大气的文笔,娴熟的手法。拜读了!祝好!
回复6楼文友:201 -0 -18 22:52:09 谢谢幽香清远老师的祝贺与欣赏。欢迎经常前来指导!顺祝春祺!!
7楼文友:201 -0 -22 21:49:55 祝贺鹏程作品加精!欣赏!
回复7楼文友:201 -0 -26 08:1 :51 谢谢诗画老师的鼓励!
电商微信小程序平台
公众号微商城怎么开
怎么自己做微商城
尿路结石腹部疼痛怎么办小儿肠痉挛腹痛饮食注意什么
生物谷灯盏花药业
上一篇:柳岸空中花园随笔
上一篇:冯骥才新作聚焦意大利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