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稻谷飘香散文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12-19
摘要:水稻秧生命力很强,二三天后,就开始成活,一个礼拜后,再回首,已是青绿一地,满地恢复了昔日的氤氲绿意。那才是“绿波春浪满前坡,极目连云罢亚肥。”(韦庄语)和秧苗管理一样,稻田的管理除去灌水就是拔草。拔草的活比较轻松,但好多人都不愿意单独前往。那个年代没有使用化肥、农药,在炎炎的夏季,稻田不仅是鱼、虾、蟹和青蛙的天地,也是蛇、鳝和泥鳅等的快乐王国,总之,好多水生物齐聚稻田。当地没有什么毒蛇,而一般的蛇一见到人,受到惊吓后就会逃之夭夭。 初次认识稻谷,不是在稻地里的成熟季节,也不是课本中的优美文字,而是让我永远无法忘怀的那扑鼻香的半碗大米饭。
1971年,刚刚上学的我中午放学回家,老远就闻到从我家厨房飘来的一股大米饭的清香和红烧肉的特有气息,在村庄的小路上就让我不住地流口水。想来家里一定来了什么珍贵的客人,不然,不冬不年、平白无故,家里绝对不会有这么奢侈,因为那种味道是年的味道,是过年时才有的味道。
我高兴地一跳一蹦地跑进家门,急急忙忙地放下书包,钻进厨房,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饭碗就想去揭锅盛饭,眼尖手快的妈妈一把抢过我手中的饭碗,并马上说道:“雨春,这饭不是我们家的,是公社干部来生产队扒河搞水利,在我们家代做的饭。人家干部辛辛苦苦的,他们没有吃过,我们千万不能够动呀!去,到你嫂嫂家去吃碗饭,吃完,赶快上学去吧!”妈妈看到我非常不乐意的样子,补充说:“如果干部们吃完还有的话,我会留给你吃的!听话,快去吧!”
当时的我,虽然也懂得一点人事,可还是不情愿去嫂嫂家吃饭,赖在家里不走。可,等了又等,那些干部像是和我专门作对似的,就是不回来吃饭,把我急得似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突然,“当,当当……”远处传来了清脆的上课铃声,害怕迟到被老师罚站的我,不得不背起书包,噙着眼泪,向学校跑去,那条通往学校的小路上,是否落下我的眼泪,忘记了。总之,我十分委屈地饿着肚皮去上了半天课。
那半天,感觉时间似一个星期那么漫长。人,是坐在了教室,可,心却在家里的灶台上;眼,是看着黑板的,可,看到的是香喷喷的大米饭;耳朵,听到的是老师的讲课声,可,总伴随着红烧肉的油煎声。好不容易等到放学的铃声,我不顾学校还要排队回家的规定,冲出校门,一溜烟地疯跑回家。
刚到家,妈妈就端出还放在锅里保温的半碗米饭,上面还放着两片诱人的红烧肉。我接过饭碗,狼吞虎咽起来,突然,嘴里感到有一粒异样的饭粒,我赶紧用舌头一舔,随手取出一看,竟是一粒圆滚滚的似黄金做的珍珠。我顺手给妈妈看了一眼,不解地问:“这是什么呀?”“傻孩子,那是稻谷,大米就是它加工出来的!”妈妈笑了笑说。
我嗯了一声,好奇地将那粒稻谷扳开,脱去金黄外衣的它,露出了晶莹剔透的身体,似刚刚从河蚌里扒出的珍珠,又似和田玉雕琢的那样温润。与饭粒不同的是,它的胖胖的身体上还有几道很明显的、暗红色的印迹,似细小的红丝包裹着,煞是好看。
当我把碗里的饭吃完还想吃时,妈妈说:“没有了,就是你吃的那饭,还是公社书记最后来吃饭时,发现连锅巴都被铲光了,才从自己碗里减出来的(谎称自己不饿,吃不了,其实他自己连续喝了两碗白菜汤。)。”那个时候,正是在所谓的“文化大革命”中,公社干部下乡扒河,那样累的活,粮食也只有每人三两,菜钱自付。回首看看现在的干部,一旦出来,就是开个小会,山珍海味都显得没有口味,真是让人无语。连混乱时期的干部都不如,能够让人不恨之入骨吗?
在我刚刚落笔的散文《关于山芋那些事》里,提到了1972年的我的家乡遭遇了自然灾害:“人们在一片期待中等待小麦的成熟,可是天公不作美,就在小麦成熟时,间歇数日的雨又连续瓢泼起来,任凭人们烧香祷告,就是不停。人们绝望了,就是抢收上场的小麦也出了芽,发了青,麦田里的小麦像一把把绿毛的牙刷杵立着。待到天晴后,人们脱粒出来的小麦,像一个个小小的蝌蚪。就是这样的小麦,人们还是把它扬干风净,晾晒归仓。结果加工出来的面粉似柴火的灰烬的颜色,做出的饼似棕色人种的脸的颜色,吃起来,有丝丝甜意,很腻人,还有一股霉味。但人们为了活命,人们不得不拼命地食用。”
在上级政府从各地调来、抢种山芋苗的同时,也从烟雨江南的鱼米之乡请来了农业专家,多次调研土壤和气温条件,以及水源情况,结果拍板:当地条件完全可以种植水稻,农作物实行“旱改水”。但为了保险,公社决定:先在我们生产队拿出百亩良田,来让专家做试验田。于是乎,我在八岁那年终于认识了来自水乡泽国的水稻,以及它们的种植和生长过程。也正因为实行了旱改水,引进了高产的水稻,既使我们摆脱了饥饿的困扰,也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威胁。
种水稻,就在那一年秋收后,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了。当秋风劲舞、秋霜飞絮时,万木凋零,人们在挖完山芋后,在起早摸黑抢种三麦的同时,上级调来了黑黑的、和绿豆差不多大小的紫云英的种子,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人们种下了新的希望。种下后,大概只有三四天时间,再看那百亩良田里,到处都绽放出花朵般的嫩黄泛绿的嫩苗。奇怪的是,虽然它们是来自冬季较为温暖的江南,可它的苗儿在冰天动地的苏北,不但没有停止生长或者干脆被冻死,相反的是,紫云英以顽强的生命力,顶风霜,冒雨雪,还能够旺盛生长。而且越是寒冷越是青绿,分蘖生杈,好像阳光在用春天的温情、用夏天的 ,特别眷顾它们似的,它们细小的藤蔓鲜嫩无比,羽状分布的、细细碎碎的叶子,似夏日那妖娆的合欢树的叶子一般,看得人清心,悦目。就是大雪把大地覆盖得严严实实,它不仅不会被冻死,反而是最先冒出雪封的,似绿色的精灵,舞动在洁白的雪面上。
冬天毕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当裙裾翩跹的春姑娘越过春江时,苏北大地顿时花绽蕊吐,蜂飞蝶舞,布谷鸟似曳着春姑娘的广袖而来,一声声“布谷、布谷……”地啼鸣,催促着人们的脚步,提醒着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此时的紫云英,在不知不觉中涌起了一米多深的绿色波浪,它们不用任何支撑,相互缠绕,相互依靠,柔软的姿体居然能够站立到一米多高,这不能不让人无比折服。此时,正绽放出无数小炮仗似紫红色花朵,清波绿浪中泛起紫红的浪花。这可忙坏了本来就辛勤的蜜蜂,钻芯入蕊,酿造甜蜜。五彩缤纷的蝴蝶接踵而来,相互嬉闹、追逐,翩舞其间。
鸟的千里眼,是绝对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时光,成群结队地来到紫云英的梢头和上空,高兴得放声歌唱,成群的,嬉闹,结对的,呢喃。有一种鸟儿,它的叫声很妙曼,悦耳,它的嘴里似衔着晨露,充满着水意,一点一点地滴下来,一滴一滴地洒下来,让人有置身空旷的山谷中的林荫下。就在你细心凝听这大自然的天籁时,往往会突然听到“嘎”的一声长鸣,一只雄鹰从蓝天白云间,俯冲而下,箭一般地落进紫云英的波涛里,瞬间又会展翅高飞,被它叼起的不是拼命挣扎的野兔,就是弯弯曲曲的蛇。真折服鹰的眼神和机警快速的动作。
原来在紫云英的海洋里,不仅有鸟的巢穴,还有野雉的家和野兔的窝。人们根据野兔和野雉喜欢呆的信息,得到紫云英是我们人类可以食用的。于是,人们就把紫云英的嫩头掐下,稍作加工就是一盘极好的菜肴,它既有野菜的鲜美,又有家菜的韵味,细心的人还把它加工成为干子,留着其它季节食用,一解口馋。
不要认为我走题和跑偏了,因为当时没有使用化肥,种水稻就必须先种植紫云英等可以用来制作有机肥的植物,用它们来作为基肥,是最好选择,环保,无公害。当要栽插水稻前,人们从国营的农场调来大型的拖拉机,将紫云英翻耕入土,然后在田里放进水,让它们绿色的灵魂溶进大地,化为春泥,从而为后来的水稻提供了足够的天然的营养。
当布谷鸟语不绝于耳时,人们不仅要起早摸黑地收割小麦,而且要做好水稻的育苗工作。人们首先在靠近水源的土地,平整出一洼一洼的长条状田地,再把从家家户户收集来的家禽家畜的粪便,在社场上晒干,压碎。待技术员将水稻芽生好、撒进田里时,覆盖水稻芽。稻芽入土浇灌水后,生长很快,头一天还是土灰色的地面上,第二天就嫩黄一片,再过两天就是青绿一片,毛茸茸的,似礼堂铺着的一条条地毯,远望又似绿色的缎面在拂动。稻苗的管理比较简单,主要是除草、浇水。
待到那紫云英完全腐烂变质后,人们又带上工具将地面搅拌均匀、平整。沉淀二天后,人们一部分带着小板凳和预先准备好的茅草或者蒲,走进秧田去拔稻秧,在水中摆掉根部淤泥后,扎成一小把一小把,壮实的人再将稻秧担进紫云英的魂化之地。而那里大多是女人的天地,她们首先将长长的叫做“划线”的尼龙绳,固定稻田的两头,作为一个界线,防止插秧时的行距过于走偏。然后走进田里,一手拿起稻秧,一手伸出三个手指将稻秧栽插到田里。这个活十分累人,正如当地流转的民谣一样:“手中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秧的人,一要在齐腿肚深的淤泥里跋涉,二要始终弯腰向后倒退。在那个没有机械的年代,往往使得插秧的人腰酸背痛,一季插秧后要好多天才能够恢复。
水稻秧的生命力很强,二三天后,就开始成活。一个礼拜后,再回首,已是青绿一地,满地恢复了昔日的氤氲绿意。那才是“绿波春浪满前坡,极目连云罢亚肥。”(韦庄语)和秧苗管理一样,稻田的管理除去灌水就是拔草。灌水,不必说,那当然是电灌站里水泵的事。拔草的活是要人做的,虽然比较轻松,但好多人都不愿意单独前往。那个年代没有使用化肥、农药,在炎炎的夏季,稻田不仅是鱼、虾、蟹和青蛙的天地,也是蛇、鳝和泥鳅等的快乐王国,总之,好多水生物齐聚稻田。当地没有什么毒蛇,而一般的蛇一见到人,受到惊吓后就会逃之夭夭。由于当地是盐碱地,因为紫云英的腐化,使得稻田里繁殖了大量的蚂蝗,别看它其貌不扬,小不点的东西,可是,它一遇到人体,就将自己的吸盘钉在人的皮肤上,拼命地吸血。当你又痛又痒地发现时,它已经肚饱腰圆,圆滚滚的十分瘆人,而且你想取下它不容易,必须忍着痛,自己用力打自己。有时候它会吸在人的脚丫、手丫,那更是难取下,用手拉,一拉一滑,宁愿自己断了也不放开吸盘。好多女人会被它吓的哇哇大叫,甚至痛哭流涕。我也曾经尝过这种无可奈何的滋味。不过,不要紧,后来,人们发现只要拿一点盐往蚂蝗身上一放,它立即松掉吸盘。
如果说稻田夏天时是水生物的乐园,那么,秋天的稻田就是鸟的天堂。一是水稻是青枝绿叶的植物,难免会引来蚂蚱、蝗虫等昆虫,它们都是鸟儿的美食。稻花飘香时,也许是稻花馨香的吸引,也许是繁殖的需要,成群结队的蜻蜓漫天飞舞,更招惹鸟的青睐,再次上演着鸟的音乐会。欢乐一个夏天的鱼虾蟹,酒足饭饱后,感到秋水渐凉,也感到秋霜的肃杀,依依不舍地辞别稻田,游回灌溉渠里期待能够回归河流。泥鳅、黄鳝则不然,它们乐不思蜀,似喝了千年窖藏的女儿红,醉卧其间。即使因为水稻成熟要断水养田,它们还是不依不饶地流连忘返。索性筑穴为家,企图长期定居下来,也省得来年的奔波之苦。岂不知,正是它们的懒惰,却为自己留下了杀身之祸。因为在稻谷收割后,人们要去挖稻地,往往被人们生擒活捉,成为刀下之魂。
随着秋风渐紧,枫叶红了,银杏黄了,就是河流沟渠里到处都是的芦苇,也舞动了苇花,飘洒花絮,是在欢送大雁南归,还是在告别自己的轮回,不得而知。秋阳下,水稻的腰杆终于承受不了自己结晶,不知是因为金黄的色彩,还是那珍珠般果实,抑或是那特有的清香,虔诚地低下了头,弯下了腰。秋风中,昔日的青波绿浪,魔幻地变成为金黄的波涛,演奏着“沙、沙、沙”的旋律。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正在人们喜迎丰收时,被当时称为“四害”中的麻雀、田鼠,也暗暗地盯上了清香的稻谷。麻雀吃腻了红脸的高粱,欢天喜地地想来换一下口味。田鼠也嫌弃山芋太甜,一不做二不休,举家迁徙,定居稻田。可,人是这个世界主宰者,是万物的灵长,面对它们的不劳而获,或在田头敲起锣鼓,或在稻田里插上红旗,麻雀就魂飞魄散、溜之大吉。可田鼠十分狡猾,白天无法行动就睡觉,待到夜晚行动,不断地将稻谷偷进自己窝里。
好在稻谷很快就成熟了,人们用磨成为银月的镰刀演奏着“嚓、嚓、嚓”的音符。随着人们的不断前进,面前的金色海洋被平息为一道道脉动的涟漪,又似一道道金箍镶在稻田里。傍晚时分,牛车才把收割的稻子拉回社场。那时候,牛拉的大车是最主要的工具,驾车的老把式无异于现在的飞机宇航员,他不仅要身强力壮,还要会使唤老水牛,一路沟沟坎坎稍不小心就有翻车的可能,那种信天游般的吆喝,几乎就是一路高歌、一路汗水。
结束了收割任务后,稻田里的旋律就是孩童的歌声了,同时也是无数前来觅食的鸟儿的天堂。那时候,每到秋季收稻时,农村的学校就会放上半个月的稻假,去帮助社员们捡拾遗留在稻田的稻穗。于是放假的当天,读书的孩童就会放下书包,背上用芦苇蔑子编织的背篓,首先沿着牛车经过的路旁,一步一叩首地捡拾牛车因为颠簸而落下的稻穗,然后再走进稻田一步一低头地寻找那横躺竖卧的稻穗。
那个时候的孩童很听话,从小就受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浸染和熏陶,对粮食特别爱惜,粮食就是心中的宝贝,宁可自己稚嫩的小手被稻梗戳破流血,也要把看到的稻穗一一地捡起来。
稻假,听起来是假期,实际上,学生是要到稻田里,和社员们一起上工、收工。早上霞光初现,足踏晶莹的晨露走进田间,一直要干到夕阳西下、蝙蝠翩跹。就这样百亩稻田在十几个孩童的足下,慢慢地退走。
接着就是要脱粒,隆隆的机声在社场上轰鸣着,当时的现代化机器,就是一台12匹的柴油机,拖动着脱粒机,前面吞吐金黄,后面抛飞烟雾,虽然农业学大寨的风向有所偏转,但大寨的精神依然闪动着余光,日夜的忙碌,在扬场的把把木掀的翻飞中渐告尾声,水稻的种植过程全部落下帷幕。
风干扬净后,生产队留下了种子后,将稻谷分摊给了社员。就在人们想办法把稻谷加工成为大米时,县里送来了碾米机,在12匹柴油机的带动下,碾米机吃进金黄,吐出晶莹,稻谷便成为了洁白的大米了。就在那一年,我知道了大米的由来和稻谷的生长过程。
经过数日的休息,面对无法牛耕的稻田,社员们扛来了扁齿的铁叉,开始肩并肩地挖起稻田来。由于大米饭的诱惑,也尝到了甜头,社员们一个个干劲十足,劳动的田里往往会传出欢快的经典的歌声和当地土生土长的淮海戏的唱腔。
土地翻挖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日晒,人们再次在稻田里播种下紫云英,为来年的水稻丰收打下基础。后来人们发现,在当地水稻的生长期比较短,而且主要在夏季,完全可以在小麦收割后插秧,于是,人们就开始不再种植紫云英了,实行稻麦二季,从而增加了土地的亩产量,实现了吨粮田宏伟目标。但有利就有弊,得不到休整的土地,负荷加大了,变得贫瘠,人们只好大量地使用化肥。由于化肥的使用,割断了大自然的生物链,造成了无休止的病虫害。人们为了保证高产稳产,不得不使用农药,大米终于与农药为伴了,那种“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篇片”的情景,消失在人们面前,开始了恶性循环。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担忧的事情,也是亟待解决而至今没有解决的事。
共 5765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稻谷飘香》一篇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优美散文。文章开始并没有直接从水稻入手,而是用细腻的笔墨,饶有兴趣地讲述了自己第一次吃大米饭红烧肉的经历,想必很多同龄人看后会产生共鸣吧!白米饭,是我们现在餐桌上最普通不过的主食之一,然而,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却是难得的奢侈品。水稻并不是作者家乡的农作物,而是由于自然灾害以后,专家搞试验田的产物。从而使年少时的作者和家乡的人们第一次有了插秧、除草,种植水稻,收割水稻,扬场归仓的经历。种植水稻是一个异常辛苦的过程,正如作者若描述的那样:“手中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虽然辛苦和劳累,但家乡人为了填饱肚皮,辛勤劳作,比起金秋时节的稻浪滚滚,满地金黄,丰收的喜悦和满足的笑容挂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是不值一提的。当然,劳动之余,也会有快乐的源泉,也会有难忘的经历。那些稻田里可爱的生灵们,鱼虾蟹,蛇,鳝,泥鳅,蝗虫等也在作者的笔下有了灵性,充满无限乐趣。收割结束后,稻田里不但是孩子们捡拾稻穗的天堂,也是鸟儿们的天堂。直到把稻穗都捡拾干净,因为自小体味了劳动的辛苦,从而更深刻的明白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稻谷变成大米的过程是一个神奇的过程,那是一次绝美的蜕变,无异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纵观全文,质朴内敛的文风,对水稻的种植过程细腻传神的描绘,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景物描写恬静,优美,读来身心愉悦。文章结尾部分对目前农药化肥孕育出来的水稻,虽然丰产,却是土地贫瘠。对此作者表达了深深地忧虑情绪,怀念“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篇片”的情景。一篇洋洋洒洒的文字,看似不经意,却在那轻描淡写的描述里读出了稻谷的香气,带着故乡的味道,恍惚间,似乎有淮海戏的唱腔从遥远的时空里氤氲而来,带着故乡特有的气息!笔墨流畅的作品,倾情!【:星空下的蝶舞】【江山部精品推荐01 11290 】
1楼文友:201 - 21:42:08 一篇洋洋洒洒的文字,看似不经意,却在那轻描淡写的描述里读出了稻谷的香气,带着故乡的味道,恍惚间,似乎有淮海戏的唱腔从遥远的时空里氤氲而来,带着故乡特有的气息!社长写作辛苦,问候快乐!
回复1楼文友:201 - 22:50:01 感谢你的精美编按和精彩点评!辛苦了!谢谢!
2楼文友:201 - 21:55:4 稻谷飘香,欣赏社长飘香的美文,佩服社长的好文笔,无论多么平凡的事物,在社长的笔下都能妙笔生花!下一个登场的将会是谁呢?
回复2楼文友:201 - 22:52:25 看似平凡的大米,却有作我一生难忘的故事,再次谢谢你的编按!
楼文友:201 - 21:57:48 预祝社长更多精彩,佳作不断!江南天寒,保重身体。问候冬安!
回复 楼文友:201 - 22:5 :2 谢谢你的祝愿!也祝你创作愉快、精彩纷呈!
4楼文友:201 - 11:05:47 这样的作品,以我看,又可以评为绝品的。文字间有特殊的香,弥漫着,非经过岁月沉淀,真挚爱意,如椽之笔,大约是写不出来的!
回复4楼文友:201 - 22:54:42 平平淡淡稻花香呀!呵呵!谢谢你的阅读留墨!祝你创作愉快、精彩纷呈!
5楼文友:201 - 12:5 :24 社长的妙笔可否借我用用,我也洋洋洒洒写几篇佳作,哈哈,估计社长没那么大方, 我的字很轻,落笔似雪落的声音,空灵,以柔情翩跹,翩跹!
回复5楼文友:201 - 22:56:00 可以呀,我明天去买一打给你邮过去!呵呵!祝你创作愉快、精彩不断!
6楼文友:201 - 17: 9:06 在紫云英的花海里 在江南的鸟鸣声里 我闻到了如珍珠般的大米饭的清香 也走进了雨春老师的童年
回复6楼文友:201 - 22:28:08 谢谢你的阅读留墨!祝你创作愉快、精彩纷呈!
7楼文友:201 - 01: 8:50 祝贺社长大作斩获精品!!心灵因你更精彩!!
回复7楼文友:201 - 10: 8: 4 谢谢你的留墨点评!祝你创作愉快、精彩纷呈!
8楼文友:201 - 19: 5:59 写事状物抒情,运笔自然,笔触细腻流畅。将层层往事从遥远的时空时捞出来,也怀有深深的忧虑。
拜读佳作! 暮色里闲坐
回复8楼文友:201 - 10:16: 8 谢谢你的驻足留墨!祝你创作愉快、精彩纷呈!
一周岁宝宝消化不良怎么办
2岁小孩不爱吃饭怎么办
宝宝脸有点黄怎么回事
婴儿化痰的最有效的方法预防老年痴呆吃什么好
内痔外出怎么办
上一篇:以笔为旗与军旅作家对话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