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马解读王三龙评论哈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21-12-13
原标题:动乱无常 我是很看好王三龙的小说的。在《延河》杂志当的时候,我编发过他的短篇小说,他的小说曾被刊发在“陕西青年作家作品专号”上。这一次,我系统地读了他的小说集《欲望年代的夏天》。这本小说集里的小说几乎都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出人意料的情节,但是,这些作品中都贯穿了明晰的精神内核,那就是:这个世界是荒唐的,当代人的精神难以找到归宿。尤其值得思考的是那篇带有寓言意味的短篇小说《滚来滚去的球》,这个“球”不比西西弗所滚动的那块石头,滚球是一个魔阵,当代人的悲哀就在于:这个球不知是从哪儿滚来的?也不知要滚到哪儿去?不停地滚,就是生活,谁也难以摆脱这个魔法。可以说,王三龙用一只笔把当代人的生活刺穿了。
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活,王三龙都写得不一般,这不一般在于:王三龙遵循的不是现实主义的“再现”生活的创作原则,他是“表现”主义者,表现作家自己对生活的感情、把握;表现作家自己内心的苦闷、彷徨、不安、躁动、以及爱、同情、怜悯和生命体验。他是走在现代主义创作的路上的青年作家。
王三龙的大部分小说中都有一个“我”,这个“我”不是作家自己,也不只是一个叙述角度,他是作品的一双“眼睛”,通过这双“眼睛”王三龙既透视生活本身,又透视“我”的内心。由于有这双“眼睛”始终盯着,虽然作品大都是块状的,是片段式的,但结构并不松散,也不零乱。王三龙记录的只是生活的某一场景或一瞬间的强刺激,从片断中掂量生活的轻重。掩卷而思,读者眼前出现的不只是白玲玲、媚、老五、父亲、母亲、奶奶等等人物形象,而是沉痛的思考:生活为什么会是这样?人生为什么会是这样?至关重要的是王三龙把人生的无奈,存在的荒诞性推给予读者。从某些方面说,王三龙像卡夫卡一样,对爱情、对性、对人生不仅仅是焦虑,而是有一种恐惧感,《实习蜜月》就是一篇使人不断追问的作品。女孩既然渴望蜜月,当然知道性是蜜月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为什么她在体验了性之后要自杀呢?是她失望、绝望抑或是害怕?是害怕爱上“我”?还是害怕性?在《无法恋爱》中,王三龙将“我”推向了一个很尴尬的两难境地,“我”无法在爱和婚姻、性和婚姻之间做出一个选择。读王三龙的小说,触摸小说的底蕴,我摸到的是一个“痛”点。爱情是痛苦的,人生是痛苦的,作家本身也是痛苦的。在比较写实的《女工小D的上岗证》中,面对社会生活的不平等、不公正,面对弱者小D,“我”只能同情,只能将爱藏在心理。因为社会生活是如此之荒诞,作家只能呼唤爱,呼唤爱人。
一个作家关注什么样的生活,写什么样的小说,大致由生活的积累和体验;阅读取向和艺术情情趣等这几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据我所知,王三龙在21岁之前就经历和体验了贫穷、饥饿、战争等非同寻常的生活,而他喜爱的作家是海塞、卡夫卡、福克纳、博尔赫斯这些现代主义的大师,他略显忧郁的性格和跳跃式的思维方式以及对理想主义的浪漫追求决定了他出了诸多现代主义的小说。他并没有秉承陕西老一代作家的传统,他只是汲取了老一代作家为艺术献身的精神素养,尽快地从大树底下走出来,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没有把自己和任何一个陕西作家混起来,他是一个有个性特点的作家。
共 128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著名作家冯积歧老师对王三龙理解的非常深刻,他说:“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活,王三龙都写得不一般,这不一般在于:王三龙遵循的不是现实主义的“再现”生活的创作原则,他是“表现”主义者,表现作家自己对生活的感情、把握;表现作家自己内心的苦闷、彷徨、不安、躁动、以及爱、同情、怜悯和生命体验。他是走在现代主义创作的路上的青年作家。他并没有秉承陕西老一代作家的传统,他只是汲取了老一代作家为艺术献身的精神素养,尽快地从大树底下走出来,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没有把自己和任何一个陕西作家混起来,他是一个有个性特点的作家。 问好老师!感谢老师百忙之中还能来赐稿,非常感谢!读了老师的文章,我们对王三龙有了新的认识。小红。
福州治疗妇科费用七台河医院哪家牛皮癣医院好
上海治疗宫颈糜烂费用
上一篇:木马节日闲吟三首诗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