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雨工程展新姿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20-01-14

从这里切入,你便切入了一条出路,一大创举,一个奇迹……这是一则故事的延伸和拓展;从这里望开,你便望开了一眼甘甜,一泓清韵,一片生机……这是一曲亢歌的激越与震撼;从这里记录,你便记录了一个现状,一段历史,一种生活……这是一脉生命的生存和变迁;从这里感受,你便感受了一个场面,一种希冀,一桩信念……这是一腔热忱的执着与感染;从这里聚焦,你便聚焦了一项科技,一个特色,一种豪迈……这是一个宏观的调控和实践;从这里揭示,你便揭示了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精神……这是一个思想的解放和实现!

一大难题:人畜缺水

榆中是甘肃省中部有名的干旱山区,处在东经10 °49‘15”至104° 4‘40”,北纬 5° 4‘20”至 6°26‘ 0”,是国务院“三西”建设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全县总面积 02平方公里,有89. ℅以上的面积黄土覆盖,16.1℅的面积为石质山地,平均海拔1500—2400米,年均降雨量406.4毫米,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极不均匀,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降水空间分布也不均匀,南部年降雨量400毫米,北部山区 0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270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为1 0.571千卡/cm ,蒸发量1 91毫米,年平均气温6.6℃,无霜期104—127天。呈标准性温带半干旱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春旱多风,夏季昼热夜凉多东南风、雹灾,秋爽多雨,冬寒少雪多西北风。全境属黄河流域,流域水面8500亩,有地表水8117万立方米,大多发源于马衔山,年总径流量5 49万立方米,能利用的2175万立方米,人均149万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为9. 9亿立方米,可开采5646万立方米,现阶段地下水已超采;客水主要来自黄河,现已建成三电、和电、七电、青电四大电灌工程。目前,全县灌区农业需水量在20000万立方米以上,现有可利用总水量仅为18000多万立方米。按自然特点,全县分为北部干旱山区,南部高寒二阴山区和中部川塬河谷区三类地区,干旱、半干旱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1.4%。共辖6镇22乡,269个行政村、1619个村民小组,共有98614户,418877人,其中农业90 86户, 90441人;总耕地面积112万亩,其中北山旱地4 万亩,南山半干旱地17万亩,川地52万亩(充分保灌地 0万亩,由于这一地区节水设施配套不完善,渠系水利用率低,灌溉定额高等灌水制度不健全,尚存在用水上浪费的问题)。

特别是属半干旱偏旱的北山地区,既无地表水,又无地下水,天然降雨是唯一的水资源,是兰州市三大贫困带面积最大的一片。总面积1486平方公里,包括6乡、52村、201社,有农户1.2万户、6万多人,近万头大牲畜;海拔2100—2450米,年降水量270—— 50毫米,年日照时数2700小时,年均气温5.8℃,无霜期104—127天,蒸发量高达1450毫米,包括南部二阴缺水山区有2 176户,1 万人,其中10.11万人,1.44万头大牲畜长期面临严重干旱缺水的困扰。这里山大沟深、气候干燥、降水稀少,一些沟道内有少量的苦碱水,可勉强供给牲畜羊只短时期饮用;若遇大旱少雨年份,这里的群众只得远在十几里和几十里以外的深沟里用畜驮、车拉苦碱水饮用。有时,群众为了渡过水荒,将牲畜、羊只赶出山来,托靠亲戚朋友短期喂养或上集市出售。人畜饮水困难是这里的一大难题,为水而也使这里的干部群众苦苦寻求了十几年。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尽管在有条件的地方修建成了一些人畜饮水工程,但限于工程效益的范围,还是解决不了大面积的缺水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国家每年下拔抗旱拉水款,并组织省、市、县机关单位和驻地部队车辆拉水进山,为群众送水救灾,解决燃眉之急。如:为北山人民送水渡荒.1980年大旱,12月20日县委请求兰州市政府支援车辆向北山灾区送水,12月 0日市政府通知市级机关单位组织车辆,先后送水8000吨。1982年和1987年冬,北山地区连续大旱,5818户, 2284人严重缺水。县政府为了使山区群众过好春节,动员组织县级机关车辆给北山突击送水4879吨,缓解了当时的饮水困难。这种经常发生水荒,不仅困扰各级领导的正常工作,而且直接影响群众的生产与生活。据记载,1975—1982年当地各级政府连续八年向北山送水,其中80年—81年两年大旱中山区10万人严重缺水,省、市、县三级派出200多辆车进行月余的拉水,投入资金150多万元;81——90年间又投入了送水款112万多元,年均11万多元。同时在八十年代,党和政府为解决北山地区的人畜饮水,前后拨补助费156.11万元。共挖涝池7 8个,打水窖275 1眼,户均2.7眼。但由于涝池、水窖的集流面积为松散的黄土坡面,吸水率高,渗透系数大,较小的降水不产生径流,无水可蓄,群众还是有窖无水吃。就是在饮水条件有所改善的地方,一遇旱灾又会有数余万人发生饮水困难问题。动员社会力量帮助这些地方拉水的事经常出现。

一大创举:“121”工程

面对干旱缺水持续造成的深重现实,历届榆中县委、县政府围绕“水”的主题,鼓励农科技术人员和发动群众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1988年至1990年间在传统土窖的基础上,对土窖进行科学改造,经过艰苦探索和示范,创出了一条较为科学的解决干旱地区人畜饮水的有效路子---“121”雨水集流工程,成为领先同类地区解决温饱的一大创举和一座历史的“丰碑”!“121”即:1块斜面水泥集流面,2眼水泥窖,1处庭院经济田;1988年—199 年间共建成庭院雨水集流水窖2. 5万眼,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和问题;并在199 年春至1995年通过有效的科学试验、示范使传统旱地农业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的进步和突破,首先是199 年县上成立农田集雨灌溉示范课题小组,在海拔2 40米,年降水量 60毫米的贡井乡贡井村利用庭院集流窖水灌溉塑料大棚蔬菜获得成功,种植的辣椒、茄子、西红柿、黄瓜、蕃瓜等蔬菜亩产2500—7500公斤,突破了北山地区不能种蔬菜的历史;其次是1994年在北山系统进行粮食作物集雨灌溉试验,种植4.7亩小麦,平均亩产200—250公斤,是当地旱地小麦亩产的2—2.5倍, 亩小麦和玉米带田亩产 97.6公斤,是当地旱地小麦亩产的近4倍,0.7亩地膜玉米折计亩产429公斤,是当地旱地小麦亩产的近4倍多,突破了北山地区小麦低产和不能种植玉米的历史;同时95年在10个月大旱未雨、山旱地绝收的情况下,贡井乡贡井村和韦营乡孙家岔村用窖水灌溉的1 亩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160.8公斤,通过三年的试验证明,富集雨水灌溉技术加地膜覆盖是干旱山区农业生产的一大变革,它有效地补充了水源,解决了农作物生长期水源不足的问题,使干旱地变成了水浇地,改善了干旱山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调解了降水与用水错位的矛盾,提高了抗旱减灾增产能力和科技含量,为干旱山区推广农业科技,调整农业结构,创造了基础条件,效果明显。经测算1亩集雨灌溉带田,可在大旱年份保吃饭,亩产450公斤,正常年景获丰收,亩产 50公斤,丰收年景夺高产,亩产400公斤以上;这项富集雨水技术整体工程主要是:水窖(一般 0立方,直径2.8米,深4.9米)和砼化集流面(一般120平方米,即1.5×1.5─2.0×2.0,厚度0.04─0.05米),包括管每亩一次性投入近1500元,水泥集流窖可使用 0年以上,集流面使用寿命在15年以上,如果利用当地石头、砂石等,成本还可以降低,寿命有所延长;并按正常年景亩产 00公斤折合计算,三年内即可收回成本。1990年开始,为从根本上改变群众吃水难的历史,北山地区逐步开展了以“121”工程为主的雨水集蓄工程的示范推广。

特别是2005年以来,榆中县对庭院集场使用水泥砼面和不足水窖进行彻底科学改造和完善,进一步探索出了以庭院场地水泥集流面集流,并用瓦屋面作补充,在院内配套100平米集流面和一眼15至 0立方米的水泥窖蓄水,即可饮用方便卫生的天上水,并使降水形成径流,蓄水效率大幅提高,效果极为明显。经过 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从而使“利用有限雨水,依靠庭院集雨蓄水解决干旱地区人(畜)稳定安全饮水问题”这一新的科学途径得以全面有效的实现。

一个奇迹:集雨节灌

集雨灌溉工程是“121”庭院集雨工程建设的延伸,是农科人员把庭院集流工程引向旱田节灌的一个实践创造和奇迹,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密切结合一系列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传统的旱农耕作技术在内的低成本、易操作、高效益、长远性,工程量大,推广面宽的创新型旱作农业综合发展技术体系。是干旱山区农业生产的一大变革,是榆中北山人民伟大的历史创造。其工程技术——由基础设施包括集雨面,有道路,屋面,场院,荒坡,塑料面,水泥硬化砼面(一般每块120平方米,即1.5×1.5─2.0×2.0,厚度0.04—0.05米);集雨窖:有水泥筒式(一般 0立方,直径2.8米,深4.9米,窖盖厚度0.1米),窑式,塑料直立式,横卧式和各种传统窖;汇水渠(每亩10米,口宽0.4,底宽0. ,高0. ,底厚0.08米);蓄水池(容量不大于1万立方米,包括塘坝,涝池等);沉淀池(每亩1个,口长0.5,宽0.4,高0.4米)。

1996年以来,全面实施规范化、多形式、综合性的配套实施建设,这一新技术节水农业项目的实施与发展。引起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及各界专家人士的高度关注关切,并给予了深切的期望和有力的指导推进,1995年12月24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榆中中连川,给予了殷切期望,并留语“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奋斗精神把农民的大事办好”。1999年9月11日胡锦涛同志视察陇上时说:“干旱地区要围绕解决水的问题,继续狠抓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建设”。1994年7月24日李鹏委员长视察时说:“集水农业是解决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好路子”,并说:“我己看到了干旱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路子”。1996年7月2日朱鎔基总理视察后说:“甘肃已经在艰苦的环境中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并提词:“挖窖集水,滴灌节水,种树固土,地膜保墒,良种增产,科技兴农”。1997年5月18日,田纪云副委员长视察时说:“干旱山区农民利用公路、场院、荒坡做集雨面,挖水窖,集蓄雨水,在干旱季节为生产和生活解燃眉之急,这是群众的一大创造.”1997年6月14日,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视察时说:“甘肃的水利发展很不错,尤其梯田,地膜覆盖,集雨水窖和滴灌等节水农业,对外省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给全国创出了经验”。1998年7月 0日,中央统战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国视察时称赞:“在西北干旱贫困山区搞集雨节灌工程,通过水窖、集流面等设施把雨水有效地收集起来,进行农田灌溉,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办法好,这是一个奇迹。”1997年6月1日原国务委员陈俊生视察后说:“修梯田、打水窖、推广地膜等农业增产技术,是率先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措施,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重要经验,是群众的伟大发明创造。”1995年5月,原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视察时提出:“集水农业是个好路子,在干旱地区前途无量”等等,这些重要指示和精神,将不断引导和激励干旱山区广大干部群众以“集雨节水抗旱,科技兴农致富”为方向,努力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使推广普及节水灌溉真正成为一项革命性的措施常抓不懈,推动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全面发展,实现干旱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根本转变。

一条出路:新型旱农

有水就有生机,有水就有图头和发展。针对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特点,为了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结合实情,充分利用唯一的雨水资源,发展雨养旱作农业和生态综合农业,加快脱贫步伐,再造干旱山区秀美的山山沟沟,我县在不断加强川塬地区节水灌溉制度的同时,建立健全各级水利、水保和水科服务组织,壮大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采取筑坝、拦蓄、挖土窖、土涝池、修梯田等有效措施,进行旱作农耕改造和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改善基本条件。多年来,新修梯田 .8万亩,发展经济林14.25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29.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 0. ℅。森林总面积达到82.2万亩,覆盖率达到9.92℅,其中人工造林保存面积45万亩,尚有水土流失面积 066平方公里。同时在中央、省、市和榆中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及时总结农科人员把北山干旱贫困地区“121”庭院雨水集流工程引向旱田节灌的成功经验,从1996年开始,反复研讨,充分论证,提出示范推广目标,制定 全县总体发展规划》,并列入全县“九五”建设项目,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富集雨水节灌技术工程作为有效改善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扶贫攻坚,解决群众温饱的关键措施,摆上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宣传动员,积极正确引导,因地制宜,先点后面,集中统一实施,大面积稳步推广;并在坚持不懈的发展建设实践中,进一步发展确立为一条符合干旱山区实际的兴水治旱、科技兴农、脱贫致富的科学途径;同时结合地下水合理开采利用、小水工程维修利用、小流域水土综合治理、兴修梯田和地膜覆盖、大棚温室、发展农田经济林等,采用先进的滴灌、渗灌、微喷(一般每亩配套使用100米滴、渗塑料软管带4条,10米输水硬胶管一根,上水手压式水泵和电泵、`油泵等一台,如果窖和地之间配套科学合理,即窖比地高6米左右,可直接利用倒虹吸进行自压节灌)等节灌技术,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增加各项投入,落实各项管护办法和措施,全面实施规范化、多形式、综合性的配套实施建设,基本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干旱山区富集雨水节灌高产高效综合农业发展模式,受到江泽民、李鹏、朱鎔基、田纪云、邹家华、王兆国、陈俊生、宋健、崔乃夫等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和德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瑞士、丹麦、墨西哥、尼日利亚、毛里塔尼亚、澳大利亚、委内瑞亚以及非洲乍得、佛得角等国家和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华慈善协会、台联、香港、台湾、国家农业部、国家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务院“三西”扶贫组以及国内、省内大批专家、教授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于1996年9月9日在兰州召开的“全国首届雨水利用及东亚地区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博得120多名代表的好评;同时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社区范围内天然降水利用”科技进步三等奖),引起了《人民》、《新华社内参》、《中央电视台》、日本《共同通讯社》、《中国水利报》、《中国贫困地区》、《中华工商时报》、瑞士《新苏黎世》以及《飞天》、《甘肃》、《甘肃电视台》、《发展》、《甘肃农业科技》、《甘肃政协》、《甘肃外事》、《甘肃水利》、《甘肃水利报》、《开拓与发展》、《兰州宣传》、《兰州》、《兰州晚报》、《兰州广播电台》、《兰州电视台》等国内外各大媒体的关注和采访报道,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取得了斐然成效和显著效益,加速了干旱山区基本条件的改善,有力推动了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共 1599 字 4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数据结合集雨工程的事例,跨越三十来年的时间,说明集雨工程对农民群众的重要性。“121”工程的创举再现改革新姿,受益于民众,除了带来防旱抗旱的实际效果,还引进科学技术,促进农业与水利紧密结合的开发利用,从而全面加速本地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及经济农业的发展。讴歌时代,争创和谐,以事实说话才能深入民心,不愧是项具有实质意义的工程。【:冰煌雪舞】

1楼文友: 19:51:20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数据结合集雨工程的事例,跨越三十来年的时间,说明集雨工程对农民群众的重要性。“121”工程的创举再现改革新姿,受益于民众,除了带来防旱抗旱的实际效果,还引进科学技术,促进农业与水利紧密结合的开发利用,从而全面加速本地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及经济农业的发展。讴歌时代,争创和谐,以事实说话才能深入民心,不愧是项具有实质意义的工程。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2楼文友: 1 :41: 集水工程展新姿,改革新风利乡民。为群众做实事,值得讴歌。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最好的钙片是什么牌子

散步预防骨质疏松

老人骨质疏松护理

吃什么能清肠排毒
生物谷灯盏花滴丸价格
悦而维生素D滴剂好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