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寂寞深处生机无限杂文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11-29

2010年,全国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由此课改组开发设计出包括5个必修模块和15个选修模块在内(以人教版为例)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对5个必修模块,按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们尚能较好地处理,但对选修模块这个崭新的课题,很多教师包括笔者在内,都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教学常常陷入困境,颇有一种“寂寞古战场,荷戟独徘徊”的尴尬。但正因为寂寞,才会有无限生机;正因为无路,才会处处有路。基于这个理念,笔者身体力行,对选修课的教法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将所获交流于此,期盼方家斧正。

一、误区:千岩万转路不定

选修课的设置原是为了彰显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个性,让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的基础上能有一个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空间。设想是完美的,但操作起来却往往会与设想大相径庭,以致出现“千岩万转路不定”的混沌局面,主要表现为:

1、讲授到底,强调知识性

也就是把选修课上成了语文知识的讲授课,一讲到底。由于选修教材大都是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基本框架进行编写的,于是课堂教学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情况。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上成了古汉语知识的系统讲授课;《语言文字运用》就上成了很纯粹的语法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便在一些知识性的内容如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诗歌散文鉴赏的技能和方法、写作的技能和方法上大做文章。这些做法都是将提高素养、培养审美的人文性内容置之不顾,而以老师的知识串讲完全取代了学生的研读和探究,取代了文本的情感价值和审美愉悦。老师讲完了,学生也就学完了。至于学生学得怎样,老师心中没有底,学生心中更是空落落的。

2、演练到底,突出应试性

还有些教师把选修课上成了高考备考的辅导课、演练课。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老师们煞费苦心地翻阅各种教辅习题集,编写与选修教材同步的学案: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把一首首诗词变成一道道的诗词鉴赏题,把一篇篇古文,变成“一字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的知识大汇总;学习《语言的运用》,各种语言应用类的习题卷、方法指津卷便应运而生……要知道,不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古今中外的小说、散文,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价值取向,文化底蕴等,都是不可能通过做题、记忆知识点的方法来深刻领悟的。如此教学,无异于是焚琴煮鹤,将选修课中要实现情感体验、心灵共鸣、精神陶冶的人文性目标束之高阁。

、拓展到底,偏重人文性

选修课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两者不可偏废。只偏重工具性,就会殆尽选修课的审美意义;只强调人文性,就会让选修课变得玄虚架空,高处不胜寒。而当今,后者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是因为我们有些教师存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无论是必修阶段还是选修阶段,都应该偏重人文素养方面的提高。于是课堂教学就会抛开选修课程的基本内容,只抓其思想内涵、情感内涵从而大加发挥。上《先秦诸子选读》,就带着学生研究诸子百家思想的继承关系和不同之处,大讲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以及消极影响,海阔天空,不着边际。其实就是儒家文化人文素养的培养也离不开对文本本身字词篇章结构的把握,只有在实实在在的字里行间才能让他们真正体会出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4、程式到底,重复必修性

在选修课的教法上还无现成的路子可走,于是许多教师就不约而同地参照了必修课的上法,求基础,求全面,求齐步走,将选修课上成了必修课的翻版课、补习课,并没有很好地区别选修课和必修课各自的特点和要求。新课标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些差别”,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必修课的教学更多地注重了“共同基础”,而选修课则应在“共同基础”上,着眼于“多样选择”和“发展个性特长”这一层面。第二,选修课不同于必修模块的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理解,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兼顾才是重要的。第三,如果说必修课内容为“点”,“点”上求精深,“点”上求辐射,那么,选修课内容就应该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可以说,选修是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和提高。因此,选修课的教学更应注重某一系列知识的深化和拓展,而不应只是对选修课的简单重复。

二、对策:长风破浪会有时

那么,选修课到底该怎样上,才能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选修课的要求呢?

笔者认为首先可以从宏观方面来把握:在教学目标上,让选修课多侧重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个性;在教学内容上,让选修课多关注较深、较广、较新的知识技能与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有较大的弹性,且随时代变化及学生的要求及时调整;在教学方法上,让选修课多跨跃,实施专家讲座,学生自学、讨论,社会实践等基本形式。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目前欠缺的不是缜密的课程标准和完美的教科书,欠缺的只是开放自由的课程文化。因此,在选修课的上法上,我们要多些自己的思考和个性。

再次,就某一本选修教材而言,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来处理。试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来说明。这本教材每单元的第一项是“赏析指导”,就这一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之前将整本书的大框架和概貌作一番了解,并力求对赏析指导部分能有深入的领会,从而可将几个单元的知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增强各单元的互补性。第二项是“赏析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研读赏析示例,也可以先不去阅读示例,由学生自己作一番赏析,然后将自己的赏析和示例作一比较,并由教师加以评说,这样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三项是“自主赏析”,自主赏析作品注释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自主阅读课文,可先尝试着由学生自己将疑难与感悟写出来,再接着阅读“探究·讨论”的题目,作一番深层次的理解,当然不是追求唯一的答案,而应力求多些不同的理解。也可利用络资源,查找信息或设置讨论区,将某一作品探究上升到研究领域。第四项是“推荐作品”,是推荐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供课后阅读。教师可指导学生们完全放开手脚,将每一单元提供的角度加以运用,以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而对每篇具体课文而言,还可以有如下做法:

1、放手自学:把课堂留给学生

人教版高中语文15种选修课本都是着眼于学生自学而编制的,试图建立一套选修助学的系统,其实老师也并没有多少可以讲授的空间了。例如《语言文字应用》是一本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教材,全书6课2 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这门学科的一些基础性知识,以及语言文字的品味和运用的一些基本要领,没有一处学生看不懂、读不通,如果老师再在课堂上聒噪不休,反倒会败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如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学,很多老师可能会一时找不到上课的感觉,其实老师在课堂上还是大有可为之处的:可以根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在学生自学不顺畅处点拨一两下;可以作某些方法策略的引导;可以提供某些必要的助读材料;可以把握课堂上或缓或急、或行或止的教学节奏;可以调动学生自学的热情,创造活跃的或沉静的自学氛围等等。

2、促成互教:把讲台让给学生

尝试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堂教学也不失为选修课上一种较好的做法。具体做法是,每次上课前,都由学生自己备课,负责课堂教学的设计,然后亲自上台讲课。我校高一语文教研组去年就尝试了这种做法,他们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些篇目放手让一些学生去上,一个学生讲一首诗歌,或者几个学生共同备一篇古文。为了上好课,学生们从图书馆,资料室以及互联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集体商量,有时还找老师请教,出谋划策,创设情景,充分发扬了团队精神。他们点子很多,花样迭出,颇有创意,常常令我们当教师的自叹不如。如有学生在执教《阿房宫赋》时,就创造性地请同学们共同回顾必修教材中的《过秦论》和选修教材中的《六国论》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还展开了辩论赛,执教者甚至还请在场的老师也参加了讨论活动。师生相融,心灵相通,气氛很热烈,讲台也就从展示教师学识才能的舞台转变为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的平台。学生们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进行自主研究性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问题的探求者和解决者。

、组织活动,把平台搭给学生

关于选修课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而是否能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上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是验证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在选修课上可组织些丰富多样的活动,为学生选择性和个性化学习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专题研究式,索引资料研究式,主题辩论式,调查报告式,论文式,演讲式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作为选修课学习过程中选择的样式。比如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和“与传记”系列,教师可以先讲授,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与方法;再采用材料阅读法,培养起学生搜集、筛选、整合、处理信息的能力;随后就可通过模拟现实情景、实地调查访问、专题探讨、成果展示等活动,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对话、写作等活动,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和写作、传记的能力。

4、倡导研究,把过程还给学生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所以研究性学习应是高中语文选修课首选的一种教学方式,语文选修课的五个参考系列也为语文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领域,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深广的空间,学生可从中获得丰富的研究课题。如学习《〈史记〉选读》的第五个专题“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时,就可以以“以所学的《史记》选文为例,分析《史记》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这么一个课题让学生去研究。学习了《唐诗宋词选读》中苏轼词和辛弃疾词后,就可以以“我看苏辛词“为课题让学生探究一下苏辛词各方面的异同。当然也可先由教师和学生讨论出探究的问题,再由学生去收集资料,解决问题。问题探究不必过分重视学生的探究结果,而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总的来说,在选修课上倡导研究性的课型,也就是把探索未知的原动力还给了学生,把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切切实实地还给了学生。

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是语文新课改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也只刚刚起步,笔者也只是把高中语文选修课一些如浪花打在船舷上问题呈现给大家一起探讨,真正的中流击水者还有待出现。刘国正先生认为:“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才能如大鹏那样,‘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此话于必修课和选修课也同样适用——祝愿语文选修课能有个美好的明天。

共 4 7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寂寞深处,生机无限》这篇杂文,作者主要探究了如何进行新课标语文教学选修课学习的话题。文章首先指出了进行选修课学习时常出现的讲授到底,强调知识性、演练到底,突出应试性、拓展到底,偏重人文性、程式到底,重复必修性的误区,并逐条进行了详细阐述;接着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了针对误区应该采用的对策,从把课堂留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把平台搭给学生、把过程还给学生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答。文章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总结探究,分析条理清晰,讲解有理有据,又有充实的资料,让文章耐读而不空洞,清晰而不凌乱;同时,作者在标题选取上采用了散文化的标题,给人以美感,是本文一大亮色。佳作推荐欣赏!【山水神韵:萧关雪影】【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5:25:49 看得出这篇文章耗费了风姐很大的精力,辛苦了!雪影问好!

2楼文友: 19:04:01 也耗费了雪影的精力,呵呵。都是利用暑假充足的时间写成的。 活着,留点痕迹,如此而已。

楼文友: 20:19: 5 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一千多年的应试教育观要改变谈何容易,虽然好多朋友都在谈国外的教育如何如何,但我想说国家在努力,社会在努力。就说不远的台湾,不得不承认中国文化的精华很大一部分在那一隅之地,教育也先行一步,但仔细去看,仍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作为最直接最接近国学的语文而言,有创新,有探索,更有传承。汗,怎么越说越偏了,最后说一句,请给教学发展一点点时间 问好风老师,遥祝夏安! 只是晚唐秋

回复 楼文友: 09:09:25 问好清华,谢谢品读!

4楼文友: 21:1 :2 来过,风老师辛苦!!!敬佩!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回复4楼文友: 09:08: 0 侠心更勤奋!

5楼文友: 10:11:08 刘国正先生认为: 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 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才能如大鹏那样,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此话于必修课和选修课也同样适用 祝愿语文选修课能有个美好的明天。 欣赏问好!

弥勒灯盏花药企如何

弥勒灯盏花药企怎么样

灯盏花制剂怎么样

儿童感冒头疼流鼻涕吃什么
贵州威门药业热淋清颗粒
肥胖症的预防与治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