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当中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20-02-19
摘要:《三国演义》当中,华容道关羽放曹,普遍被认为是关羽对刘备的不忠,我不这样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华容道关羽放曹是缓兵之计;其二史料记载曹操从赤壁败退,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但并没有遇上关羽。
【三国话题】:华容道关羽放曹
《三国演义》当中,华容道关羽放曹,普遍被认为是关羽对刘备的不忠,我不这样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华容道关羽放曹是缓兵之计;其二史料记载曹操从赤壁败退,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但并没有遇上关羽。
1、华容道关羽该不该放曹
按《三国演义》的虚构成分,关羽在华容道设伏,遇倒曹操,关羽有多少兵力,是否能够劫住曹军,这里是个疑问,所以,我认为:华容道关羽放曹是缓兵之计。《三国演义》当中有这样一段话:
“云长领了将令,引关平、周仓并五百校刀手,投华容道埋伏去了。玄德曰:“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孔明曰:“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玄德曰:“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可见,关羽引关平、周仓并五百校刀手,他的这点兵力估计不能够劫住曹操,再者,刘备、诸葛亮早知道关羽要放曹操,他们这样安排是有用意的,一则顺带让关羽还曹操个人情,二者是消灭曹操,从力量对比来看,不利于他们与东吴的抗衡。所以华容道关羽放曹是缓兵之计。从大局来说,曹操如果死在了华容道,好不容易统一的北方必将再次陷入混乱的分裂局面,而此时孙权正好可以趁此机会并吞北方,但刘备实力不足与之抗衡,诸葛亮在“隆中对”之时所设计的“三分天下”的格局将变成孙权一家独大的局面,而必将导致“隆中对”路线的全盘流产,天下将尽归东吴。而如果放过曹操,则保持了北方的稳定,使孙权有所顾忌,而刘备正好可以趁着曹操和孙权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逐步夺取荆州,再寻找时机占领益州,从而实现“隆中对”的中期目标,再巩固后方,待机夺取中原,从而最终达到“光复汉室”的最终目标。
2、败走华容道,关羽放走曹操,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上,关羽和华容道没什么关系。
《三国演义》中写上如此一段,艺术加工了,是为了衬托关羽的义。罗贯中误导了很多人。而真正的历史是:曹操从赤壁败退,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但并没有遇上关羽;曹操在途中确曾大笑,但不是三次,而是一次;曹操笑的也不是诸葛亮与周瑜智谋不足,而是笑刘备虽有计谋却迟缓;曹操笑后确也出现了敌情,但已无惊无险。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赤壁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计,索性又一把火烧掉所剩战船,率军经华容向江陵一路败退。孙刘联军则水陆并进,尾随曹军,紧追不舍。其实,当时曹操虽然战败,但面临的形势并不十分严峻。因为在赤壁交锋之前,是曹操强大,孙刘弱小,孙权和刘备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挫败曹操的强大攻势,使曹操不得渡过长江,以保全自己的势力范围,或保证自己不被曹操消灭掉,在胜负未卜的情况下,他们没有也无力抽出部分兵力去在曹操可能败退的路线上去设伏。所以,曹操在败退的路上,虽后有追兵,却前无伏军。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曹操战船被烧,率军从华容道步行而归。华容道上一片泥泞,根本无法通行,加之那天又刮大风,行走更加艰难。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垫路,大军才得以通过,而羸兵被人马践踏,深陷泥中,死亡无数。眼看大军就要全部通过华容道,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诸将本已狼狈不堪,见曹操大笑,十分不解,问曹操为何发笑。曹操说道:“刘备的才智与我不相上下,但他的计谋总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马至华容道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曹操话音刚落,接探马报刘备追兵在后面开始顺风点火。但曹操大军已通过华容道,奔江陵而去。《三国演义》三分虚,七分实,不能尽信。
、华容道关羽放曹是诸葛亮的计中计。
从刘备集团内部来说,诸葛亮自出山之后,一直感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之声,特别是刘备的两个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据野史说在“火烧博望坡”之前诸葛亮登台拜帅之时,张飞曾经“怒闯辕门”,闹得很不愉快;关羽虽然嘴上不说,但也将对诸葛亮的质疑和不满藏在了心里。火烧博望坡之后,张飞已经基本信服了诸葛亮,但关羽在心中还有一个结没有解开,这一切又怎能瞒过诸葛亮的眼睛呢。此次在明知派关羽去会放走曹操的情况下,仍派关羽去,并让他立下军令状,正好可以借此抓住关羽的一个把柄,使之以后能够“心悦诚服”地严格执行自己的军令;另一方面,也可借此让关羽还了曹操当日“厚待”之情,好在今后对曹操的作战中,全身心的投入,不会再为这份“恩情”对曹操有所顾忌,从而影响“光复汉室”的进程。
华容道关羽放曹,释放出《三国演义》作者的种种用意:一则为体现关羽之“义”,二则为诸葛亮脸上贴金。
共 1782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曹操败走华容道是《三国演义》的经典情节,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了新颖独到的观点,既遵从历史真实,又从文学的角度解剖了曹操败走华容道乃诸葛亮计中计。根据作者的观点,读者再一次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和英雄豪杰的智慧和侠义。文章新颖,观点独具,欣赏阅读。【编辑:琴声悠扬】
1 楼 文友: 2014-12-05 17: 0:42 赞同诸葛亮计中计之说。正因为他通晓人性,才在益州原土著、刘璋遗老、刘备新人这三顾势力对立中能稳住大局。
有时我怀疑庞统也是死在诸葛亮的计中计里了。庞统因为诸葛亮是刘备倚重的心腹,所以自己立功心切,诸葛亮未必不知他的心理,却从未劝止(估计也劝止不了),于是就任由他死在落凤坡上,成为刘备攻打刘璋的借口。要知道,观望放任也是一种计策。 雨棠莺啼无非常景,见得懂得便是值得。他达拉非助勃效果下肢静脉炎怎样治疗云南癫痫病医院哪家好
【三国话题】:华容道关羽放曹
《三国演义》当中,华容道关羽放曹,普遍被认为是关羽对刘备的不忠,我不这样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华容道关羽放曹是缓兵之计;其二史料记载曹操从赤壁败退,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但并没有遇上关羽。
1、华容道关羽该不该放曹
按《三国演义》的虚构成分,关羽在华容道设伏,遇倒曹操,关羽有多少兵力,是否能够劫住曹军,这里是个疑问,所以,我认为:华容道关羽放曹是缓兵之计。《三国演义》当中有这样一段话:
“云长领了将令,引关平、周仓并五百校刀手,投华容道埋伏去了。玄德曰:“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孔明曰:“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玄德曰:“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可见,关羽引关平、周仓并五百校刀手,他的这点兵力估计不能够劫住曹操,再者,刘备、诸葛亮早知道关羽要放曹操,他们这样安排是有用意的,一则顺带让关羽还曹操个人情,二者是消灭曹操,从力量对比来看,不利于他们与东吴的抗衡。所以华容道关羽放曹是缓兵之计。从大局来说,曹操如果死在了华容道,好不容易统一的北方必将再次陷入混乱的分裂局面,而此时孙权正好可以趁此机会并吞北方,但刘备实力不足与之抗衡,诸葛亮在“隆中对”之时所设计的“三分天下”的格局将变成孙权一家独大的局面,而必将导致“隆中对”路线的全盘流产,天下将尽归东吴。而如果放过曹操,则保持了北方的稳定,使孙权有所顾忌,而刘备正好可以趁着曹操和孙权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逐步夺取荆州,再寻找时机占领益州,从而实现“隆中对”的中期目标,再巩固后方,待机夺取中原,从而最终达到“光复汉室”的最终目标。
2、败走华容道,关羽放走曹操,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上,关羽和华容道没什么关系。
《三国演义》中写上如此一段,艺术加工了,是为了衬托关羽的义。罗贯中误导了很多人。而真正的历史是:曹操从赤壁败退,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但并没有遇上关羽;曹操在途中确曾大笑,但不是三次,而是一次;曹操笑的也不是诸葛亮与周瑜智谋不足,而是笑刘备虽有计谋却迟缓;曹操笑后确也出现了敌情,但已无惊无险。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赤壁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计,索性又一把火烧掉所剩战船,率军经华容向江陵一路败退。孙刘联军则水陆并进,尾随曹军,紧追不舍。其实,当时曹操虽然战败,但面临的形势并不十分严峻。因为在赤壁交锋之前,是曹操强大,孙刘弱小,孙权和刘备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挫败曹操的强大攻势,使曹操不得渡过长江,以保全自己的势力范围,或保证自己不被曹操消灭掉,在胜负未卜的情况下,他们没有也无力抽出部分兵力去在曹操可能败退的路线上去设伏。所以,曹操在败退的路上,虽后有追兵,却前无伏军。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曹操战船被烧,率军从华容道步行而归。华容道上一片泥泞,根本无法通行,加之那天又刮大风,行走更加艰难。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垫路,大军才得以通过,而羸兵被人马践踏,深陷泥中,死亡无数。眼看大军就要全部通过华容道,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诸将本已狼狈不堪,见曹操大笑,十分不解,问曹操为何发笑。曹操说道:“刘备的才智与我不相上下,但他的计谋总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马至华容道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曹操话音刚落,接探马报刘备追兵在后面开始顺风点火。但曹操大军已通过华容道,奔江陵而去。《三国演义》三分虚,七分实,不能尽信。
、华容道关羽放曹是诸葛亮的计中计。
从刘备集团内部来说,诸葛亮自出山之后,一直感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之声,特别是刘备的两个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据野史说在“火烧博望坡”之前诸葛亮登台拜帅之时,张飞曾经“怒闯辕门”,闹得很不愉快;关羽虽然嘴上不说,但也将对诸葛亮的质疑和不满藏在了心里。火烧博望坡之后,张飞已经基本信服了诸葛亮,但关羽在心中还有一个结没有解开,这一切又怎能瞒过诸葛亮的眼睛呢。此次在明知派关羽去会放走曹操的情况下,仍派关羽去,并让他立下军令状,正好可以借此抓住关羽的一个把柄,使之以后能够“心悦诚服”地严格执行自己的军令;另一方面,也可借此让关羽还了曹操当日“厚待”之情,好在今后对曹操的作战中,全身心的投入,不会再为这份“恩情”对曹操有所顾忌,从而影响“光复汉室”的进程。
华容道关羽放曹,释放出《三国演义》作者的种种用意:一则为体现关羽之“义”,二则为诸葛亮脸上贴金。
共 1782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曹操败走华容道是《三国演义》的经典情节,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了新颖独到的观点,既遵从历史真实,又从文学的角度解剖了曹操败走华容道乃诸葛亮计中计。根据作者的观点,读者再一次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和英雄豪杰的智慧和侠义。文章新颖,观点独具,欣赏阅读。【编辑:琴声悠扬】
1 楼 文友: 2014-12-05 17: 0:42 赞同诸葛亮计中计之说。正因为他通晓人性,才在益州原土著、刘璋遗老、刘备新人这三顾势力对立中能稳住大局。
有时我怀疑庞统也是死在诸葛亮的计中计里了。庞统因为诸葛亮是刘备倚重的心腹,所以自己立功心切,诸葛亮未必不知他的心理,却从未劝止(估计也劝止不了),于是就任由他死在落凤坡上,成为刘备攻打刘璋的借口。要知道,观望放任也是一种计策。 雨棠莺啼无非常景,见得懂得便是值得。他达拉非助勃效果下肢静脉炎怎样治疗云南癫痫病医院哪家好
上一篇:剑灵 第四百零四章 七滴精血
上一篇:关于破墙补墙贴吧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