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学习的方法与技巧随笔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10-01
同学们好。上次课我和同学们说到了《三国演义》,通过分析诸葛亮神的原因,我们发现了深层换位这样一个道理,诸葛亮也是人不是神,如果我们也能做到深层换位,起码可以成为一个比较杰出的人。但是,要做到深层换位非常不易,它需要渊博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培养透视人心的能力……如果你在见识上还不如对方,即使深层换位过去,对方究竟怎么做,你还可能判断失误,那就成了瞎猜,打仗是互动游戏,双方都在深层换位,胜负就看谁换位的准确了,这说到底还是拼知识、拼智谋。
智谋最终取决于知识基础,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呢?这就要从学习开始说起了。学习的第一步是行为模仿和语言交流,通过语言我们才能和别人沟通,从别人那里了解信息、学习知识。同学们还记得你们是怎么学会说话和走路的吗?估计一般人都不记得了,因为一般人一岁半左右开始会走路会说话,但一般人的记忆却要从 岁左右才能开始,6岁上一年级前,我们并没有明确学习什么,但事实上我们已学到了很多东西,起码我们已经掌握了一门语言。
大家知道这是多大的成绩吗?学生明确地通过学习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比如英语、日语或法语,一般也要五六年时间,我们却从一个完全无知的婴儿开始,其实用了不到6年时间(四年半或者更短)就熟练地掌握了一门语言,这成绩比大学生都不差吧?单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自信我们都很聪明,起码聪明的程度比别人差不了多少,可为什么上学读书以后,明确我们是来学习的,我们的聪明程度却好像还不如以前了呢?大家好好想想,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不记得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一岁多的婴儿咿呀学语,急切地要和这个世界交流,否则自己渴了就喝不上水,饿了就吃不到东西,这是被生存本能逼迫,所以他的注意力必须全都集中到这种学习上。那时候他是心无旁骛,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学习效果也非常显著。但上学读书后呢?注意力被很多新奇的事情分散,起码学习知识并不是当下必须,比如学不好就没饭吃,所以学习效果开始打折扣。假如一个小孩被独自送到国外,他是不是还能很快掌握一门语言?因为否则他就没法生活。
现在大家知道我们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了吗?对,就是少了被逼迫的外力!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人为制造这样一种外力?学不好就不让吃饭?会有一定效果但现实不可行。别说现在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舍不得,就是舍得也不能那样,那会损伤孩子身体。孩子已经长大了,教育必须在现实可行的基础之上,不能体罚可以引导,那问题就在于该怎么引导了。同学们还只有十岁左右,来到这个世界时间不长,刚刚开始见识这个世界,自然看什么都新奇好玩,急着要尝试,因此就会分散对学习的注意力,这在老师和家长眼里就是贪玩不爱学习了。
这该怎么办呢?我的观点是“因势利导”。贪玩是孩子的天性,现在不玩什么时候才能再玩呢?以后的机会会越来越少,那就应该鼓励孩子玩,但在玩的过程中因势利导。比如孩子喜欢玩打仗,那就给他们讲讲诸葛亮的故事、讲讲毛泽东“四渡赤水”出奇兵,由这些故事因势利导告诉他们打胜仗要深层换位,要深层换位就必须有渊博的知识,爱玩打仗想不想像诸葛亮、毛泽东那样神奇呢?那现在就必须好好学习……我上一次讲诸葛亮的故事是不是就在做这样的引导?前面“因势”后面“利导”,上次讲了诸葛亮的故事,这次咱们就该好好说说该怎么学习了。同学们是不是都想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那就好了,想将来有出息现在就要学习好。
同学们也许会说,我们也想好好学习啊,可是究竟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呢?咱们今天就好好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前面说了,从婴儿到儿童,每个孩子都因为注意力集中,很自然地就能迅速掌握一门语言,这注意力集中不就是一个很有效的窍门吗?问题是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都说孩子的天性是爱玩,要我说孩子的天性是爱学习,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要不然从婴儿到儿童,怎么几年时间孩子就学会了走路、观察、思考,还那么熟练地掌握了一门语言呢?爱玩是儿童学习的另一种方式,随着儿童活动能力增强,他们求知的欲望更强了,并从被动适应变为渴望主动改变,这就会造成注意力分散,也就是平常以为的贪玩了……其实只要因势利导,也能把这种状态引导到学业上来。学习好的孩子会受到表扬和鼓励,这本身就是因势利导,但因势利导还需要更多方法,有时候让大家明白一些道理,指点大家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也很有必要。
第一次我和同学们谈的“必行不怠”,事实上就是这样一个具体办法,但这一个办法还不够,我们今天还要继续和同学们聊更多具体的办法和窍门。从婴儿到儿童注意力集中的学习状态很有效,我们却不能回到那样的状态,但能不能调整一些被分散的精力,使它们更多地集中到学业上呢?那也会收到集中注意力的效果。这里我要告诉同学们的是学习的对象不要过于分散,要以我们的教科书为主,其它的精力也要围绕教科书,这样你在学习上的精力付出,总体并没有增加,也没有耽误自己玩,却可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同学们是不是都很想自己的学习成绩好啊?可是那要通过考试证明,老师考试的卷子里都有哪些知识点啊?是不是一定是教科书上的内容?那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有些东西我们可学可不学,只要把教科书的知识学懂学好就够了,这样就不用担心老师考试。只要老师要考试的内容我们都吃透了,其它很多东西我们暂时不知道又能怎样?老师和家长是很少关注其它的,教科书以外的知识,起码不会出卷子考你。划定了范围更能有的放矢,我们只把范围内的东西吃透就可以了,这不难办到。
这样做,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完全地树立起自信,谁谁知道再多再聪明也没用,就在教科书范围内,我特别用心全部吃透,那考试就不会比你差,若是我想到的地方你没想到,还可能我把你甩在后面……孩子有点私心或争强好胜不是坏事,这是“高智商”的表现,反而小孩子就表现得“大公无私”,那倒是智商有问题。可能同学们也听过“成绩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掌握多少知识”一类话,这些话当然都没错,但当时当事,你把学习成绩考上去才是硬道理。
不用担心因为这样你的知识面就窄了,因此会被人看不起,学生的主要考核指标就是考试成绩,只要你的考试成绩上去了,不论老师还是家长都会更多地赞扬你。老师赞扬你是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他们的工作业绩,家长赞扬你是因为只要你考试成绩好他们就面子上有光,深层换位的结果都对你有利。大家感觉一下,同学里是不是谁的考试成绩好谁就经常受表扬?甚至同学里谁的考试成绩好谁的人缘也就更好?学生要的就是考试成绩,起码在当学生的这个时间段里,你的生存状态会很舒服,这就够了。至于以后可以留给以后,现在先说现在,以后自然还有以后的办法。
担心以后其实是多余的,倒是如果眼前的事你都做不好,还有什么资格谈以后?事实上这种状态更可能让你一直领先,以后你依然是同学中的佼佼者,因为这样一种被人戴金箍念咒语的状态,因为这样做你事实上已经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其实什么书都没有教科书的知识系统全面,一本书可能耗尽了一个作者一生的心血,读懂读透效果就很神奇,一大批人在一本书里倾尽了一生心血呢?教科书就是这样,在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上无与伦比,打下的基础也实实在在,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教科书已经把你稳妥地送到了遥远的风景入口处!爬山是会很辛苦,但为了锻炼爬山你会选择一开始就从家里走路去遥远的景区吗?那可能没到景区就累倒了,根本谈不上爬山。
更奇妙的效果还在于你想一直保持这种领先的状态。学生考试除了一般考试以外,还有一些知识竞赛类的考试,一般会选取平时考试成绩好的同学去参加比赛,如此就会鞭策出你更进一步想学习更好的信念,你会因此在教科书的基础上把知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学生辅导教材、推荐课外读物……这些书大多紧紧围绕着教科书进一步展开,书的质量也类似于教科书,算是教科书之外效果第二好的学习书了。
比赛考试范围再大也总要有个范围吧?出题老师没可能大海捞针,那这个范围就最大可能地在辅导教材和推荐读物里,这些书一样相对容易得到。有范围就好办了,老办法还是读熟吃透。一般比赛考试难度更大,但得到的荣誉也就更高,这荣誉会激发更大兴趣,于是这第二鱼又被你捞到了。一路下来你也许看的书还是比较少,但其实已经够用,再以后到离开学校这个方法还可以继续沿用。
中国的教育事实上已有“过度教育”之嫌,学校学到的很多东西现实中用不到,但现实需要的东西学校上课时又没有学到,那工作之后怎么办?沿用这个老办法就是针对具体。具体工作总有一个具体范围,工作一开始你只需要针对具体再下下功夫。很多人说好学生出去未必就一定有出息,赖学生将来也可能做大事,这种说法让很多贪玩的孩子心存侥幸,这事实上却是个误区。同学们千万不要相信什么“大学无门,脚下有路”一类的误导,这种情况确实有,但其实都很偶然,把偶然当成必然,才会有这样的谬论。事实上学习不好的人大多将来也没有多大出息,而成大事者,更多还是受到了很好教育的人。
我在读书时是在被动的环境里主动找到了这个方法,我小时家里穷得根本买不起书,连辅导教材和推荐读物,很多都是我考试成绩好了以后,老师作为奖励送给我的,所以我至今对当时的老师感恩戴德,现在每年还要去看望那时的老师。但就因为悟到了这个方法,我小学、初中很多年的考试成绩一直保持年级第一、地区第一,很多次参加竞赛也都考出了好成绩,我记得初中有一次到县里参加物理竞赛,当时的老师就是咱们学校原来的退休老师,那一次参赛中午老师还请我吃了“小楼肉饼”,那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一次肉饼,好学生老师也会特别喜欢。
参加工作一开始,我还是用了这个方法,一到工厂先把这个工厂的各种设备规格型号和各种具体技术参数搜集考察到手,又查阅、学习和整理了与之有关的所有书本知识,有关就不会很多,所以几个月后我再说话就成了行家里手,以后还当上了技术科长……好学生未必就有好前途的魔咒,在我这里轻松就被破解了。同学们说我这个方法管不管用?如果要给它起个名字应该叫什么?我把这个方法叫作“巧筑根基”。
巧筑根基这个方法很是现实,在当时我是因为环境,想看别的书也买不起,但现在同学们都不这样窘迫了,要说买书家长可能高兴还来不及呢?那这个办法还管用吗?一个人钱可以很多但精力有限,我觉得这个方法仍然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多读一些书也是必要的。我上学时能够读到的书不多,但毕业前后和参加工作之初,也终于大量阅读看书补课,所以我感觉多读点书还是必要的,尤其在人还年轻的时候。下一节课我们就谈谈读书,看究竟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共 422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看到福田老师这篇文章的题目,说实话心里“梗”了一下,也是有点胆怯,生怕文章内容高深的话,起来会不好驾驭。待至读到内容,却会心一笑,继而有些感激了。刘老师关于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之谈,竟然如此具有亲和力,如此深入浅出,仿佛他就坐在你的对面,面对正为学习发愁一脸困惑的你,耐心地指导,启迪,循循善诱,不急不躁,观点清晰通俗,极接地气。刘老师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说明学习知识、锻炼智谋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切入主题,把话题引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上。刘老师先用6岁前幼儿仅仅凭借模仿和交流已经能够掌握一门语言的例子给大家吃下一颗“定心丸”,让大家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学好知识。然后重点引导怎样借用外力,因势利导,学玩结合,相得益彰。接着又引导大家要“必行不怠”,以教科书为主、课外书为辅,有的放矢吃透老师讲过的知识,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最后告诉大家取得好成绩并不狭隘,相反只有踏踏实实做好眼前事儿,才能为获取更多的知识奠定基础,才能有更多的自信、更多的时间涉猎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通篇读下来,连我这个教师都受益匪浅。感谢刘老师教诲!。:天海蓝蓝。
1楼文友: 15:02:5 大家都来读读,受益匪浅啊。老师的文好,蓝蓝的编者按写的也好,相得益彰。
老师可有空了,该回部了吧。:)我们在等你。 江山任鸟飞
回复1楼文友: 21:51:45 谢谢蓝蓝老师的按,谢谢键盘老师的评,最近很忙,这些事都赶到一起了,忙过这一段再说吧,一直想着这事呢,问好两位老师。
2楼文友: 22: 0:5 确实,获益良多。谢谢刘老师!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楼文友: 08:16:58 欣赏福田兄的朴素哲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读书破万卷是一种希望,但必须读伟大的作家之书。他的思想影响很大,从书本中走出,行成自己的风格。这才是读书、学习、创作的基本理念。我以为如此。 日月如梭
小儿厌食拉肚子喝四磨汤
小孩汉森四磨汤的功效
治疗宝宝拉肚子的方法
剖宫产术后消化不良多久能恢复孕妇小腿抽筋怎么缓解
小孩子流鼻血
上一篇:杨柳女人是一棵树小说
上一篇:文苑散文远方的兄弟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