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暖暖年俗是乡愁散文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10-01
出门二十年了,多少次梦中,总是少年时光的留影,其中最多的却是过年的一幕幕光景。
这不,又过年了。
屋外,漫天的烟花像是天女兜翻了花篮,鞭炮声如急雨敲窗,烟火味浓香暖人。看着五彩缤纷的年夜景致,神思却飞回了老家:
村口七枝八桠的大柏树下,这儿一堆,那儿一滩,跪满了“接先人”的各姓家族的老少爷们。不时燃起的烛火纸钱,袅袅香烟穿越盖过村头半边天的大柏树,升入青冥。大伯双手擎着香盘走在最前面,父亲随后,父亲后面按年龄大小排好18个下一辈男子,还有一个我。在家乡,除夕夜“接先人”和去庙里上香的事是不允许女性参与的。我们家例外。我家三辈人就我一个宝贝女儿,事事都惯着我。从下午三四点钟父亲给先人包纸、符纸、写牌位起,一路儿我都跟着。虽然不懂其意,但长辈和兄弟们的名字还是认得的。有一次,我问父亲:“大,为什么不写我呀?”父亲呵呵一笑:“女孩子是不用写的!”“为什么呀?我不,我不,我就要和哥哥写在一起!”父亲没法,只好拉着我去写春联。
后来,我才知道谁家的女孩都是不入家谱的,所以也不用符在纸上,写在牌位上。我家的牌位大约一尺高,三寸宽。父亲以上的四辈先人,一辈一辈按照考妣昭穆排下来,密密麻麻的。好在父亲的蝇头小楷写得有头有脸,勾画了了。
“列祖列宗,后辈儿孙接你们回家过年了!”
伯父上完香,烧完纸,便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地恭请先人,然后恭恭敬敬地把头磕下去。看着伯父磕头,后面一大片人便都磕起头来。接着父亲上前奠酒,奠茶。然后再续了香,端放在香盘里,燃着的一头耽在香盘边上。伯父起身掉头回家,父亲及后辈儿孙一律按次序跟上,悄声回家。到家门口,全体再次跪下,上香,烧纸,奠酒,奠茶,鸣放鞭炮,再起身进门。到了家里,伯父和父亲进上房把牌位和符纸供于上房的八仙桌上,然后烧香,跪倒磕头。其他人依次跪在院里磕头,之后鸣放鞭炮。这一切完毕,一大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当然,年夜饭要先“献”给先人。
先人回家了,除夕整夜全家人坐一起守着。吃肉时,先把一个大大的完整煮熟的猪头两边插好筷子献给先人,再烧了香、磕了头,大家才开吃。红红的炭火,明亮的灯;喷香的猪肉,滚烫的酒,年味就在暖暖的说笑中弥漫开来。小时后没有电视,一家人坐炕上说说心里话。父母总感觉自己没多大能耐,好些事都有愧于儿女;儿女们也说有时候给父母没有好声色,趁着过年,赶紧给长辈道个歉。这样一家人都解开了心结,消除了误会,增进了情感。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就到了子夜时分,该到庙里去上香了。
除夕子夜,庙里挤得水泄不通,香火旺得烤人的脸。香案上的供品堆得老高,庙院里还在杀鸡,宰羊。庙门外鞭炮声响彻云霄,有钱的人还要给佛爷放几束烟花。上完香回家,就开始“烧新灵”了。从家门口开始,全村谁家有新灵,便去谁家。进去之后先烧香,再烧纸,再磕头。这期间,主人忙着还礼、递烟、让座,忙得不亦乐乎。烧新灵从除夕子夜开始,一直到正月初二傍晚。初三就不能再去了,因为又到了“送先人”的时候了。正月里“走亲戚”那是常例了。一年到头,女婿拜丈人,外甥拜舅舅,新女婿大年初一还要把完整的熟猪头送到新丈人家献给女方的先人,以求得她家先人的认可。
最有意思的就是看大戏。大约从初、六开始,一般唱八九天。一天唱两场,白天一场,晚上一场。村里的大戏台是我七八岁时建的,一砖到顶,台柱和正面外墙全是水磨石的,光滑洁净。看戏时,小屁孩就喜欢爬上前台,不为看戏,就为摸摸光滑的水磨石。被看台人一喝斥,骨碌碌就都滚了下来,笑成一团。
台上的戏唱得有声有色,字正腔圆。白天唱武戏,武戏热闹如《赵飞搬兵》,《下河东》等。有时武戏的前面加一折文戏,《三对面》就很好。晚上一般唱文戏,如《游西湖》、《哑女告状》等等。
戏还没开场,台下两米开外,板凳摆得里三层外三层。戏一开场,站在地上的人挤得就像锅里滚烫的开水被瓢儿舀拨着,呼噜噜一会翻到这边,一会儿又倒向那边。台上的角儿就是那舀拨水的瓢儿。出来一个靓角儿,台下便骨碌碌激动起来。我经常是站在后面椅子上的,连女演员走碎步都能数清楚,尤其喜欢看她脚尖上晃来晃去如鸡冠花的彩穗儿。有时候前面的人潮水般涌过来,会把站在凳子上的女人娃娃挤下来。这时候戏场里会漾起一连串笑声,但不多一会儿,又都会在椅子上冒尖。站在椅子上看戏,向前后左右一转眼,会看见东南西北全戏场黑压压的一片都在瞪大了眼睛,竖直了耳朵,静静地看,静静地听。这时候心里就会产生一种美美的感觉:过年真好,戏唱得真好!有时会真的进入戏里,和角色一起哭得稀里哗啦。其实,跟着戏情哭的人不只我一人。戏正在精彩处,只要一低头或一转眼,就会看到好多人在抹眼泪,女人居多。听说大虎的父亲拄着拐杖看戏,看到精彩处不断地说“好”,他手里的拐杖不断地敲击地面。说一声好,敲一下;说一声好,敲一下,但敲着敲着不知不觉地就敲自己的脚面,而自己浑然不觉。等戏结束时,他的脚面被敲肿了,走不了路,只好叫来大虎把他背回家。
看完戏就学着唱,出门随时碰上行人,不论男女,嘴里都在哼戏。学生上课偷着抄写戏文,课间学着唱。我几乎学会了全本的《火焰驹》里黄桂英的唱段。那时候特喜欢看戏本,记得曾经抱着几个旧戏本躲在阳窝里一看就是一整天,教室里传遍了。后来却被老师没收了。
正月十五里逛庙会也是乐事一件。人祖爷爷和女娲婆婆的故事被讲得满山满洼里流淌,卦台山四面的山坡上人多得像遍地滚的黄土疙瘩,被踩过的山路直到下几场春雨才会长出嫩草。我们在山下吃一碗凉粉,便清清爽爽上山了。山路宽处一米多,窄处也就一尺多一点。每一条山路都像从山顶飘下的彩绦,飘飘荡荡,从十四日子夜一直飘到第二天深夜。人们自进山门就脚不着地地被人流裹挟着前进,想烧香却挤不到香炉前,只得远远地对着大庙跪倒在别人脚下,连忙磕几个头,也算自己没白来一趟。
……
春晚正在进行,潘长江正开着袖珍轿车送蔡明去跟女儿过年哩。全家人在笑声里喝酒行令,酒令声打断了我对故乡的思念。可暖暖的年俗,暖暖的乡愁久久地弥散在我的心空,让我不得不退出酒场,朝着故乡的方向,跪倒双膝……
共 242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述了二十多年前家乡过年时节的热闹景象。虽然各地过年的风俗各异,但大体包括这几个方面:美食,祭祖,社火等。作者主要选取了祭祖和看大戏两个方面加以描述。“接先人”的仪式庄重而肃穆;年末守岁一家人其乐融融,倍感温馨;去庙里上香热闹而喜庆;小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看大戏,戏场上人山人海,人们随着剧情或喜或悲;直到正月十五逛过庙会,一年的春节才算圆满的结束。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年味却在慢慢淡去。作品以朴实生动的语言回顾了记忆里过年时的热闹景象,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作品主题明确,叙述流畅,真实自然,感情真挚,把我们带回了过去那难忘的岁月!好作品,倾情推荐赏阅!【:淇水碧柳】
1楼文友: 15:17:48 感谢阳光伊秋赐稿星月,创作辛苦,问候作者! 写自己喜欢的文字,让别人点评去吧!
2楼文友: 15:19:12 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佳作,通过对家乡二十多年前过年情景的回忆,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愫。 写自己喜欢的文字,让别人点评去吧!
楼文友: 15:20:04 愿阳光伊秋在星月创作愉快,佳作不断,再次感谢赐稿,问候冬安! 写自己喜欢的文字,让别人点评去吧!
4楼文友: 22: 7: 0 乡愁,是一缕心音,在我们的心底贮存。过年了,更是我们想起亲人的时刻,年俗暖暖,让我们内心的真情在这一瞬间喷薄。问好朋友,祝冬安! 因为喜欢,所以执着。
5楼文友: 2 :44:1 文章借描写家乡的年俗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让读者领略了异地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在增长了见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童年过年的乐趣。欣赏作者精巧的构思和流畅清新的文笔,感恩相遇相遇,顺致冬安,写作愉快!
6楼文友:- 1 12:05:57 读了作者的文章,感觉过去是旧貌换新颜,可如今确实保持过去的风俗,这也不无道理。在生活中,延续一些老传统,也是对祖先的一种安慰。
青少年补钙吃什么最好
类风湿性关节炎怎么
孕妇吃什么牌子的钙片好
微信小程序如何开发小儿积食发烧怎么办
老年痴呆症能治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