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因有了文字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20-01-06

人类因有了文字,才有了文明,有了历史,有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作为文学体裁艺术之最的诗歌,理所当然,便成了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批评家们无休无止的争论。

我始终认为,一篇作品无论好或坏,都必须要紧连国家命运,要有担当,人文的担当,家庭的担当,社会的担当,方才是一篇有着可读性的好文章。

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发,一直到二十世纪尾声,无论是哪一体裁的作品和作家,只要文字是关系到民族兴亡,百姓命运的,无论时代相隔多远,都如夜晚苍穹悬挂的北斗七星,沿着它的方向,去找到北极星,从而,在地球上夜行的人将不再会迷失方向。

人们常说,危难时刻出英雄。一篇真正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是写在二十一世纪之前。因为那时的中国,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物质条件,都还处于不完全饱和状态,这时期的人们,思想没有太多杂念,一心想要的,就是希望祖国尽快壮大富强起来。只有祖国壮大富强了,百姓的生活才能得到改善。要想祖国壮大富强,单靠国家领导人是万万不行的,它需要全中国人共同携起手来。于是,商人出钱,农民出力,艺人出艺,文人出笔,在各自战线上为了一个共同的中国富裕梦演绎精彩。

在中国文坛上,从古到今,把心和祖国紧连在一起的作家不胜枚举,像老子、孔子、屈原、陶渊明、杜甫、苏东坡、陆游、辛弃疾、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鲁迅、艾青、沈从文、陈忠实、余华、刘心武、莫言等著名作家,他们的名字同作品之所以能被后人记住并广为传颂,就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时时刻刻都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连在一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遗憾的是,当祖国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真的壮大富强起来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大大改善了许多,反而思想退化了,没有了先前的那份饱满与纯粹,许多作家作品也不再担当起使命来,变得慵懒、自我、消遣、无病呻吟。尤其是络文学的兴起,各色各样的写手蜂拥而入,搅乱了市场,还有络语言以及火星文字的盛行,彻底把本是严肃纯粹的文学给熏染的乌烟瘴气。再次,没有在逆境中亲身体验过的作家,无论他们再怎么优秀,再有怎样超强的想象力、文字表达力,也是无法写出有震撼让广大读者有共鸣的沉甸甸作品出来的。这不得不让人对中国未来文学的发展担忧。

当我们正在担忧时,刘文斌(络笔名蓬蒿老翁)先生的长诗《我之死,我之死》像一道强烈飞速闪电划破夜空,在一位踽踽独行人手中的柴禾上擦燃,随火势膨胀,把整个旷野照亮的如同白昼般光明。

《我之生,我之死》全诗200节,每节9行,共1800行。诗人2011年1月28日在湖南省邵阳市执笔,201 年8月21日在长沙市落笔,辗转了两个城市,为时2年零7个月,一首气势磅礴,振奋人心,富含人生哲理对生与死凝重思考的长诗呈现在读者眼前,惊人无限。

宏观来看,全诗共分两部分,即前100节900行“我之生”,后100节900行“我之死”。微观来看,这里面涉及的内容就非常之多,天文、地理、人生、信仰、宇宙、环境、历史、现在、将来……包罗万象,只要是世上有的,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此诗都有所涉及。纵观古今,以诗歌为体裁,《我之生,我之死》的写作风格跟屈原的长篇史诗《离骚》极其相似。

《我之生,我之死》虽说是首长诗,但语言并不深奥,逻辑也并不复杂。诗人自始至终保持着一颗平缓柔和的心态,用讲故事的口吻向我们娓娓讲述生的意义与死的道理。读者一口气读下来,除了振奋与激动,思考、感慨外,丝毫没有丁点儿的疲劳与怠倦。

漆黑的夜,抚摸着深深的海

遥远的天空在海水上痉挛

有谁知道,这是新的一日

一个生命在苍天的子宫着床

不愿降临世界的我是谁

光芒从天而降穿透了海水

那是我——伟大的诗神

赤热而透明的心

从海上升起,就像耀眼的恒星

——刘文斌《我之生,我之死》长诗第1节

这是诗人刘文斌先生长诗《我之生,我之死》开篇之作。我相信,当读者读到这一节的时候,很自然地在脑海中就浮现出了《圣经》里面的开篇《创世纪》,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其实,诗人的这首长诗正是引用与结合了多本在世界上有着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再加以自己的思考和总述才完成的这首长诗。基督教的《圣经》、佛教的《金刚经》、老子的《道德经》、黄帝的《黄帝内经》、孔子的《论语》、屈原的《离骚》、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在这首长诗里随处都能见到有他们的影子。

“夜”、“海”、“痉挛”、“新的一日”、“生命”、“苍天”、“子宫”、“床”、“降临世界”、“光芒”、“穿透”、“伟大的诗神”、“恒星”,单看这些字或是词,就让我们想起了《圣经》里面的句子,也让我们想起了老子《道德经》阐述的有形和无形。宇宙万物,都是从最初的漆黑混沌无形慢慢演变为明亮多彩有形的,任何有生命的物体,都是在阴阳结合下诞生的。中国古代的《说文解字》说的最后一个字是“亥”。在历法里,“亥”是天干排行的最后一位,相对应的地支也是最后一位“猪”。古代的象形文字“亥”在十二地支中代表十月,这时大地尚有微弱的阳气产生,续接着越来越深的阴气降临。字形采用“二”做偏旁,“二”字偏旁在古代是写在上方的,“亥”字的下方有两个人,分别指男人和女人,字形也采用“乙”做偏旁,像怀着胎儿腹部拳曲的样子。而“亥”的读音跟“孩”是谐音。”古人就是智慧无穷,中国汉字也是博大精深。通过这个“亥”字的解说,我们基本上明白了《说文解字》为什么要把“亥”放在最后。一个新的生命诞生,必须是要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阴盛阳衰的时辰和谐交媾,这是天地万物亘古不变的定律,违背就要受上帝的处罚。《圣经》是这样说的,《道德经》是这样说的,在作者这首诗歌里,还是这样说。诗人把“天空”比作父亲,把“海”比作母亲。在上帝的命令下,父亲和母亲在漆黑的夜晚和谐交媾,诞生出来了“我”。于是,故事便有了下文,也有了长诗“我之生”的描述和“我之死”的思考。

此诗真的如我这样解释的吗?诗人在第二节里说:“我是太阳的精子/我是月亮的卵子/日之阳,月之阴/天之灵,地之魂/那是我心脏跳动的脉搏/我在浩瀚的宇宙降生/银河是我出生的产房/没有一个肉体和灵魂在激烈的风云中/为这生命的芭蕾鼓掌。”当我们读完这一节后,我想,之前持有怀疑态度的读者,此时应该把一颗怀疑的心放了下来吧。

接下来的九十八节诗歌,全部都是围绕“我之生”来抒情、展开叙说,里面关系到的无论是人,还是物,都非常庞大。其实,诗人这里的“我”并不是单指诗人自己,而是指的我们所有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因为,诗歌呈现出来的,无论是思考、感喟,还是哲理,都是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喧嚣的尘世如此纷乱而无常

远古的民谣渐渐远去

谁来宁静你我浮躁的心灵

是上帝耶和华,是圣主默罕默德

是佛祖释迦牟尼,还是……

圣明的声音如此悦耳动听

仿佛我已经回到母亲的腹中

享受那无我的欢乐

在飞翔中感悟到了非常的天道

——刘文斌《我之生,我之死》长诗第50节

前面说到,这首长诗从宏观概念上分为两大部分“我之生”和“我之死”。那么,在“生”与“死”的交汇处,必然会有一个中转站。那么,这首长诗的中转站就在第100节。

我们来看诗人第100节的内容:

生即是死,死也是生

生是死延续的过程

死是生循环的开始

过去的那一刻已经死亡

却在记忆中生存了

每时死亡的是肉体和意识

每刻生存的是思想和灵魂

肉体死亡重新进入物质循环

灵魂不朽才被岁月传承

——刘文斌《我之生,我之死》长诗第100节

“生即是死,死也是生”,“生是死延续的过程,死是生循环的开始。”在这里,诗人非常明晰也非常清晰地就把生和死的意义给诠释清楚了,进行了完整交替。在这个世界上,任何有生命的物体,在来世界之前,都是一种偶然,当他(她,它)偶然来到这个世界后,那么,死注定就是他(她,它)最后的归宿,是必然。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科学道理,任何人或物都无法躲过这一劫。看似是一种悲剧,但在诗人的思想意识里,是非常从容非常理性接纳的。“生是死延续的过程,死是生循环的开始,”“每时死亡的是肉体和意识,每刻生存的是思想和灵魂,肉体死亡重新进入物质循环,灵魂不朽才被岁月传承。”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说: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通过精子和卵子相结合,血脉就能代代延续下去。这是道给人类留下来的恩赐。但道和德又是紧连一起的,如果一个人光有道(生命的存在或血脉的延续),而没有德(精神的继承),那么,这个人一样是死了的,甚至比死了肉身更无意义。老诗人藏克家在纪念鲁迅的诗歌里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是说的一个人肉身与灵魂的存亡。诗人刘文斌先生在诗中说的也是肉身与灵魂的存亡。“肉体死亡重新进入物质循环/灵魂不朽才被岁月传承。四十不惑的诗人,可谓对生与死渗透的是非常之透彻。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灵魂

不是所有的死亡都被纪念

出于亲情或者友情

我们去悼念某位死去的人

偶尔也会在清明时节

燃柱香献束花进行祭奠

但时间会要我们忘记他们

可有些人岁月记住了

不是因为伟大而是因为邪恶

——刘文斌《我之生,我之死》长诗第101节

这是刘文斌先生长诗《我之生,我之死》第101节,也可以说是全诗后半部分关于探讨“我之死”的第一首。从诗的内容上看,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诗人写这首长诗的痕迹。

“出于亲情或是友情/我们去悼念某位死去的人/偶尔也会在清明时节/燃柱香献束花进行祭奠。”当我读到这几句时,心中不禁吸了一口凉气。“亲情”、“友情”、“悼念”、“死去的人”,我怎么也不愿意看见前面两个美好的词和后面两个骇人听闻的词联系在一起。尽管不愿意,也不相信,但诗人就是这样写的。而且,道法里讲的生老病死,乃是自然现象。但作为有着高级思想的人,还是难以接受这一事实。从诗里,我感觉诗人一定是有参加过亲人或是朋友的丧礼后,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这个故去的人在诗人心中有一定的份量,并和自己年龄相仿。诗人现在的年龄不到五十,提笔写这首诗的时间是2011年元月,我们可以根据写作时间推算,就能推出故去的那个人年龄一定是在中年或是壮年。道法讲生老病死属自然现象,但诗人这个故去的人并非属自然现象,如日中天的大好年华,却因种种原因告别了生命,这不禁让人唏嘘、喟叹、悲痛、哀凉。活鲜鲜的场面呈现在诗人面前,不得不让诗人在心中产生对生命的思考,以致最后决心提笔来书写这首长诗。

面对逝去的亲人或朋友,我们心中无疑是悲痛的,但人死不能回升,必须接受事实处理后事,剩下的,就是恢复我们的正常生活。虽然,每当清明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节日到来,总会让我们去到死者的墓前进行一场祭奠,其实,这不仅仅只是活着的人对死者的一种缅怀,更多的,是给我们活着的人一次心灵大涤荡,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告诉我们,人应当怎样生,路应当怎样行。“可有些人岁月记住了/不是因为伟大而是因为邪恶”,这正如诗人藏克家悼念鲁迅的诗歌《有的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哦,拿去吧

只要对疼痛的病人有用

我的肝脏,我的肾

都移植给呻吟痛楚的人

还有呼吸的肺

就给井下采煤的农民兄弟

我不想再看到

那一幕血腥悲哀的开胸验肺

这肺能让他顺畅呼吸

——刘文斌《我之生,我之死》长诗第150节

当对生有了深入的描述,对死有了很好的思考后,这时,诗人的心是淡泊宁静的,如高天旷阔,秋水明澈。

如今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被各色各样的欲望所占领、污染,使人没有丝毫的时间停下来缓和身心的劳累。许多人为了金钱、地位、美色,不择一切手段,不顾一切性命去争取,虽然最后很多人都得到了自己如初所想要的愿望,但是,悲剧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因平日里的积劳成疾,或冷落了身边的亲人朋友,或多行不义必自毙,使自己失去的比得到的要多许多。悲剧一旦产生,后悔也就来不及了。这样的事例在当今社会,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人生在世,短暂一生,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诗人每天看见或听见发生在身边的这些悲剧故事后,作为自己也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更是一位关心民族,关心百姓生活的诗者,生的意义与死的价值不由自主就占据了整个灵魂。

共 6414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对于诗歌的认知,无疑是深刻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个诗人,而诗人对于诗人作品的阅读和解析,自然更加的遵从自我的见解,更加的注重诗歌的内在,从而在作品与人文之间,进行很好的转换、融合。这一篇《火光》,评论的是刘文斌先生的长诗《我之生,我之死》。一首诗歌,大凡涉及到“生与死”,那么,或者是这首诗歌的表述是哗众取宠的,或者这样的诗歌,是有着诗人以生命的本质来进行诠释的。透过作者心旷的解读,我们了解到诗歌的高度,尤其是针对长诗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段落,进行逐一的分析,在说明了诗歌品质的同时,也让我们见识了作者对于诗歌的深度理解,对于诗歌的喜爱,乃至于是对于诗歌,那种源自生活源自生命的切身感受。。——履泽【江山部精品推荐01 110 17】

1楼文友:201 - 00:05:26 问好小高, 好久不见,祝一切都好。

回复1楼文友:201 - 00:12:2 哎!最近一切都不好呀。

问好小泽!

2楼文友:201 - 00:05:54 另:你那诗集,我还在看。。哈,很不错。。。加油。

回复2楼文友:201 - 00:1 :24 慢慢看吧,收了你的钱,我都很内疚的。但现实却是很无奈,你能理解的。

楼文友:201 - 00:16:12 明白,出本诗歌集,不容易的,尤其是这年头,唉。。各有各的难处吧。。

话说,还真心是希望,你能一切都好起来,哈,经常在Q空间看见你的照片。不错,最近有点胖了。

回复 楼文友:201 - 16:2 :44 谢谢小泽,一直默默关心着我,你不说,我都不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4楼文友:201 - 16:11:59 谢谢心圹为拙作《我之生,我之生》写的精彩评论。谢谢!

回复4楼文友:201 - 16:24: 1 刘老师谦虚了,心旷不才,写的不好,还望刘老师多多包涵。

滨州治疗癫痫病医院
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药
汕头治疗卵巢炎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