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古井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20-01-16
摘要:一口古井,一只绣花鞋,一座绣花楼,一位落井而亡的年轻女红军,八十年前的真实故事既凄美柔软又迷茫悬疑,不禁让人对女红军的真正死因产生怀疑,直到在一个风雨飘摇的雨夜里的绣花楼下的古井边得到了证实
【1】
一口古老的井,一只蓝色的绣花鞋,一位落井而亡的年轻漂亮的女红军,历史的纤手将它们连在一起,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悬疑、凄美小说的基本素材了。
当然,如果不是看在已近花甲的老社长的面子上,我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她去现场体验短篇小说《井杀》的故事脉络、经过。因为就凭这小说怵目惊心的名字,并由此推测出一系列扑朔迷离的令人惶恐窒息的场景,就可以轻轻击倒我这个内心软弱的中年女子。何况,近些年我的心脏和血压开始出现了一些不易察觉的问题。
但我还是必须要去。因为决定我去的理由很多很充分。正如社长所说,我是杂志社的小说主编,创作《井杀》的年轻女作者,是国内某著名文学的一流写手,不少作品获得了精品甚至是绝品的荣誉,有美女加才女之称。这篇已经在上发表的《井杀》,作为绝品文章,在读者中反响很大,可见作者的文学底蕴之丰厚。社里目前人手紧缺,特别需要有才华的小说。作为小说主编的我,理当结合作者的作品,对作者的思想素质、知识基础和文字驾驭能力作一次全面的考察了解,在向社里推荐时就有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其次是我曾经在党史和档案部门工作过,考虑到《井杀》的创作素材来源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苏区时期,如何透过错综复杂的历史故事,寻找到《井杀》中年轻漂亮的女红军落井而亡的线索和原因,由我去了解情况,可能会更便捷更客观一些。因为在前些天的编委会上,在讨论到《井杀》是否在刊物上发表时,除了我没有表态外,其他已经分为旗鼓相当的支持与反对两派。持反对意见的主要理由是,文学创作涉及到党史军史敏感的政治题材时,原则上要按党史军史的正统表述,而不能由作者按个人的理解重新编造,这样做是不严肃的,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作品中主要角色女红军,是自杀而不是其他原因落井而亡,与当地的党史的正面记载是有重大矛盾冲突,作为极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的市级大型综合性文学刊物,发表类似《井杀》这样的作品显然是不妥的;持支持意见的主要理由是,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历史。由于种种原因,摆在我们目前的历史往往是有缺陷有不真实成分的,这样的事例已有很多,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从小说《井杀》的故事线索和人物内心变化看,是符合当时复杂恐怖的历史环境和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女红军的自杀基本上是可信的;其次是我一直喜欢研究当地的党史和军史,还陆陆续续在省以上刊物发表了不少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来考量《井杀》的真实程度和思想品味,由我来作判断,相信会更有权威性,也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理解的。
关于小说《井杀》,相信老社长是认认真真看了好几遍的,要不然她就不可能在我面前滔滔不绝地谈到小说的诸多细节。从她兴致勃勃的神色里,看得出父亲是老红军的社长,除了喜欢《井杀》女作者的才气以外,恐怕也同我一样,作为敏感女性,也对那位年轻漂亮的女红军落井而亡的真正原因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
【2】
秋天,九月中旬,连着几天下起了大雨,特别是夜雨更是缠绵不止。在市公安局工作的儿子请了假,专程陪我在雨天匆匆赶到了x县。之所以这样安排,是考虑到那位年轻的女红军,就是在秋天的九月,在x县县城一处有绣花楼的大宅院里落井而亡的。据天气预报,近几天x县一直有中到大雨。这个时候到现场来,会有真切的感同身受,在重温历史中清晰地找到故事的真实原因。学过刑侦的儿子在我身边,既可以为我壮胆,也可以帮助我分析女红军落井而亡这件历史疑案的蛛丝马迹。
X县是赣南著名的红区县。县城东郊的贡江北岸,有个叫黄村的大村子。五六百户住家的祖先,传说是明朝末年从中原躲避战乱迁徙过来的。由于家家户户重视学业,世世代代坚持下来,竟然人才济济出了不少商家官宦,经济是越来越发达。加上村落临近江边,地形易守难攻,只有一座狭小的独木桥通往江对面,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以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成为红军和白军反复爭抢的重点目标。据当地史料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红军的一个军级指挥部就设在黄村的一户大富人家的有绣花楼的宅院。曾经在绣花楼住过的女红军,就是在那里落井而亡的。
来x县之前,我已经花了一些时间,去了与小说《井杀》情节有关的县(市),从那里的党史办和档案局了解了不少情况。
综合各地目前现有的资料,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当时由于党内的左倾路线的严重影响,一些红军的内部开展的肃清ab团出现了扩大化,乱杀乱捕弄得草木皆兵人心惶惶。一位接到命令要去外地开会的红军师长,曾经明里暗里受到过威胁,深感杀捕危险随时随刻都可能出现在自己面前。离别时,他忧心忡忡地告诉自己年轻的、新婚不久的、且有身孕的妻子,如果三天后他没有回来,她就要赶紧离开这里,回到同样是红区的妻子老家f县躲躲,不要再等自己了。由于突然的一些变故,红军师长第四天才匆匆赶了回来,殊不知,他的爱妻竟然在他离开后的第三天的雨夜里落井而亡了。女红军落井而亡是真实的事实,只是关于她的死因,长期以来有不同的说法。在x县一些从事党史研究工作多年的同志,私下里认为,女红军是自杀无疑的。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座谈会上,有当时曾经是站岗的红军战士回忆说,有了身孕的女红军,曾经眼泪婆娑地摘下自己的银耳环和玉镯子,托站岗的红军战士转交给红军师长,如果他真的回来的话,给他作个纪念。由于纪律约束和胆怯,这位战士最终没有将女红军的东西接下来。另外,也有传说当时女红军落井而亡后,井边还有一只女红军留下的绣花鞋。由于当时的情况错综复杂,敌我不明、明争暗斗,在巨大的惶恐和压力下,绝望了的女红军自杀是完全可能的。而在f县的党史工作者看来,女红军绝对不可能自杀。这位在f县出生长大的女红军的党性是坚强的,是经受过考验的。她17岁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8岁就是共产党员了。何况她还参加过红军的干部学校培训(干部学校里的一位教官后来成为了她的丈夫),先后担任过县妇女主席和红军师部的干部,她与红军师长的感情甚笃,这样一位革命意志和个人情感都十分坚定的女红军,怎么可能会自杀的呢?他们认为,女红军是因为思念心切,不小心从绣花楼跌落下来落井而亡的。在传说中,就曾经提到红军师长是快马归来,一阵由远及近的马蹄声,让念夫心切几天的女红军匆匆下楼,不小心滑入井中。f县的这样的分析判断,是一直得到女红军的师长丈夫默认的,在对外宣传时已理所当然地成为官方的表述。还有一种传说,是因为国民党军队的飞机轰炸,由于情况紧急,女红军在转移时,不慎滑入古井。因为那口古井平时没有加盖,旁边没有护栏,又遇上九月的秋天,连续下了好几天的大雨,雨天路滑,人在慌乱时,是有可能滑倒落井的。
在x县党史办和纪念馆的同志安排下,我和儿子下午来到了被秋雨笼罩的绣花楼。由于多年来当地政府保护得力,绣花楼和楼下的那口古井依然是过去的模样。在我聆听纪念馆的年轻的女讲解员讲述关于女红军的历史故事的时候,儿子正手脚麻利地用相机四处拍摄,还不时用钢卷尺丈量起绣花楼到古井的距离,楼上楼下忙得不亦乐乎。时间流转飞快,不知不觉天就黑了下来。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除了女红军落井而亡的故事,那座绣花楼,那口古井,竟然隐藏着一串让人惊奇不已的凄美故事。
【 】
由于市文联与县里早有沟通,我和儿子当天夜里就住在秋雨朦胧的绣花楼。
有数百年历史的两层楼高的绣花楼所在的大院,沿袭了江南南传统的客家“九井十八厅”的风格。这种只有大富人家才有实力兴建的民居,一般有十八个厅堂和九个天井。在这里,一般将“堂”称为“厅”,堂专指祠堂,称一栋房子为“屋”,一间房子为“房”。“厅”一般没有楼层,是房屋的中心;天井,相当于北方的院子,但面积小得多,是起通风、采光、排水作用的。富家人家的绣花楼,是专门给自己的千金女儿用的。由于旧时封建家教的严厉,一般情况下这些千金是不能随便下楼的。相传千金们的每天的饭菜,都是用系着绳子的篮子吊上去,普通佣人不经允许是不准上楼的。传说里女红军住的绣花楼在大院的最北端,青砖朱瓦,沉静在秋雨的洗涤里没有一点声息,画梁雕栋金碧辉煌,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全是古色古香的明清格调。绣花楼后面的高墙内,是十多棵已经开始飘逸幽香的桂花树。不时有风从桂花树间流荡过,与滴滴答答的雨声织成只有古筝才能弹奏出的乐曲。
已是深更半夜,有些疲惫的儿子到绣花楼二楼的西屋去休息了。我住的是二楼的东屋,离对面儿子的房间只有四、五米。距离不远,让我的心稍微平静。我住的这间房,极有可能就是那位女红军住过的。想到这里我又开始惶恐起来,坐在铺着草席的木床上紧张不安地观察起房间里的布置。很明显,房间里的所有物件都体现了那个时期红色革命的标志性颜色。除了几件摇摇晃晃的家具外,煤油灯、四周墙上歪歪扭扭的革命标语,锈迹斑斑的大刀长矛和几双草鞋,无一不感到那个时候革命的艰难和朴素。儿子临走时,谈了他的看法。在他看来,根据他的假设(女红军在一楼住或者在二楼住),从女红军她的住房到古井的距离看,都不太可能是由于受到突然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如躲避飞机轰炸或因为思念心切)不慎滑入井中的。更令我惊疑的,是儿子的另外一种推测,在当时某种巨大的精神压力下,有了身孕,体质柔弱不堪、神思恍恍惚惚的女红军,在一种似有病态的幻觉的支配下,夜里一人跌跌撞撞来到了井边,由于雨天路滑,不慎落井而亡。
儿子的分析不是没有道理,据当地的民间传说,这口古井也有凄美故事。说是明朝末,有一位风流倜傥的读书人进京赶考路过x县,听说这里的绣花楼的三位千金(三胞胎)要扔绣球选择如意郎君,就十分好奇地赶了过来观看。让读书人大吃一惊的是,三位美丽的 齐齐看上他,不约而同地将红色的绣球扔向他一个人。三位 的父亲大富老爷十分高兴,问过读书人的生辰八字后,更是击掌叫好,便大摆酒宴,定下婚期,准备好了盘缠和书童,待读书人高考得中,便回来与三位 完婚。不料世事难测,那读书人中了探花后,一路喜气洋洋大吃大喝,不幸染上重病在他乡一命呜呼。噩耗传来,老爷一病不起,三位 茶饭不思,无论春光多好,也不愿意移动三寸金莲一步下得楼来。老爷万般无奈,请风水先生想想办法。那风水先生摇头晃脑掐指一算,建议在绣花楼的天井中央筑一口上好的水井,越深越好,不能加盖。再由风水先生做法,每天的夜半时分,让读书人的影子漂浮在井的水面上,好让 们有个思念的地方。老爷大喜过望,重赏了风水先生后,便紧锣密鼓地将水井做好。有了这口井后, 们的心情果然慢慢舒坦多了,常常深更半夜下得楼来,在井口争先恐后地寻找自己的郎君。传说这三位 再也没有嫁人,不仅是因为她们再也找不到三人同时喜欢的郎君,因为在这口井清粼粼的水面上,她们曾经喜欢的那位读书郎君的影子,一直还在夜里微笑着看着自己。儿子的推断给了我某种启示,人的自杀除了动机,在某个特殊的环境里,由于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崩溃,往往在恍惚中不知不觉就走向了死亡。这样的死亡,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杀。
秋天的夜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天空看不见月亮。我推门出来,披衣轻轻倚在绣花楼二楼的雕花护栏上,眼睛久久盯着在楼下那口用汉白玉砌的没有井盖的古井。由于夜色漆黑风雨飘摇,碎银子般的井水有些模糊不清,只有从瓦面淌下的雨粒落在潮湿地面的脆响,还让人感觉到绣花楼的独有的静谧和空旷,似乎还隐藏着许多世人至今还不知晓的久远故事。对儿子的分析判断,我开始有些相信了。女红军如果不是自杀,就必然是其他原因,而一篇精彩的传奇小说,恰恰可以将历史的真实面目通过文学再现在出来。不知那里来的一股力量,让我终于鼓起勇气,蹑手蹑脚从楼上走了下来,细细一数,恰恰是二十节楼梯。这个数字让我蓦然想起,那位年轻漂亮的女红军,落井而亡的时候,正是二十岁的美丽花季。下了楼,前面不远就是在天井中央的那口雨幕中的古井。下午儿子反复测量后告诉我说,楼梯至古井的距离起码有六米远,这样的距离,如果跌倒,也不至于滑到井里。是否从楼梯处再向古井走去,我想自己确实没有那么大的胆子,因为在雨夜里,你无法知道前面会不会跌倒滑倒,甚至不小心真的滑入那口常年积水很深很深的古井。
我知道,我在绣花楼的这个雨夜是无法入眠的。我开始对那位写《井杀》的那么年轻的女作者有些敬佩了。据说作者的祖爷爷就是当年的红军,曾经是那位红军师长的部下,这个故事就是他讲述给她的。从我来到绣花楼现场后的感觉看,这篇有历史素材基础的小说《井杀》,当然可以在我们的刊物上首发,只不过还必须经过适当的修改和补充。比如在女红军死因的多种可能性的分析上,在小说题目上再作些推敲。特别是小说的题目,如果作者征求我的意见的话,我觉得可以改为《幻杀》。
共 5054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篇构思新颖、写法独特的小说。小说采用双线推进的写作手法,两条线索,一明一暗,相互呼应,又相互交叉。明线是“我”这个杂志社的小说主编因一位青年作家的小说《井杀》能否上刊在杂志社产生争论,因而老社长让“我”去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地实地体验。暗线则是写一位怀孕的红军女战士,因为当师长的丈夫被ab团调查,生死未卜,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落井身亡。故事的焦点是女红军是怎么死的?当时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自杀,二说是意外落水或被敌人袭击导致落水。真相到底如何,作者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朦朦胧胧、虚虚实实、似真似幻的故事中。最终,作者冲破意识形态的束缚,让女战士的死回归到人性的角度去思考。他得出的结论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女战士由于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崩溃,病态、恍惚中不知不觉就走向了死亡,是非同一般的自杀。这一点,从那个古井的传说中也能得到印证。小说中 了一个凄美的传说故事,故事梗概是三个痴情 ,因未婚夫病死他乡,从此茶饭不思,后来在风水先生的建议下,在院子中打一口深井,风水先生做法让她们未婚夫的身影浮在井的水面上,让 们有个思念的地方。这看似闲散的一笔,其实蕴含深意,联系到女红军战士的死,其中奥妙不言自明。整篇文章虚实结合、扑朔迷离、悬念重重,语言朴实,描写优美而细腻;文章还延续了作者上一篇小说的特点,主要人物隐在幕后,却又无处不在、呼之欲出。读者仿佛能看到:一个美丽的女红军战士,怀着身孕,丈夫被上级调查,在一个下着雨的秋雨,落井而亡。其实,女红军战士到底怎么死的,已无从得知,也并不重要,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深邃的、让人思索的东西;就像这个故事,本身就似真似幻,就像故事中的那篇小说的标题,也可以改成《幻杀》。而这样的构思,能使故事更凄美,也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也就是说,“我”的任务可以结束了,可故事还没有结束。佳作,推出共赏。感谢赐稿,期待您更多的精彩!【:云静水闲】【江山部·精品推荐】
回复1楼文友: 16:20:52 谢谢云静老师,辛苦了!我的拙文常请您指导,主要是那个久远年代的历史故事,需要深刻的洞察力和驾驭力,您在这方面无疑是出类拔萃值的敬佩的,敬礼!
2楼文友: 10:10:18 夫子不愧为运用悬念的高手,上一篇《无忘我宾馆》用一个悬念牵着我的鼻子读完一整篇小说,今天又是用一个悬念牵着我读完了这篇作品,扑朔迷离、悬疑重重,很能抓住读者,文字功底也深厚,结构手法变幻新颖,是一篇很好的作品,应该推精!
回复2楼文友: 16:26: 8 谢谢杨老师指导鼓励,其实我是受了杨老师很多优秀作品的启发。符合情理的悬念,确实是提高小说吸引力的重要方面,这方面应该多向杨老师谢谢请教!
楼文友: 11:52:28 欣赏佳作,祝好! 红尘不过一段路程,你路过我,我错过你,然后各自前行。
回复 楼文友: 16:27:26 谢谢指导鼓励,遥握!
4楼文友: 1 :55:04 接连看了夫子老师的小说,很有些开眼界的感觉。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受益良多。不说了,先想想。 看风景的人。
回复4楼文友: 16:29:08 谢谢好友鼓励指导,遥握!
5楼文友: 17:51:44 很精彩,欣赏了。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5楼文友: 18:47:22 谢谢你猜老师鼓励指导,遥握!
6楼文友: 19:24: 0 好精彩的小说,欣赏梅叔叔佳作,问好! 浑然不解其中意,又怎知它是与非。
回复6楼文友: 21:17:0 谢谢好友留评,遥握!
7楼文友: 20:10:21 欣赏梅老师佳作,问好。 断桥春睡足。
回复7楼文友: 21:18:08 谢谢中子留评,问好!
8楼文友: 14:0 :14 欣赏梅老师佳作。问好!
回复8楼文友: 15: 5:12 谢谢老来老师指导,遥握!
9楼文友: 22:45:54 每一篇都是这么精彩!!!
回复9楼文友: 15:05:29 谢谢朋友鼓励指导!祝新年愉快,创作丰收!
洛阳癫痫病医院玉林治疗妇科医院
儿童咳嗽专用药哪个好
上一篇:从思想内容上来看
上一篇:一片羽毛拂过城市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