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的晚窗偷读体系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20-03-29

『流年』英雄,美人,神奇的土地(雅品) ——在电视剧本《最后一个匈奴》座谈会上的发言

作者: 游戏积分:0 防御:无破坏:无 阅读:1442发表时间:2012-12-12 09: 9:12

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一稿,我个人感觉已比较成熟。去年在这里讨论时我们提出的一号主角杨作新戏太少、形象太单薄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读剧本能看出编剧是下了功夫的。另一主要角色、杨作新的中学恋人赵学琴的形象也变得丰满、立体、可信。她的初期参加学运,加入党组织到后来叛变革命,向国民党当局自首,脱离革命队伍都显得自然而不牵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人物性格发展之必然。从这个人物身上,反映出生活的复杂和命运的难以预料以及个人在时代的暴风骤雨击打面前的微不足道和力不从心。生于感情,死于感情。这个为了恋人牺牲一切的人物的人生结局是悲惨的,甚至让人对这样的人物命运叹息,感慨。

出于对原作中敌对营垒角色少的考虑,也出于强化杨作新形象的需要,编者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人物,即杜先生的学生和杀害者,杨作新和赵学琴的同学,赵学琴的追逐者和丈夫马文奎这个形象。这个阴险、狡诈、卑鄙、无耻的人物,这个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且极具心计的人物,使故事的情节得以展开并变得一波三折,也使故事变得较前更加曲折、惊险、引人;使内容变得更为开阔、丰富、厚重。也给主要人物杨作新设置了一个足堪匹配的强大的对手。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是作者这一稿最为出彩的地方。

出于对作品的关心,我也谈点意见,供编导参考。

一、作品格调的定位

我们手头的这个东西应是一部正剧。风格应以苍凉、悲壮、优美、高贵、大气为主基调。应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场横扫陕北高原的赤色革命为背景,以这块神圣的土地上生长的英雄、美人,以及这块神圣的土地上发生的带有传奇性的故事来表现陕北人的诗意,表现这块土地的诗意。讴歌的应是革命的理想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崇高和严肃应是作品的情感定位。应摒弃哪怕是极其些微的庸俗、低俗、媚俗的东西,更不能出现为取悦部分畸形心理而人为设置的感官刺激类的低级趣味的东西,剧本第一集中黑大头和白玉鹅新婚之夜的“声音”不应出现。我们拍的是一部反映陕北早期革命的正剧,它依靠作品的思想、故事的传奇色彩、独具魅力的陕北民俗风情文化以及陕北人的英雄气来支撑,而不是当下流行的一些低俗的东西,那些东西只能使一块洁白精萃的美玉染上瑕疵而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二、关于主要人物杨作新命运的处理

原著中,这个人物死于党内错误肃反,让每一个正直善良的心灵为之而惋惜喟叹,并对那些“以革命的名义”出现的罪恶深恶痛绝。这一稿给了光明的尾巴,出现了大团圆的结局。在心理上,满足了部分观众不愿让这个令人喜爱的人物死亡的愿望,也便于意识形态部门的审查通过,但严重削弱了作品原有的思想力度,没有了原作给读者心灵那种强烈的震撼和冲击,也使得白玉鹅这个烈性女子形象的塑造变得异常艰难。杨作新的死里逃生导致了白玉鹅形象的失败,她的个性塑造再也无法完成。仅此一笔,白玉鹅的份量大为减轻。

三、关于陕北文化元素

在发言中,省市文学艺术界朋友们意见不一。我以为,这一点上不应有丝毫的犹豫,陕北文化元素必须强化,让观众一看就产生文化认同感:这就是陕北!这就是陕北人!我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一切皆应通过细节来自然地流露、表现,而非标签式的人工粘帖。读剧本我感到有这么几个方面需引起编者的注意。

一是民歌的使用。在民歌的选用上失之低俗。这主要表现在少女白玉鹅出现时唱的那四句民歌:

“四片片瓦的那个水烟哟双香火的那个头,

心思对了哎呀咱就拉一拉手;

红格丹丹的裤子绿格茵茵的鞋,

垴畔上的那个招手呀哥哥你窑里来……”

在这里,作者可能出于对陕北女子敢爱敢恨的性格的认知而选取了或曰改动了这些民歌,殊不知陕北人的本质是在为人做事上外向大气,在感情的表达上却是内敛保守。即使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后的陕北,除非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这种“酸曲”也很少有人唱。在旧时代,也只有吆牲口的脚夫或揽工汉为排遣寂寞在没人的地方时才唱。在乡村,除个别不太正经的光棍汉二流子外没人会在公众场合唱这种歌,更不要说以端庄、秀美、纯朴、腼腆为主要个特征的陕北未婚女子了。

陕北民歌非常多,仅编辑成册的就有 万多首,且不说还有许多散落民间未收集回的珍宝。陕北民歌非常美,在情感表达上更是达到现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比如:“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天上的星星数上个北斗明,妹子的心里头只有你一个人。”再比如:“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睡觉还想你”;“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忘了我的那娘老子也忘不了你”;“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哥”;“人家成双咱成单,好比那孤雁落沙滩……”等等。

总之,陕北民歌实在是太美,太多,太丰富了,简直是一座储满金子的宝库,表现什么感情什么情境的都有,可以任我们的编导从中选择。我以为,在这部长达 0集的电视剧里,可以尽可能多地选用一些既美好又与剧情相吻合的民歌,不一定非要为专门表现而挤占剧情,有些可以用背景音乐的形式出现,或在一集剧情结尾时来那么忧伤或悲凉的一两句,紧紧揪住观众的心,让观众沉浸在浓郁的陕北文化氛围中,使剧作的陕北元素得到强化。在这个问题上,我还要强调一点,在使用我们的民歌时,对那些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经典民歌绝不可改动,要么原样搬用,要么自己去新创作。无数的事例已证明这样一个道理:经典只能创造而不能篡改。任何欲想对经典改动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二是陕北方言的使用。剧本中,编者有意运用了一些陕北方言,但或许此前的编者不很熟悉陕北语言,便出现了一些不得不指出的错误。如剧本中多次出现的“暖盖窝”,准确的说法应是“暖被窝”,陕北语言里只有“被窝”而没有“盖窝”;还有第一集第11页黑大头与二顺子的对话”啥事“、“啥时候”,也不是陕北语言。这个词是建国后随着人口的交流而逐渐说起来的一个词,在现在的乡村依然不说,那个时代更是没有。陕北乡村话从过去到现在都是说“甚”、“甚时候儿”。还有剧中多处出现的“傻”、“傻子”也不是陕北话。

陕北人称智障者为“憨憨”,对不会处理事情的人说那人“憨”、“憨着哩”,严重者说那人是“实憨憨”。剧中出现的“闺女”更不是陕北话,那应是中原地区或冀鲁一带的话吧。那时候也不说“找”,而是说“寻”。劝女儿选女婿不能说“招汉子”,在陕北语言里说女子“招汉子”是贬义词,含有不正经的意思。说青少年不说“男孩”、“男娃”,只能说“后生”、“小后生”,那是多少年来唯一的称呼。对儿童并不称“孩子”,无论陕北南部还是北部,一般称作“娃娃”。好看的女子不说“漂亮”、“美丽”,一个“俊”字,一句“可俊哩”,便把对好女子的赞美推到了极致。

第二集第15页的“掴耳光”不对,应为“搧耳光”。陕北词库里,没有“掴”这个词。在陕北,讲故事就是说“说古今”,不是”说古今事”,一说“古今”所有人都知道是怎回事,而一说“古今事”反倒让人感到别扭,闹不明白了。剧中多处出现的“这季子”更不是陕北话,陕北人没听过这个词,应为“这阵子”或“这一向”。

四,道具必须符合时代的真实

总体感觉,编者二度创作的这个东西,无论场景、文化,还是民俗风情,还是比较真实的。但也有个别地方考究不够,应予修改。如第十五集第10页的护士给赵学琴输液就不符合当时肤施城的实际,那个时候肤施城里只有中药铺,没有西医院,更谈不上输液治疗。我个人以为还是改成喝中药合适。另外,剧本中反映陕北人民支前的独轮车也不符合实际,除南部林区河南山东人带来极少个别的外,在陕北北部没有这种工具,当时主要的运输方式是驴驮人背。

五、关于演员的选择

这一点,本来不是我们今天应说的话,相信导演能把握好的,但既然延艺导演和李功达制片主任问到了这个话题,我也想发表点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在选演员时应注意这么几点:

其一,一定要把演员的形象气质与角色是否吻合放在第一位,而不要把演员的名气放在第一位。其实,我觉得这部戏可能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不出现一个被国人看够了的那些所谓的“明星”的脸。中国这么大,想走艺术之路、具备艺术天赋和表演实力的青年演员实在是太多了,听说在北京苦难“漂泊”的优秀艺术青年就很多,不愁选不到好的演员。不是有许多后来大红大紫的演员在第一次出道时也默默无闻吗?至今,我依然坚持这个观点,电视剧《红楼梦》的成功,固然是曹雪芹的著作与王立平的音乐以及二度创作的编导的作用,但与演员的生面孔也有着极大的关系。我不愿坐在影院时,听到耳旁观众的窃窃私议:“这是孙红雷!“这是陈道明!”“这是王志文!“这是……”听说央视有人推荐孙红雷饰演黑大头,如果成了真的,这部戏就砸了。我不否认他是一个不错的演员,也知道他曾成功塑造了几个荧屏形象,但黑大头绝对不能让他演,那不是他的实力所能承担了的,他不具备这个条件。如果用了他,这部戏便患了先天性心脏病,此后,任有再好的郎中出山,也无力回天了。

其二,人物形象要美。外地人或许并不知道,在许多个朝代,在千百年间,陕北这块土地都是多民族交战融合之地,古延安府就是范仲淹在《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吟咏的“边城”。多民族的融合使陕北人具有人种上的优势,男儿高大英俊,女子小巧妩媚;男子阳刚大气,女儿端庄秀美。欲表现这块诗性的土地和诗性的土地上诗性的人群,除诸如刘秃子等个别人物外,剧中人物形象还是要俊美一些。虽不以某些“青春戏”的标准去做,但要真实地反映陕北人带有普遍性的形象气质特征。这一点上,宁肯多花费些时间和精力,也要认真去做。有了好的本子和导演后,演员便成决定的因素了。

高建群是我们延安走出的一位作家,小说《最后一个匈奴》199 年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观注,延安人更是对作品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人们盼望作品能搬上银幕或荧屏,然十七年来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延安常泰药业公司总经理常学军先生决定投资改编拍摄这部作品,应属远见卓识。因与建群和学军皆是二十多年的朋友,笔者对这部作品搬上荧屏的过程较为了解,截止目前,从拍摄的酝酿到小说的改编、导演的选择,资金的筹措等已经历了五六个年头,仅剧本的改编已是五易其稿,作者先后换了三人。时至今日,终于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期间有多少艰难辛酸,笔者也知道一些,他们着实不易。但如同刚才建群兄借葆铭之语所说“如同跛子担水,一扑淹一扑淹终于走到山上来了”。作为一个延安人,我们以欣喜的心情欢迎电视剧的即将开拍。

昨天,学军告诉我,这部作品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已经预购,这更是一个叫人高兴的消息。由于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信随着央视的播映,将在全国范围引起震动,会使更多的人来观注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事情,或将兴起又一轮的陕北红色文化热,为我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红色旅游的做大起到难以估价的作用。

我们期待着。

共 429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部成功的作品,包含着很多因素,比如人物设定、场景的铺排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以及出场人物的次序和人物之间的纠缠等,还有明线暗线的设定铺排,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而笔者此文中所介绍的电视剧本《最后一个匈奴》,很显然,就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笔者为我们娓娓道来其中的环节,条理清晰,很多不易察觉的细节,都为我们很好的展现出来。比如“白玉鹅”这个烈性女子的个性塑造及主要人物杨作新命运处理,都显示了原著高深的文学功底。另外,文中又一亮点是陕北民歌的详尽说明介绍,方言的艺术魅力,在此文中尽情展现,由此看出这部包含着极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最后一个匈奴》,一定会为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感谢来稿,推荐共品,期待您更多精彩呈现流年。遥握,问冬安【编辑:墨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21 06】

1 楼 文友: 2012-12-12 10:50:12 如诗如画的回忆,总是追不上生命的脚步,烟水迷茫的沧波,永远落后于憧憬的丽帆。

韶华似水,何不 舞流年?柔情感怀的字眼,诗意斑驳的流年,散落的,拾掇起的,值得吟咏的瞬间。

问候作者,感谢您赐稿流年,祝您创作愉快。

2 楼 文友: 2012-12-1 07:57:1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楼 文友: 2012-12-1 07:57: 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孩子脸色发黄怎么回事清远妇科医院山西妇科医院哪家好

小孩腹胀不爱吃饭
得了前列腺增生会怎么样
盆腔炎小腹痛的危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