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野餐和远足随笔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11-03

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外孙的学校即将组织他们出去春游,计划中的目的地是东钱湖边上的“南宋石刻公园”和“陶公岛”。女儿、女婿在商量为他准备哪些可口的午餐和饮料。看着他们一家子忙碌并快乐着的样子,不由使我想起了六十多年前我读小学时春游的情景。

我们那时不叫春游,而是称之为“远足”、野餐。

我是在自己的家乡柴家村敦睦小学读的初小,一年级到四年级分成一、三和二、四两个复式班,五六十个学生,因为同学们年龄都小,老师也就只有二个,所以所谓“远足”其实走不了多“远”。不过是春暖花开的时候老师领着同学们到田埂上走走。大家你追我逃,说说唱唱,就像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有的人会钻进金黄色的油菜花海底下玩捉迷藏,同时会惊喜地发现那白白嫩嫩的像雨伞一样的小蘑菇,老师说:“这白色的蘑菇采下来带回学校,野餐时可以烧汤吃,很鲜很鲜的。”有的人则在草籽田里打滚,因为我们知道草籽是不怕踩的,睡在这开满紫色小花的绒毯上,仰望着蓝天白云,随着云朵的不断变化,我们能想象出许多七奇八怪的动物;女同学还会摘下许多草籽花,一朵一朵串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圆环,大的戴在头上,中的戴在手腕上,小的就像戒指一样戴在手指上,漂亮极了。

记得有一天下午,老师要在学校的大操场组织我们进行“野餐”活动。

上午大一点的女生就到河塘边挑野菜,她们带回来一篮篮马兰、荠菜;男生去“掏车沟”。虽然个个脏得一身烂泥、一身污水,但是他们捉到的泥鳅和黄鳝活蹦乱跳的着实让我们羡慕不已。可惜我们不知道这些滑溜溜的东西怎么杀、如何烧,老师说我们自己不吃,那就去卖给人家喂鸡喂鸭,用这些钱去买点油和盐。老师总能想出好办法。

野餐就是一起学做炒年糕。同学们都从自己家里带来了二根年糕一只糯米糩。活动开始,四年级的女同学负责切年糕和到河埠头洗荠菜、马兰;男同学负责搭灶头:用三块砖头或乱石围成一个凹形灶台,上面放好从家里拿来的铁镬;小一点的同学到处去捡干树枝和草绒来作燃料。一切准备定当,在老师指导下几口灶台一起生火,一时间操场上烟雾腾腾,火没烧起来,同学们都被呛得“咳嗽连连、眼泪汪汪,”没想到妈妈每天都在烧的火都这么困难。好容易把火烧起来了,接下来是放油,炒荠菜,这一阵阵的香啊,好闻极了。“先放年糕,等年糕有点软了再放糩,用镬铲不断地翻动,最后盖上镬盖闷一下,就可以吃了。”老师大声地对我们说。

“可以吃啦!”有人打开镬盖,盛了一大碗。这下真的像开了锅一样,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围了上来,抢着想往自己碗里盛年糕,老师连忙请大家排好队,让小组长负责一个个地来。

这边还没有轮到,那边先吃的同学在喊:“怎么是淡的?”哦,那是忘了放盐,这一镬年糕还得再放点盐;那边又有人在叫:“这糯米糩怎么芯子里还硬硬的!”哎,那肯定是还欠一把火,赶快再生火炒一炒……

味道虽然没有妈妈烧的好吃,但这是我们自己第一次做的炒年糕,这味道将永远值得回味。

升入高小(五、六年级)以后,我离开了我的母校——敦睦小学,转到下应乡中心小学读书,二个学年谢藏年老师都是我的班主任。

就在这二年,老师组织过几次远足(春游、秋游),印象较深的有:宁波的正大火柴厂、天童寺和东钱湖。

五年级的时候去了正大火柴厂。大家坐船到新河头,然后谢老师带着我们一路步行走过银光闪闪的老钢桥,顺着江厦街,又走过在许多大船上搁着木板的浮桥(新江桥),七弯八弯才到了火柴厂,工人叔叔向我们介绍了火柴的生产过程和参观时要注意的事项后就带着同学们到一个个车间参观,因为老师说过回到学校要写一篇作文,所以参观时大家都很专心。那时候还是半机械化生产,从一段段木头进去到一盒盒火柴出来,有的是手工操作,也有在流水线上自动进行。细细的火柴梗在流水线上“排着队”整齐地前进,乖乖地往下一浸泡,就粘上了黑色的火药,着实令大家惊奇,工人阿姨用手一抓就将火柴装进盒子,据她们说每一盒都在100根左右,误差不会超过三、四根,叔叔让我们随意拿一盒数了数,果然如此,这更让我们佩服之极。参观回来的作文题目是“一根火柴的自述”,这是我第一次用第一人称写的文章,还被写老师作为范文贴到了班报上。

去东钱湖爬山的经历也深深地印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至今我还模糊记得起回来以后写的那篇作文。不怕各位见笑,凭脑海深处的记忆还能回想起当时作文的大概:

今天谢老师领着我们去东钱湖远足,我感到非常高兴,昨天晚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老是问妈妈天亮了没有,妈妈也知道我的心思,她对我说:“你好好的睡觉,到天亮我会叫你的,如果晚上没有睡好,明天就会没有力气爬山,被别的小朋友拉下了可就危险啦。”她一边说一边轻轻地拍着我,我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天还没有亮,我就被家里的公鸡叫醒了,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三口并作两口吃好早饭,到小店一看还只有七点钟,这时间怎么这么慢啊!好容易等到早半晌,我就吵着妈妈快给我吃饭,妈妈没办法只得让我吃几根苔菜贴年糕,(妈妈说年糕耐饥)我就去了学校。不料我还是比别的同学到得晚,大家叽叽喳喳地又说又笑,真是太有趣了。

十点多一点,大家排好队走向学校大门口的河埠头,一块跳板从埠头搭住那只停在河边的大船,谢老师指挥我们一个个小心翼翼地上了船。两个农民伯伯摇着船离开了下应。同学们一上船就热闹开了,又说又唱,有的还推来推去,真像“田鸡箩倒翻”一样,把船儿弄得东摇西晃,几个女生吓得哇哇直叫。农民伯伯大声地喊:“不要动!都坐到船舱里,不要坐在船边,要不,船翻了,你们都要掉到河里去的!”同学们这才安定下来。他们摇啊摇不知摇了多长时间终于到了莫枝堰。那真是个大地方,有很多小店和行贩,人也很多,谢老师领着我们上了岸,一直朝坝头走去。

坝的那边就是东钱湖。啊!这就是东钱湖啊,湖水和河水就隔着一道坝,湖水几乎要从坝上溢出来,而河水却在把那边的底部。东钱湖真大,看过去一望无边,两边的高山倒映在湖面上,好看极了。山上绿油油的长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树木和叫不出名字的野草,点点红花像天上的星星,被风一吹就像在向我们眨着眼睛,好美好美啊!

车坝啦!随着一声吆喝,只见河里的一条大船被套上了一根很长的绳索,绳子两头分别绑在两个大磨盘上,每个磨盘又有四根挨担,四个很壮实的大哥、大伯用力地推着挨担让磨盘卷起绳子把船慢慢地斜着从低低的河面拉上来,终于到了坝顶。谢老师说:这就叫船到坝头顶。最后船就顺着湖那边的坝身滑进了东钱湖,船头冲起很高很高的浪花,壮观极了。

接着,谢老师领着我们去爬山,他要求同学们一定要一起走,不要争先恐后,不要随便摘花。我因为长得矮小,总由个子高的同学拉着我。这山啊可真是太高了,我爬得满头大汗,两腿发酸,可看到别的同学都兴高采烈地越爬越快,也就咬咬牙紧紧跟着他们。到了山顶向四处一看,啊!真令人心旷神怡,东边是波光粼粼的湖水;西面是一望无边的田野,星星点点的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宁波的天封塔隐约可见......站在这高高的山顶上,我感到自己长高很多,如果是晚上也许伸手就能摘一颗星星了吧?

回到家里时天已经黑了下来,虽然感到很累,但是心里却非常高兴。

小学时走得最远的一次远足就是去天童寺。

天童寺离我们的学校很远很远,常听母亲说起:“烧香拜佛去天童,小白河头茶喝盅。”就是说坐船到了小白河头还得翻山越岭走很多路才能到达天童寺。哥哥还告诉我,那里有很多菩萨,特别是四大金刚又高又大,那里的和尚也很多,所以烧饭的饭镬非常大,镬铲比哥哥开沟用的铁锨还大,那就是有名的“天童镬铲”。

还没去天童寺,幼小的心里已对它充满了好奇。

那一天起得特别早,因为老师说过,天一亮就要开船。母亲起得比我还早,她为我准备早饭和打点中饭,早上吃的是汤饭,她特地在里边放了一根年糕,说是年糕耐饥,然后贴了三只苔菜糯米糩,先用一块布包起来,再裹上一层棉花,最后又包上一层棉布装进我的书包。老师说过我们要遵守寺庙的规矩,不可以带荤腥的“下饭”,所以我就只带了这些糯米糩。

有了上次坐船去东钱湖的经验,这一次老师在船舱底铺了好多稻草,同学们全都塌舱而坐,这样船就不会晃动。因为路远,这次有两个人摇船,推推板板,船走得很快,到了后塘河,那个摇小撸的人就上去拉纤了,船就更快了。

早上八点多到了小白河头,老师让我们排好队,沿着崎岖曲折的山路向小白塔前进,一路上走走停停,大家也没有感到累。但是将要爬到小白塔脚下时,这山路越来越陡,不少同学有点吃不消了,老师鼓励我们继续努力,很快就到山顶了,他跑前跑后地照看着,不让一个同学掉队。

终于到了小白塔下,老师让我们坐下来休息,开始为我们讲述小白塔的传说。

老师说:小白塔全称“五佛镇蟒塔”,传说在唐朝年间,小白岭上出了一条很大的蟒蛇,有路人经过时它就会出来伤人,甚至将人吃掉,附近的老乡吓得不敢过岭,这事被天童寺的一位高僧知道了,他就请来了五尊佛劝诫这条蟒蛇不要危害生灵,同时又做了五百个馒头给这条蛇吃,蛇听了劝诫吃了馒头以后就升天了。为了永绝后患,这位高僧又在岭上建造了一座塔,这就是“五佛镇蟒塔”。据说当初蛇没有吃完的馒头现在变成了石头,所以在岭下有时还能找到“石馒头”。老师最后说,这只是传说,同学们可不要相信迷信哦!

故事讲完了,我们也已经缓过气来了,继续向天童寺进发。

人们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离开小白岭向天童进发,站在岭上看下去,这山路实在是太陡峭了,心里有点“汗毛凛凛”,不敢迈步。当看到有几个胆子大的同学下去后,我才抖抖索索地跟进。老师在一旁不停地叮嘱,千万不要冲下去,一步一步慢慢走,你一冲就会煞不住的,站不稳的时候可以用手扶一扶路边的树木,同学们要互相照顾。大家互相搀扶着走完了这段下坡路,来到了天童街。

天童街真长,比我们下应那条街不知要长多少,幸亏全是平路,虽然走了很多时间,但是同学们没有一个掉队的。出了村庄,老师指着前面不远处的凉亭告诉我们这就是“白虎凉亭”,进了凉亭很快就到天童寺了。

果然,进了“白虎凉亭”,路两旁全是参天的松树,高大粗壮,遮天蔽日,凉风习习,鸟鸣声声;又过了“老山门”,“倩景亭”两旁换成了青翠的竹林,挺拔俊秀,摇曳多姿,不知是谁向竹林扔了一把碎石子,传出来叮叮咚咚的响声真像悠扬的“琴声”。

万工池边,老师让大家坐下来休息,又开始向我们讲述有关天童的传说:

1700多年以前,晋朝时,有一个高僧叫义兴和尚,他四方云游来到这儿,见这儿三面环山,向阳背风,是一个灵秀之地,于是就开山搭庐,潜心苦修。在这渺无人烟的深山中,却有一个小孩每天给他送斋送水,和尚每天不辞辛劳修建寺院,小孩一天不落前来接济,经过两人不懈努力最后寺院终于建成。就在这一天,小孩向义兴和尚告辞并告诉他:“我是太白金星,玉皇太帝见你真心虔诚,派我变作童子来帮助照顾你,现在大功告成,我要回天庭去了。”说完就腾云驾雾升天而去,所以后来的人就将这座大山叫做太白山,这座寺院叫做“天童寺”。

接着老师又给我们说了几点注意事项:不要大声喧哗、不要东摸西摸、不要随地大小便、不要吃零食等等。还嘱咐我们要紧跟老师千万不要离开队伍自由活动,因为天童寺很大,走散了就很难找到。

真如老师说的,天童寺很大很大。

万工池边有一道和高大的影壁,上面写着四个大字“东南佛国”,空旷的石板场地上长着几棵古树,树干挺拔,枝叶繁茂,还有几座石塔分列两旁,老师领着我们进了“天王殿”,一进门就把大家给镇住了,中间的弥勒佛咧嘴大笑,可是两边的四尊天王实在是太可怕了,他们个个怒目圆睁,高大得有点吓人,他们手里拿着宝剑、琵琶、雨伞和一条蛇,老师说这就是“四大金刚”,他们象征着“风调雨顺”。弥勒佛的背后是“韦陀”菩萨。

天王殿后面又是一个大殿,雕梁画栋,很是雄伟。这就是“佛堂”。中间有三尊很大的坐佛,许多人跪在前面烧香磕头,两边各有九尊罗汉,生相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这罗汉我知道,因为我和姐姐在看越剧“庵堂认母”时姐姐说过,一个人走进佛堂,要记住是哪只脚先进去的,然后就从那一边数起,数到和你年纪相同的那尊罗汉时,就可以抽一支签,请和尚给你“解签”,就能知道你今年的运气好坏,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封建迷信,所以大家都没有这么做。三尊佛背后是很漂亮的“南海观世音菩萨”。

佛堂后面就是“藏经楼”和“法堂”了,我们很仔细地参观了旁边的罗汉堂,因为老师说过,这些刻在黑色石板墙壁上的罗汉画像是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先人一笔一划刻上去的,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为了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老师领着我们来到了“斋房”窗外,里边静悄悄的,我们踮起脚尖从窗户的花格中向里望去,看到了很多和尚正在吃饭,他们坐在长长的桌子两边,整整齐齐的就像两列横队,他们那么多人一起吃饭却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比我们上课时安静多了。然后我们又去了寺院的伙房,见到了传说中的“千人锅”和“天童镬铲”

在寺内游了一圈,老师领着我们来到寺外,让大家开始吃自己带来的中餐,我们吃的基本上都是年糕、糯米糩,吃着吃着全都感到口渴,说实话那时的条件,连一个带水的都没有,有人想去喝溪水,被老师制止了。老师进寺去向伙房的的师傅讨开水,二位小和尚抬来了一大桶凉开水,还拿来了水勺,让我们喝了个够。

远足回来路上大家都很高兴,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可心里都在盘算着应该怎样写好这篇作文。

小学时那几次野餐和远足距今已有六十余年了,升入中学以后,这些春游、秋游都被两季农忙假取代了,要么回家参加农忙劳动,要么参加学校组织的支农行动,再也没有外出踏青的机会了。所以,留在脑海里的这些记忆就成了童年往事的闪亮点。

那时的我们,生活在交通闭塞的乡村,基本上天天是家里——学校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走出自己的村庄。如果不是老师带领我们去“正大火柴厂”参观,根本不知道宁波城市的摸样,就是鼎鼎大名的“老钢桥”、“新江桥”也只是听大人偶尔说起,更不知道这小小的火柴竟然是在这么大的工厂里生产的;如果不是老师带领我们坐船去东钱湖爬山,我们怎么能知道车坝时车坝人的艰辛,怎么能看到这浩瀚无边的东钱湖,怎么能体会爬山的劳累和登顶时的兴奋;如果不是老师带领我们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经过小白岭来到天童寺,我们是很难想象这丛山峻岭是那么的连绵起伏、这参天大树是那么的挺拔高大,更难想象在这深山老岭能建造这么雄伟壮观的寺庙,还有那么多优美动人的传说。

现在想想真应该感谢我们的老师,为了让我们亲近大自然,他们得花费多少心思。事前,他们得先去踩点,熟悉路况,联系接待的工人师傅或寺庙的主持,借好交通工具(农船);他们还得规划好我们参观或游玩的路线,准备“解说词”,最最关键的是他们一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对每一个同学的照看,要绝对保证我们的安全。我们的老师真是太辛苦了!

真的应该真诚地说一声:谢谢你,敬爱的老师。

共 5877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世界太繁芜,生活太忙碌,于是,在时光的罅隙中,我们总会不经意拾起曾经轻松快乐的华年,简单的出行、温暖的聚会,都能在心中汇成长长久久的感动。远足、野餐,是我们少时最向往的事情,也曾给我们的生命带来快乐无忧的陪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那些无忧岁月中淌过的快乐愈发清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回忆着少年时光中那些简单快乐的片断:大操场的“野餐”活动、东钱湖爬山、天童寺远足……每一次活动,洒下纯真的欢笑,增进了师生情、同学情,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与体格,收获的是满满温暖的感动。全文语言简洁朴实,叙述翔实流畅,典型事例的选取极具感染力,作者对少年时光的无尽怀想流露于字里行间,让我们仿佛不知不觉又回到了那些青涩无忧的时光,引人共鸣。好文,倾情推荐!【:简希】 【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09:58: 问好涧松老师!好生活的文字,很动人!祝创作愉快!

云南灯盏花药业怎么样

云南特色植物灯盏花效果怎么样

云南有哪些灯盏花药业

小儿氨酚烷胺颗粒能治高烧
宝宝健脾胃推拿
云南特色植物 灯盏花疗效如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