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出海须补风控课分析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20-12-04
券商"出海"须补风控课
境外业务风险频出,券商海外拓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随着国内券商海外触角的不断延展,大部分大中型证券公司都在香港或境外设立了分公司;同时,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和海通证券等券商多次公开表示,将加大海外业务尤其是跨境业务的拓展力度,拉长全业务链条,为国内外客户提供更全面的综合金融服务。
然而,近两年陆续有券商在香港业务上折戟,其中涉及的金额少则数百万,多则数亿元,凸显了国内券商境外业务风控意识较为薄弱的问题。
2013年,中国光大证券(香港)因内部监控及监督缺失,受到证监会谴责并被罚款120万港元。
2014年,平安证券香港子公司因犯有严重内部监控缺失及其他事项,没有按规定制定防止洗黑钱活动的内部监控程序,也没有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可疑交易,香港证监会对其处以谴责及罚款600万港元的处罚。
上述案例大多仅涉及合规内控问题,业务风险似乎不大。但证券时报了解到,部分券商在香港和境外市场因对当地市场规则和专业程度缺少认知缴纳了不菲学费,个别业务负责人还因此前程尽毁。无论在业务专业性还是对当地市场、投资者的熟悉度方面,国内券商均亟待提升。
香港等境外市场作为成熟的多空双边市场,相较于内地市场具有更多投资和对冲工具和手段。国内券商对新的交易业务并不熟悉,仅依靠国内业务的简单思维展业,很容易被境外投资人利用从而造成业务巨额亏损。
例如个别券商就在香港股权质押相关业务上大栽跟头。简单而言,部分机构或个人将香港市场的股价在0.2元以下的仙股拉升至1元~2元,然后找到券商以极低的折扣进行股权质押。若券商单以一折或三折的质押率签署协议融资,事后股价回归至极低价格,投资人毁约放弃股份,券商将因股份无法卖出而损失融出资金。
实际案例因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导致一些券商难以识别。如再遭遇内部人士与外界串通等因素,则有可能被“算计”,最终付出较大代价。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券商感受到海外展业过程中所蕴含的风险。部分大型券商在缴纳多次学费之后立下规矩——“看不懂宁愿不做”。但是,一些刚准备在海外大展拳脚的券商则有可能放松警惕。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国内已开展的业务在复杂的海外市场环境下也会变形,国内券商应该在熟悉当地市场规则和仔细全面评估风险之后再深度介入。
总的来说,国内券商海外业务的几个明显短板在于:相关市场专业人士缺乏和公司负责人专业程度偏低。
现阶段,大部分中资券商香港子公司负责人均由券商总部的相关高管和中层担任,这些人士境内业务异常繁忙,导致香港业务基本委托给内地派驻的业务负责人,如若出现纰漏,则大家都脱不了干系。
多起风险事件正在不断警示国内的证券行业,要想在“出海”上省钱,必须补上专业提升和风险控制这一课。从这个角度而言,怎么较真都不为过。
阳江治白癜风的专科医院轻微肝硬化吃什么药面部整形
四平好医院牛皮癣南昌治疗包皮过长多少钱
台州白癜风在哪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