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清水洗尘春如线散文外二篇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12-02
【春如线】
画家吴冠中有一幅画,千百条浓淡相宜的线条,密不透风的铺满整个画面。丝丝缕缕,盈盈缠绕,线条中点染几点桃红翠绿,春的气息一时间扑面而来。桃花点点,滴滴碧绿,让人想起早春时节在微风中飞舞的柳枝,飘逸的,虚幻的,梦境一般的美。
乍暖还寒时候,在江畔看柳,柳枝刚刚萌发,细细的枝条上缀满一串串碧玉般的小豆。仿佛一群憨态可掬的孩子,手牵手,排着队站在柳枝上。风中还有几分寒意,被春风中唤醒的柳枝,真是柳如烟,宜远看。陕南的春天几乎是由线串成的,春雨如丝,柳枝如线,忽然,就明白吴冠中的画为什么取名《春如线》。他的水墨画是抽象的,但是,却画尽春之神韵。
有一只小鸟蹲在柳树上,缩着脖子,身披着一件灰色的大衣,像冬天里穿着皮袄蹲在马车上赶车的车夫。
不几天,柳条上的碧玉般的小豆就一一绽开了。淡淡的鹅黄色,如雀儿小小的舌尖,似春茶中一缕雀舌。风吹在脸上如同毛茸茸的鹅毛拂过,远远望去,长长的江堤就笼在嫩绿的柳烟里。几乎一夜之间,江河万里,碧色尽染。
花渐渐开了,最先开的是一树树的山百合,洁白的花朵立在枝头上,枝头张开翠绿的叶子,像擎着一个个绿色的碗。有一日,看见它的名,竟然叫“深山含笑”。仿佛一位白衣蹁跹的女子,沐浴在春风里,只是抿着嘴,在幽静的山谷中盈盈笑着。让人想起仓央嘉措的诗句: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其实,还是那首老歌唱得好,别忘了寂寞山谷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
山百合的枝头站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色彩斑斓的羽毛,微闭了双眼,陶醉在春风里,嗅着花香,做一个花香袅袅的梦,看着它,就想起了一位画家的名字——林风眠。
而后,陌上的梨花就开了,枝枝蔓蔓上开满洁白的花儿,仿佛去赴春天的约会。一阵微风吹过,落花如雪,落花其实比枝头的繁花更美,那才是“银碗里盛雪”,透亮,清凉,冰清玉洁。桃花也耐不住寂寞了,一树树灿烂如朝霞。桃花是开得最热闹和喜悦的花,这个季节,在远古的时代,正是女子出嫁的时节,陌上花开正如烟霞,女子脸上的颜色比桃花还艳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美丽的女子已经长大成人,去夫家做他的妻子,从此琴瑟相和,白首不相离。
春天短如小令,短如一场初恋。繁花盛开,新叶初裁,美好,纯净,无瑕。几乎还没来得及细细回味,就已经过去了。一场繁华,一场梦境。
在春意融融的日子,最适合阅读与植物有关的书,翻翻那本千年前的歌谣——《诗经》,先秦时候的桃花,木槿,蔓草,春韭,薇,菘,卷耳们葳蕤不息的迎面走来。怀揣着诗意和古典,怀揣着春天,使得我们渐渐坚硬的心灵,一瞬间变得安宁和柔软。
【秋渐深】
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
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起风的夜里,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进窗来,花香袭人。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也叫袭人。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她取名袭人。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
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走在山间小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每一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远远的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桠上挑着颗颗闪亮的红星星,走进了细看,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
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枝桠上蹲着几只斑斓的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
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一起取暖。
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午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
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梳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张开笑脸。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地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
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一直不知道“菘“是什么样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那日翻开《诗经》就看见它,原来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农家一个粗衣旧服的小闺女,一日进了学堂,戴眼镜的老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丫头,众人捂着嘴笑,老师就像随手给丫头取了大名“菘”,使得这个水灵灵的小丫头整个人一下子优雅、端庄起来。秋末,清炒大白菜时配上黄的姜丝和几丝红辣椒,盛在青花瓷盘里,分外悦目,爽口宜人。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几场秋雨,将天空洗得犹如碧玉一般明澈。所有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桠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
人过了而立之年,才渐渐懂得秋之的韵味。就好像一个人的文字,年轻时姹紫嫣红开遍,分外艳丽妩媚。慢慢年长,才明白“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开始做减法,简洁、干净、纯粹。将枝头的繁华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洁不芜,气定神闲,沉静从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鸟飞绝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明朗。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删繁就简三秋树,将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命的另一个境界。
【白雪落】
有的书,就像一个人,散淡、清朗、寂然,寥寥数笔,悠然自在,如云端上的紫燕。那些文字不端架子,行云流水,更显得气象万千。作者看着芸芸众生,世事沧桑,留下一些闲适、逸趣、睿智、通达的词句,走了,令后来人细细品味和回想。
真正对人类有意义的书,往往是让出版商赔钱的那一类。就像这本清代张潮的《幽梦影》,寂寞的呆在书店的角落里,翻阅它的人寥寥无几。我翻开它,一瞬间,任凭文字的甘霖将我覆盖。
那本书一直放在枕边,静夜里,点亮一盏灯火翻开它。寂寂长夜,窗外虫鸣如流水,一派天籁之音。《幽梦影》中这样写道:“春听鸟鸣,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几百年前张潮就在四季轮回中听天籁之音,他说,这样才是不虚此生。可是,我们置身喧闹浮躁的尘世间,有多少春夏秋冬,没有停下匆匆的步履,倾听落雪的声音,细听鸟鸣与虫声了?
他写过“凡声皆宜远听,唯听琴则远近皆宜”。他写鸟儿的欢唱,秋虫的低吟,雪落寒窗,雨打芭蕉。世间一切美好的声音都被他写尽了。
作家林语堂曾为金发碧眼的西方人讲东方情调的生活方式,就引得书中一句:“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一时间倾倒多少西方读者。真是信手拈来,清丽典雅,字字生香。
他写过关于读书的文字: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我说,读《幽梦影》四季皆宜。冬夜坐对一窗雪,如同坐对一卷书。窗外是孙康夜读的皑皑映雪,屋内的人手捧一卷书。雪夜里学学古人,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清茶香茗,万物寂静之夜,听雪落寒窗。煮酒、品茗、读书、吟诗,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美好的事吗?
他对书法很有见解,写过:“楷书须如文人,草书须如名将,行书介于两者之间”。这样的形容令人惊叹。楷书如同文人,有骨有节,沉稳端然。草书如同驰骋沙场的大将,洒脱豪迈,让人想起书法家怀素、张旭雄健的狂草。行书则介于两者之间,既苍健有力,又飘逸从容,让人想起王羲之的《兰亭序》。
他写读书的感受尤其睿智深刻,发人深思。“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读书达到这样的境界,也将人生活得如此清明而透彻。读书与月亮竟有着这样的渊源,不同的人生阅历、坎坷、磨砺,从书中领悟到的深浅和道理皆不相同,而好书从来都是一轮明月,它夜夜自天空洒下盈盈光芒,铺满尘世的每一个空间,滋养心灵的角落。
宋代画中有“四乐图”,曾画了打渔的,砍柴的,耕田的,读书的。称之为渔、樵、耕、读四乐。读书之乐要属五柳先生最懂得深意,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是读书的另一个境界。令人忘了吃饭的好书,一定是《幽梦影》这样的书。
他生于徽州的书香世家,自幼才情非凡,但对八股文和科举制度十分不满。他的文笔清丽脱俗,独树一帜。他暮年时有牢狱之灾,看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他文字中没有幽怨悲苦,他的文字多写诗词雅章,花草鱼虫,风云雨露,山光水色,花之香、月之色,尽在胸中,没有桐城夫子的迂腐之气。
“傲骨不可无,傲心不可有。无傲骨近乎鄙夫,有傲心不得为君子”。是的,没有傲骨的人,只是卑鄙可怜的小人,有傲心的人不能成为品格高尚的谦谦君子。他的文中不仅有诗情画意,更有风骨,有气节。
古人说,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而他说,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做人身。他是多么风雅有情趣的人,他的世界有月光、美人、俊林、花草、诗词、翰墨,唯独没有世间的悲苦。人在草木山水间,那是做人的另一个境界。
真正的好文字是白雪落梅花,暗香盈盈。
好文字永远似清水洗尘,春风拂面,雨中红莲。
那些词句,仿佛一个人信手拈来的几朵白云,几丝细雨。那是云朵之上的云朵,又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余韵。似乎捧一杯香茗,芳香醇厚,回味悠长。
注:
1.《春如线》刊2012年 月《时代青年哲思》
2.《秋渐深》刊2010年10月29日《国家电报》、刊《语文报高中版》2012年高二年级第866期
.《白雪落梅花》刊2011年2月11日《华中电力报》
共 418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把文字养在心里,此句含蓄优雅且意蕴深绵,此种意境更是不可细说,只需在这般安静的时光里,走进作者的文字世界,感受她文字里的那种清芬暗香,柔美婉约。愿意“把文字养在心里”的女子必然有一颗水晶般明净的心,必然有超凡的敏慧,必然有善于捕捉人世间所有诗意画面的能力,并把这些真善美一一写成文字,供养在心里。散文《把文字养在心里》中内含三篇清丽雅致的篇章。春如线,秋渐深,白雪落,轻念这样的短语,只觉春意葱茏,秋意深重,世界有着一种清透的美。三篇美文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靠近,想要走进作者用文字营造的那个世界里。第一篇《春如线》,丝丝缕缕春光蔓延,春来心境如柳丝,轻盈且柔软。“春如线”是吴冠中的画——“千百条浓淡相宜的线条,密不透风的铺满整个画面。丝丝缕缕,盈盈缠绕,线条中点染几点桃红翠绿,春的气息一时间扑面而来……”作者借吴老的画来描写春天的清透与美好,抒发对生命的感悟,呈现出春的纯洁和唯美。第二篇《秋渐深》, 秋风起,秋意浓,惹来多少情思飞舞。这篇文,意境纷呈,江畔、山林、田野、碧空;白露满地、金桂花开、榉树如火,秋菊遍野……渐深的秋意在文字,在画里,在心里……第三篇《白雪落》,无关乎冬季雪景的描写,作者写的是品读清代文学家张潮的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幽梦影》一书之后的感悟——真正的好文字是白雪落梅花,暗香盈盈……散文要求思维角度独特绮丽、主题深邃高远,逐步渲染而成。一文《把文字养在心里》一开始便入意境,然后在意境中行走。语调舒缓,内涵丰美,文思交融,十分欣赏,美文,倾情推荐!【:纷飞的雪】 【江山部·精品推荐1 】
1楼文友:201 - 21: :4 问候李娟老师,新年快乐!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2楼文友:201 - 11:10:41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宝宝拉肚子治疗方法
小儿便秘饮食注意什么好
小孩长期厌食是什么原因
小孩流鼻血怎么办小便黄赤是怎么回事
四磨汤治疗老年便秘
上一篇:灵巧的反义词
上一篇:雀巢我的故乡梁王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