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读诗br一比云朵还柔软的女子这样淡淡体系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20-03-12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诗,织入神话传说,书写由怀古而引发的惆怅,因眼前景物而思念故土的愁情,舒卷自如,格调苍莽高远,因而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据传,李白见了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无作而去,并仿此诗作了《鹦鹉洲》及《登金陵凤凰台》,这就抬高了此诗的身价。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更把此诗评为唐人七律第一,

虽然有些偏颇,但是,人们对此诗的极高评价是无争议的。然而,要用近体诗的“格律” 来对照,此诗则是不吻合的。特别是前四句,平仄、对仗都不太合谱。

先看平仄。前人有两句口诀,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我们且看二四六字,第一句的“人”、“乘”、“鹤”是“平平仄”;第三句的“鹤”、“去”、“复”是“仄仄仄”,全句除“黄”以外,是六仄声,都不符合格律的要求。另外,第四句的“空悠悠”用三平调煞尾,也不合格律。

再看对仗。第三句的“去” 是动词,第四句的“载” 是量词,对不起来;第三句的动词“复返” 和第四句的叠词“悠悠” 则没法对仗。第一二句虽不要求对仗,但上下两句“黄鹤”重复,似乎也不妥当。

但是,这么多格律上的问题却并不影响对《黄鹤楼》一诗极高的评价。诗以立意为要,曹雪芹曾借林黛玉之口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红楼梦》第48回)。这叫做“不以辞害意”。可以说,崔颢的《黄鹤楼》诗就是“不以辞害意”的典型例证。

共 67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首脍炙人口的名句,作者从格律的角度,逐句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诗歌以立意为主的观点。点评角度新颖,发表观点比较专业,让我们对这首传诵千古的诗句有了新的理解。【编辑:琴声悠扬】

1 楼 文友: 2015-04-0 09:00:11 欣赏不一样的古诗解读。感谢支持作品赏析。 精神领域的宽广远比物质力量的强大更令人叹服青海白癜风医院地址月经后期怎么调理哪些儿童止咳药不含防腐剂

每日吃什么治疗前列腺增生
什么药治疗勃起功能障碍
为什么老是会阳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