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文学蓝皮书的中国文情报告20122体系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20-03-25

被冷冻了一个冬天的胃口和欲望都在这里舒展开来,空气中青春专属的肆意和火热,与出其不意的高温一起,宣告了夏日的提早到来。

4月15日,春日的北京气温高达 0℃,751老炉区广场上挤满了年轻的男男女女,这里是lucky peach福桃作为首席美食媒体,特别搭档伍德吃托克举办的第一次“饿感力”论坛现场。

被冷冻了一个冬天的胃口和欲望都在这里舒展开来,空气中青春专属的肆意和火热,与出其不意的高温一起,宣告了夏日的提早到来。

孙晓曦穿着一件蓝色短袖,在一间临时搭建的空间中和听众分享“书籍的可能性”。

孙晓曦,三联书店《新知》杂志美术总监,同时也是一名书籍设计师。他设计的《薄薄的故乡》(王小帅着,楚尘文化出品)获得了2015中国最美图书奖。

孙晓曦

温和,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他的声音不高亢也不低沉,他开的玩笑也不让人捧腹,但你可以看到听众脸上的一直抹不去的笑意。

只有当他结束了演讲,坐在我面前开始接受采访的时候,我才发现今年 4岁的他有着理想主义者的执着。

一个设计师的责任

第一次让我把“执着”这个词和孙晓曦联系起来,是他提起纸质书的时候。

他曾在不同的场合都谈起过自己对纸质书的感情,他说纸质书是踏实的、单纯的,能够给人足够的安全感。

他用“我是一个很怀旧的人”来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纸质书。“纸质书有时空感,你翻过的纸张,卷起的页脚都藏着曾经的阅读痕迹,”他说自己每次拿起一本老书,看到这些痕迹会觉得很温暖,“但电子书不会有这种感觉,每次打开它都是一样的,你看不到它的过去,也看不到那个在读这本书的曾经的自己。”

孙晓曦非常喜欢Editions at Play的那句“我们要卖那些不能被印出来的书”,Editions at Play是谷歌旗下的电子书应用。这句用来宣传电子书的口号却给了他很多灵感,在他看来,电子书和纸质书互相不可替代,电子书的交互体验纸质书做不了,那纸质书也一定有电子书做不了的东西。

其实早在高二那年,孙晓曦就发现了这个专属于纸质书的优势是什么。那时,他非常喜欢海子,每天拿着一本海子的诗集翻来翻去。时间长了之后,孙晓曦越来越不喜欢诗集的封面,认为它没有反应出海子的特性,于是自己动手画了一个封面套在书上。

孙晓曦的第一个书籍设计作品

这是他的第一个书籍设计作品,从那时候他就发现,哦,原来除了有价值的内容之外,书籍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加不可替代性。

谁来做这个事情呢?孙晓曦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有了答案:书籍设计师。

书籍设计师的工作范围

那是2000年前后,市面的书籍大多没有什么设计感,随便套个封面就算是装帧了。很多书的责编还会认为,太过花哨好看的书籍设计会影响到有价值的内容传播。

“我不希望大家把书的内容和设计对立起来,它们应该是一体的”,孙晓曦尽量用温和的词语来描述自己对这种偏见的看法,他认为国内大多数读者还没有意识到书籍设计的重要性,因此,设计师作为艺术家和大众之间的桥梁,他们的的责任应该包括“提高大众的审美”。

扩展一本书的阅读方式

201 年,孙晓曦参加了吕敬人老师的书籍设计研修班,在研修班上他认识了一位对他影响很大的导师——荷兰着名的书籍设计家伊玛·布,由此接触到了新潮的设计理念。

伊玛·布

伊玛·布曾经为世界知名奢侈品公司香奈儿设计过一本《香奈儿之书》,这本书主要介绍香奈儿品牌的成长史。

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方式表现出香奈儿的优雅?孙晓曦问我。

精装,烫金,装盒,甚至再加一点香奈儿五号的香气……我想了很多个方案,孙晓曦都摇了摇头。

他告诉我,伊玛·布把书籍的内页文字和图案都用凹凸工艺来呈现,整本书内没有一滴油墨,甚至从图片上看着是一片空白,但当你接近这本书,去抚摸书页,就可以感受到书的精致,香奈儿的历史也从触感中一点点渗了出来。

《香奈儿之书》

日本着名的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曾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书的“五感”: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一本成功的书籍设计是能够带来“五感”的立体体验的。

杉浦康平

孙晓曦在书籍设计的过程中,也在努力扩展视觉之外的体验。

在设计音乐人左小祖咒的访谈录《扯皮》时,他没有把它设计成传统的样子,而是大胆地把问题放在左边一页,回答放在右边一页。

孙晓曦设计作品

读者打开书首先看到的是回答,这些句子有时读起来像一首诗,比如“一天或者两天,有时候一年”,但其实这个回答的对应问题是“你多久换一次衬衫?”

书的包装是一团纸,想要阅读这本书必须要扯开这张纸,然后丢掉,和左小祖咒说“不要相信我说的任何话”相呼应。书籍专门设计成和《圣经》一样的大小,起到一种戏谑的目的。

《扯皮》封面

当然最经典的还要数《薄薄的故乡》了。

《薄薄的故乡》封面

《薄薄的故乡》是导演王小帅的回忆随笔,在接到这个活儿的时候,王小帅导演已经给孙晓曦准备好了自己一张照片,意思是作为书的封面,这是名人自传的标准样式。

导演王小帅

孙晓曦在看完全书之后,跟导演商量,咱们这次不用照片做封面,换个方式。

他建议导演作为编辑亲自去审阅他自己写过的稿子,在这个过程中,王小帅不停地改写、批注、甚至补写……

孙晓曦把这些手写的痕迹完整的保留在这本书上,最终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薄薄的故乡》内文

孙晓曦选择了一种易碎、轻薄的纸来做封面纸张,表达回忆的不确定性;翻动的时候有清脆的声音,好像可以穿越回那个纯真的年代;书可以摊开阅读,让读者可以慢慢享受这个过程,品味王小帅的成长经历;最后,印刷体和手写体两个时空的王小帅交错出现,让读者和王小帅本人有了更亲近的接触。

正如“新京报2016年度书籍设计师”的致敬辞中形容的那样,孙晓曦的设计“超出了设计师传统职责的藩篱,他用更丰富的角色承担,扩展了一本书的阅读方式”。

“福桃”这名字真绝了

孙晓曦在演讲中提到的唯一一本不是由他设计的书是《福桃》。《福桃》是《lucky peach》的中文版,由美国食神大卫·张创建,和引领性冷淡风潮的生活方式类杂志《kinfolk》不同,《福桃》以火热的食物风格着称,强调“把高潮还给食物”,按照这本杂志的宣传语说,这是一本“超带劲、路子超野、死磕内容的美食MOOK”。

《kinfolk》的性冷淡风格

不过在孙晓曦看来,值得称赞的并不是性冷淡风格或者与之相反的“福桃”风格,而是这两者都开创了“新的路子”。

“在《kinfolk》之前,谁会想到把一本做美食的杂志做成性冷淡的样子?”孙晓曦说,“而在《kinfolk》之后,所有做美食的都跟风走性冷淡风,直到《福桃》横空出世。”

《福桃》风格

他从来不认为美食类的杂志和其它的书籍在设计上应该有什么区别,“不要事先界定我们设计的是什么样的书,读者比设计师和编辑聪明多了,用一个方框框住的只有自己的思维,而这种思维必然失败”。

他在意的只有两点:设计能不能准确表达书籍内容、设计有没有创新。

《福桃》,在他看来,完美地实现了这两点要求。内文充满热情的文字和封面喷薄而出的食欲对应,打破了以往美食杂志强拉硬扯也要和性冷淡扯上关系的一贯做法。

《福桃·拉面》

“我是第一次见到杂志的封面全部都用手写体的字,很另类,很热闹,跟它文章的风格一模一样。”

换句话说,孙晓曦欣赏的不仅仅是“好看”,而是“不一样”和“足够好”。

他本人也做过很多个实验性作品,把文字印在热敏纸上,印在从雍和宫附近花几毛钱买来的纸上,用不同的材料颠覆人们对传统书籍的看法。

把《资本论》印在热敏纸上

他还尝试过把一本书的封面设计成纯白的样子,但这个方案并没有被采纳,对方给出的理由让他哭笑不得:白色太容易脏了。

和他聊得越久,我越发现孙晓曦喜欢一切有创意的东西,“创造”让他兴奋,让他忍不住脱口而出赞美。

就像他形容自己第一次听到《lucky peach》的翻译名叫做“福桃”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嘿,这名儿真是绝了!”

(编辑:王怡婷)

通心络胶囊治疗颈动脉斑块有效果吗治ED哪种药36小时长效洛阳癫痫病医院哪家好

糖尿病胃轻瘫消化不好怎么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仪
运动后大腿抽筋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