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艰深的科学知识如何与大众分享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20-03-30
昨天,多位科学家、科普作家齐聚上海书展“书香中国”阅读论坛“科学时空与阅读世界”,探讨艰深的科学知识如何与大众分享。其中,新媒体时代无孔不入的谣言给科普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令与会嘉宾忧心。
谣言越来越多
近年来,中国兴起网络科普热,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盛行似乎让科普变得越来越便捷了,但与会嘉宾们并不这么乐观。
“敌人都在新媒体!借助新媒体,传播谣言越来越容易,几个字,几个感叹号就行。而普及科学知识越来越难,没有人要听你长篇大论地摆事实讲道理。科普在新媒体上还有被断章取义的危险,传来传去就走样了。”生物学博士、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直言。他举出去年微博上风传的水质电解器骗局,“当时,一则标为 检测水质变红!有内幕! 的微博搅得人心惶惶,说是使用水质电解器对自来水进行测试,不到一分钟,自来水就会变成红褐色。事实上,这不过是商家在捣鬼罢了,却令很多人信以为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新发现》主编严锋也哭笑不得地感叹:“谣言往往比真相来得精彩,因为它可以采用更有趣、更没有底线的方式。”
“一些谣言甚至充斥在如今不少粗制滥造的科普读物里,像月球是空心的、阿波罗登月是弥天大谎。”中国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透露。他认为当下科普的形势很严峻,当务之急就是得与谣言作斗争。
科普需讲技巧
科普如何才能跑在谣言的前头?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如今科普俨然成为了一门艺术,光有知识远远不够,得讲究传播的技巧,让知识有效地传达给受众。
“前沿科学单单转化成公众听得懂的语言都存在难度,更别说让人们喜闻乐见了。”严锋说。他认为让编辑与科学家合写科普读物或许是靠谱的途径,让编辑将科学家肚里的艰深学问翻译成通俗的语言,毕竟,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愿意从事科普写作并且能把它们写好的。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科普作家李淼则提出,科普读物的深入浅出需要建立在确保知识本身严谨与准确的前提之上,“科普固然要通俗,但不能为取悦受众而作出一些艺术加工;固然要有趣,但不宜煽情或将其漫画化。一些科普读物中的比喻其实并不恰当,反倒容易被误传。”
至于怎样把握科普叙述通俗、有趣的度,细分受众很重要。欧阳自远坦言,为普及航空航天知识,针对初中生、高中生、文科生、理科生等不同受众,自己准备过 8个版本的讲稿。姬十三也说,根据不同受众,果壳网将微博细分成20多个账号,精准定位目标受众。
(实习编辑:李万欣)
轻度脑梗死药物治疗可以选通心络吗昆明十佳牛皮癣医院动脉硬化能吃通心络吗
口腔溃疡病因有哪些原因深圳权威男科医院
小儿流行性感冒服什么药
上一篇:p苏州医疗纠纷鉴定由哪个部门进行
上一篇:p我曾经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