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英将写意散文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10-12

铅山县英将乡,是江西上饶当下为数不多的一个“流动党员温州新桥党支部和富有神奇历史文化渊源”的地方,这里采撷的仅是她的三瓜两枣。——题记

春季是铅山旅游的最佳时光,前往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园”一样的英将,沿途是漫山遍野的红杜鹃花、金黄色的油菜花,它们与广阔田野、远山近水相映成趣,我和友人徜徉在山光水色中,细细品味着英将盎然的勃勃生机。

英将的历史:

铅山县域东部山区的英将乡,位于武夷山北麓一带,东邻上饶县五府山,南连武夷山镇,西临石塘、稼轩乡,北接上饶上泸镇。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平阳林场海拔1 66米,北部余家湾海拔2 6米,平均海拔700米,南北宽,东西窄,四面环山。

传说,明朝嘉靖年间,京城的皇宫内有一天早朝,当朝文武百官中有位铅山籍大臣,不知嘉靖帝上朝时何故心情舒畅,显露出很高兴的模样。议事后,他竟提出要大臣们简介一下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轮到铅山大臣时,他向皇上夸大其词介绍沂溪(后称英将),并夸夸其谈道:“铅山地大物博,那里“有战马跑不过的杨家桥,有乌鸦飞不过的横街坂,有穿破九双草鞋走不过的九谷滩;还有东山砍竹西山倒,寻到竹标(梢)烂了脑(兜)一说。”

皇帝开始认为信口开河,并不相信,呵呵笑道:“爱卿,哪里有这样大的地方呀?还有那么长、那么大的毛竹?”大臣为哄得皇上开心,竟然取出几片粽箬给皇上过目,皇上看了看点点头这才信以为真。

大臣见状,一时得意忘形,又奏曰:“我的家乡铅山十三都(元朝建立了都、图、甲制,铅山共有五十四个都,石塘十二都、英将十三都)有 6个洞,洞洞有三万六千兵。”嘉靖帝一听,吓了一大跳,心里很不愉快,怒形于色道:“这件事不简单,你家乡竟然胆敢养这么多兵马,为何不早早奏报?这还了得!明明不是想要造反吗?”即刻就传下圣旨,派遣罗、戴、陈三位总兵领兵前往征剿。

到头来事与愿违,大臣顿时慌了手脚,知道事情闹大了,一旦露出马脚,定会祸及满门!他冷汗直冒,急忙启奏:“请皇上暂缓出兵,先派人打探,核实后再征伐不迟。”皇上想想也对,准奏说:“三总兵择日尽快前往铅山十三都探访军情后回朝,待朕再作定夺。”

退朝后,大臣即授意心腹家人火速赶到铅山十三都,蒙蔽民众,让不明真相的乡民,将进口处的干田放水变成烂田,又将烂田变为干田。吩咐众多乡民人手一根长篙竹,守候十三都进口处,等候三总兵到了,即用长篙竹乱刺乱打一通,迫使战马往烂田里跑。

犹如有神灵相助,连续下了两天两夜大雨,雨幕中,当三总兵战马在宋家磜烂田陷住后被民众所杀。三匹战马被牵出烂田地,它们见主人已死,长时间悲怆嘶鸣后奔驰而去,最终便在周道坞自然村口一块大石头上撞死了。后来人们便将此石称为“撞马石”。

这天凌晨,坏消息传到了京城,早朝之上,嘉靖帝大怒,欲派重兵彻底清剿匪患,为朝廷雪耻。大臣又奏曰:“皇上要派重兵前往镇压,不妨先让微臣返回家乡,愿凭微臣三寸不烂之舌,前往调解招抚,以免劳师动众,耗费大量国库钱粮。嘉靖帝一听也有道理,准奏,命其为钦差大臣前去招抚土匪。

大臣来到十三都后,传令将罗、戴、陈三位总兵的遗体,合葬现今的英将乡英将村委会百米处的田间地头。(当地人称“将军坟”,至今还在;离墓地不远处,后建有一座“总兵祠”)大臣随后回京复旨,启奏皇上称:“经多次劝降业已大功告成,十三都的 6洞兵马现已遣散,匪首就地处斩以正法典,报三总兵之仇、雪我朝廷之耻,捐躯的三位总兵善后已经办妥。”

皇上听着龙颜大悦!并赞许大臣办事得力,劳苦功高。赐封罗、戴、陈三位总兵均为“英勇将军”,把铅山沂溪——十三都地名改为英将,又将三位将军于十月初十的殉难日,定为当地每年的庙会日,以示纪念。

在封建皇帝高度集权的统治下,一场人为的闹剧导演出另外一场子乌虚有的悲剧,这便是如今英将乡的来历。

闽越文化渊源探索:

据《铅山县志建置沿革》记载:秦代,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六国,改国为郡、县。无诸被废,闽越地置闽中郡,其北部建鄱阳、余汗、太末三县,隶九江郡。铅山地分属闽中郡东冶县和九江郡余汗县。

铅山和福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自春秋时至唐代时止,铅山县境或部分区域均属闽地管辖。有关市、县建置沿革资料记载:东到现在的浙南苍南一带;西到现在福建的龙岩地区;南到现在的福建的福清、福州、长乐;北至现在的江西铅山一带,均统称冶县。

当年的闽越国全境只有一个县,这就是冶县,彼时冶县不再隶属闽越国,而是隶属现在江浙地区的会稽郡。冶县一直延续了112年,直至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才改名为东侯官县。有关闽越国都城所在地问题?目前见诸史料与此同时东冶县相关内容的只有铅山,闽越国的都城只能在铅山县周边环境去求证。

事实可以佐证铅山境内极有可能就是闽越国都所在地。其一,铅山地处武夷山脉,县域南部有96公里的武夷山主峰和支脉。二千多年前,从秦代开始,这里就是入闽的交通要道,铅山乃战时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越族人入闽作战,铅山是有利于军队集结的第一站,此后在此建都应是情理之中。

其二,据《铅山县志》载,晋太始年(265~274年),铅山就发现了众多金属矿藏,因矿藏丰富易开采,境内一度被称为东冶,这为东冶称谓找到相关的客观依据。其三,铅山英将与武夷山镇交界处的王村烊锡洞,遗留下古代冶炼场。时至今日,此处仍可找寻到冶炼后的矿渣,这又是“冶”的有力佐证。其四,铅山英将四面群山,有一开阔地保留着一个原始名称——汉阳村。

英将汉阳村与当年闽越国汉阳城仅为一字之差,汉阳城与汉阳村有无关系?抑或汉阳村巧合就是当年被西汉军队一场大火焚毁的越军汉阳城,但汉阳这一称呼在祖先的记忆长河里一直延续下来。

《铅山县志》未能出现历朝历代有皇帝在铅山境内修建过宫殿的记录。但在英将乡与石塘镇交界处,历来称一座海拔964米的山顶叫“皇帝殿”,历史事件只有余善曾自称皇帝,这与铅山当年又属闽越国境相互联系起来。

想起几年前,一次在石塘采风,与文友去过皇帝殿,当我们冒着绵绵小雨,终于爬上皇帝殿时,山顶上并没发现有什么好看的东西,不像其他名山顶上都有座庙宇或别的景观。但眼前的一块很大平地,伫立在山顶,视野开阔,出入福建道路尽收眼底,或许这里就是余善当年曾建宫殿所在?种种迹象表明,却又因史料匮乏,还有待考古学家来深入发掘。

铅山除皇帝殿还有一个叫“北极殿”的地方,北极殿位于永平镇(铜矿)仅几华里的西北处。在冷兵器时代,永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加上冶炼技术,无诸、余善闽越国王正是发现这里的大量矿藏,才会在此建立宫殿。

他们都知晓,谁拥有它——金属,在战术上谁就拥有绝对优势互补。同时北极殿又是闽之最北,完全可以起到直指中原,为“桥头堡垒”作用的要地。

由此可见,铅山既定为当时的东冶县,那么,闽越国都建在东冶县的汉阳城,极有可能就在英将乡境内。同时,不排除闽越国王在永平北极殿建立了另一行宫的可能。

清朝同治年间,英将土纸业较为发达,当时赌风盛行,少数以赌为业的人到处聚赌从中渔利,导致乡民卖儿卖女,嗜赌者变卖家产,造成社会重大偷盗案时有发生,搞得民不聊生。县衙为维护社会稳定,让民众安居乐业颁发禁赌告示,在英将等地刻石禁赌。

在英将口自然村余建章房墙上,嵌有一块这样的青麻石禁赌碑,长宽为1.1×0.5米,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字迹风化模糊不清,但碑刻“奉宪立碑”四字清晰,勉强辨认,小楷字“钦加运同衔调授铅山县正堂加五级纪录十八次施”落款为同治八年十二月×日示。

英将的红色文化

英将乡是原上铅县苏维埃革命老区,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凝聚过一种特殊时代的精神风貌。19 4年4月,在大横村张家湾一栋砖木结构房屋内,召开了中共上(饶)铅(山)县第一次党代会,成立上铅县苏维埃人民政府。让我们追寻革命根据地旧址,瞻仰这块被先烈鲜血染红了的89平方公里的山水相连,有着浩然正气红色足迹的地方。

巍然屹立的武夷山下的英将乡,是革命先驱黄道带领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数以千计英将儿女踊跃参加革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铅山县委拨专款建立了英将革命烈士纪念碑,由于日晒雨淋,已经严重破损。201 年6月,县人民政府在英将余家湾大桥旁,重建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10.8米,占地面积 00余平方米,当年12月落成。

倏忽数十年,在民主革命斗争时期,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 87人。如今,让这座烈士纪念碑永远矗立在英将的红土地上,抚今追昔,告慰英烈,激励后人,镌以永志。

英将的流动党支部:

英将乡外出务工流动党员新桥党支部成立于2006年10月29日,支部设温州市欧海区新桥街道办事处。现有支委5名,党员29名,预备党员5名。

流动支部成立近十年来,将外出务工的党员异地组织起来,他们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流动有序、异地有家、管理得当、得心应手、创业致富”、共谋发展的新路子,得到上级领导和当地党政部门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体现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发挥的应有作用。曾多次接受省、市、县媒体的采访,先后被县委、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在支部的带领下,英将的外出务工人员有了主心骨,创业者由当初的1000多人,增长到现在的 000多人。英将人在温州创办的鞋业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00多家,鞋底上线流程数量,占了整个温州鞋业这一流程总量的80%,销售收入过亿元,有力地带动英将人在温州创业致富和持续发展。

除鞋业外,在温州的英将人还从事建筑和饮食业等。譬如,英将村民余孝顺,先在温州建筑工地做临时工,闲暇时爱四处走走看看,无意中发现在众多的饮食店,唯独没有灯盏粿,意识到信息就是商机,他辞工专程回家,说服妻子与他返回温州,租赁店铺专做铅山灯盏粿出售。

夫妻俩诚信为本,热情待客,所经营带有地方特色美食,由于薄利多销,加上粿皮薄而不裂,粿馅品种众多,出笼的灯盏粿香味弥漫,入口滑而不黏,口感鲜嫩,深受食客青睐,生意日益火爆,年均收入达10多万元。

又譬如,英将乡汉阳村青年余建平,他多年前就在温州市制鞋厂打工,由于他勤学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掌握了一手过硬的制鞋技术,成为厂方的技术开发创新骨干,深得老板赏识和重用。不久,中俄合资企业设在俄罗斯的公司需要技术人员,厂方推荐他去俄罗斯某合资企业当任中方技术人员。几年来,余建平在自己富裕了的同时,还为国家赚取了外汇,成为英将乡民众称赞的在国外打工成功人士之一。

英将的茶业:

英将乡海拔高,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拥有天然的种植茶叶的条件,历来就有种茶的传统习惯,早在明万历年间开始,至今已有440多年。在大横熊坑源、平阳林场清东源海拔1 66米处,平均海拔700米均有众多百年老茶树。

2008年商务部、江西省大众茶博览会上,铅山县绿和公司(英将)制作生产的“六和”系列产品“六和云丫”获得银奖;在江西省大众茶博览会上,“六和云玉”获得金奖;2012年江西省茶叶博览会上,“六和云针”获得金奖;201 ~2014年的“中茶杯”评比大会上“六和云毫”获得一等奖。

返程途中,眼望车窗外莺飞草长、柳绿花红的春色,不断变换着画面,令人萌生无限遐想。大自然的景观,同样随四季更递,岁月轮回。蓦然想起“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小”的道理。

伟人的事迹,凡人的梦想。英将人在异乡创业致富谋发展,争当新一代的“打工者”,走出了一条引领外出务工使农民增收的好路子。

借用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写的一篇短文《年轻》一段话:“所以只要勇于有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我想,一个人不论身份如何、地位高低,只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自身价值,就是人生旅途春色的一缕东风,有梦就有未来发展。

共 46 2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游记,是一种文学体裁,是散文的一种。游览的人很多,可写出一篇很好游记却不多见,本文作者以饱满的热情,轻松的笔调,生动的描写,来记叙铅山县域东部山区的英将乡的见闻和感想。他以游英将乡的若干景点为线索,移步换景,从历史沿革、闽越文化渊源到英将的红色文化, 英将的流动党支部讲到英将的特产,一一道来,写得有条不紊,从容不迫。而她的重点,显然是放在了与景点有关的历史文化方面,文中重点讲述嘉靖年代的一场闹剧,幽默风趣的引出英将乡的来历。作者用很大篇幅向读者展现英将的红色文化,讴歌了革命先驱黄道带领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数以千计英将儿女踊跃参加革命,让我们追寻革命根据地旧址,瞻仰这块被先烈鲜血染红了的89平方公里的山水相连,有着浩然正气红色足迹的地方。革命自有后来人,在改革开放年代中英将的流动党支部,就是一颗闪闪的红星,他们走出一条“流动有序、异地有家、管理得当、得心应手、创业致富”的新路子,展现了党领导的作用。这是一篇完美的游记,推荐给大家阅读,期待下文。【:丹秋一叶】

1楼文友: 17:50: 0 好散文,一定会有读者。

2楼文友: 17:52:25 好散文一定有好读者。

楼文友: 10:42:51 谢谢您的点评!

灯盏花产业医药市场发展

哪里有生物谷灯盏花滴丸卖

云南省特色植物药什么牌子好

宝宝中暑症状
云南生物谷药业产品
乙型流感症状会反复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