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1世纪的诺贝尔文学奖说起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11-22

众所周知,天下霸唱的代表作《鬼吹灯》曾风靡华语世界,之前的作品无一不是延续着古...

很长时间以来,刘心武与《红楼梦》这个标签一直形影不离,他并不抗拒“红学家”的头...

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 门罗获得了201 年诺贝尔文学奖。与20世纪相比,21世纪的诺奖,有几点值得玩味:

一、欧美以外作家的获奖比例增大了。

在20世纪长达百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九十七位获奖者,亚、非、拉只有七人,获奖人数相当于一个德国(七人),半个法国(十三人)。而21世纪获奖十三位作家中,亚(二)非(一)拉(一)占四席,英国虽有三位获奖者,却有两位不是本土作家。一位印度移民(奈保尔2001年获奖)、一位非洲回归移民(多丽丝 莱辛2007年获奖)。德国的获奖者是罗马尼亚移民(赫塔 米勒2009年获奖)。

二、从作家与作品的影响力看,文学亮点正从西方主流社会与文化传统向第三世界转移。

上世纪中叶,曾经出现拉美文学爆炸,是对西方文学壁垒的一次冲击。21世纪,这种文学亮点的转移成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态势。21世纪获奖的十三位作家中,最有实力和代表性的四位作家都出自西方以外。库切、帕慕克、略萨、莫言,他们的作品植根于深厚的本土文化,由于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对传统的审视与批判而具有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奈保尔以漂泊者的身份游走于东西方之间,以丧失家园的焦虑切入当代人的精神深处。

诺贝尔文学奖对反映非洲生活的作品一直比较关注,20世纪后期曾多次把奖颁给写非洲的作家,如索因卡(尼日利亚1986)、马哈福兹(埃及1988)、纳丁 戈迪默(南非女作家1991)、托尼 莫 瑞 森(美 国 黑 人 女 作 家199 ),21世纪又有三位以写非洲原荒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而获奖:除了库切,还有多丽丝 莱辛和勒 克莱齐奥(法国2008)。

凯尔泰斯(匈牙利2002)和赫塔 米勒都是以写人性在特定的高压环境中的扭曲和顽强而获奖。前者写二战期间犹太人的苦难,后者追忆东欧极权政治对人性的摧残。这两位作品的题材并不新鲜,思想和艺术上也缺乏创新。

反映西方社会主流文化的只有四位:英国戏剧家品特、瑞典诗人托马斯 特朗斯特罗姆,是当代戏剧和诗歌领域的代表人物。而刚刚获奖的门罗和奥地利的耶利内克这两位女作家,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显得弱,辐射力、影响力不足。

三、美国这个历史上的诺贝尔文学奖大户,最近二十年无人获奖。

20世纪,美国获奖作家有十位,刘易斯、赛珍珠、斯坦贝克对中国的现实主义写作有过重大影响,福克纳、海明威影响了改革开放后的一代作家,奥尼尔、索尔 贝娄、艾 巴 辛格、布罗茨基和托尼 莫瑞森对20世纪的世界文坛都有深远影响。进入21世纪,美国文学风光不再,是不是因为欧美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商业化、娱乐化,使文学的忧患感和凝重感降低,因而削弱了作品的思想力度和领潮创新的能力?美国文化批评家詹明信在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中对美国文学艺术在商业化中的异化做了精辟论述。他说,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文化已经成为重要的商品经济体,商业社会里比工业生产更重要的领域 。 美感的生产已经完全被吸纳在商品生产的总体过程之中。 商业化、娱乐化的结果,使文学不但失去了批判性,也失去了个性和情感。这些论述,值得我们深思。

维生素D滴剂什么时候吃

青岛双鲸悦而维生素D滴剂

悦而维生素D3滴剂价格

云南省特色植物药产业基地
血糖多高是糖尿病
微信小程序怎么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