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产业发展史及大事件综述.蹭飞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21-03-10
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赖尼铁兹(Reinitize)在研究植物结晶特性的过程中,发现将温度加热到摄氏145度时,结晶会呈现白色状况,加热至175度时则呈现透明的状态,德国物理学家奥 莱曼(hmann)研究之后将之命名为液晶,此为液晶的开始。
技术商品化始于20世纪后半叶。1968年,美国RCA(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公司发布一款以液晶为材料的手表,液晶正式迈向商业化及实用性道路。
在液晶显示技术商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上,真正的先锋是日本,然后演变成亚洲三强鼎立: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如今,随着以京东方为代表的中国大陆液晶显示产业的崛起,三强鼎立的格局已逐步演变成三国四地争雄。
美国:产业发端
1961年,美国RCA公司的F 海梅尔(F Heimeier)发现了液晶的动态散射和相变等一系列电光效应,并研制成功一系列数字、字符的件,以及(液晶显示)的钟表、驾驶台显示器等实用产品。
1968年,RCA公司向世界公开报道了这一发明。这标志着液晶显示技术终于走向了商业化。但是,作为彩色电视机显像管先驱的美国RCA公司一方面局限于传统的,另一方面对初出茅庐的LCD产品缺乏信心,对未来市场缺乏远见,不肯加大对液晶显示器研发的投资力度,反而主动克制LCD的产业化,最终LCD的专利也被转卖。
液晶显示技术在美国发端后,美国国防部将其视为事关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认为其最明显的应用就是取代笨重的传统用在飞机、潜艇和坦克上的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显示器。
但是,发展液晶显示产业存在两个困难:第一,相比其他半导体产业,技术并未完全成熟,民用领域鲜有发展,大企业不愿投资;第二,由于液晶显示产业后段生产需要较多人力,并且其规模经济要求比较高,相比于已经开始产业化的日本,美国的制造成本难以与之抗衡。
单从档案的封装保存来讲在此条件下,美国将产业重点转向了发展材料和相关设备等更高科技含量的产业上游,基本上放弃了产业中下游。
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美国公司是康宁(Corning Glass),这家1851年投资建立的玻璃公司,通过其不断的技术革新和制程改进,从普通玻璃生产成功转入液晶显示用玻璃产业,几乎独占了全球70%的市场。
日本:国家意志推动产业兴起
尽管液晶显示技术诞生于美国,但真正的大规模产业化却是在日本,关键原因有二:第一,日本企业将当时正在兴起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与液晶相结合,以 个人电子化 市场为导向,很快开发了一系列产品,打开了LCD大规模实用化的局面;第二,得益于日本强大的工业基础和超强制造能力,其生产成本远远低于美国。
按照时间来看,1970年代属于小尺寸液晶面板时代(2英寸以下),主要应用于各种仪表显示,产品仅能显示简单的符号与数字。1980年代被称为中小尺寸液晶面板时代,其技术亦由过去的TN-LCD(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器件)逐渐发展到STN-LCD(超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器件),再到目前的主流(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
乌海哪里有白癜风治疗医院海口治疗男科费用
芪苈强心胶囊多少钱一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