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云莺莺和张生不只是因为爱情随笔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08-17
爱是一道光,还是一道墙,抑或是胸口上的一道伤?在莺莺和张生相遇时,答案揭晓。
莺莺不是没有幽怨的。纵然如花美眷,奈何似水流年——她已经十九岁了。可是,由于家母的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唉,养在深闺人不识。就算扶父亲灵柩在普救寺,周身除了和尚僧人,连个男香客都没有。所以,母亲叫红娘陪她去佛殿上散心,她只能吟叹:“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张生不是不着急的。父母双亡,家道中落,自己又书剑飘零,功名未遂,空雕虫篆刻,缀断简残篇,怀才不遇啊。这样的穷秀才,最不遇的,应该是佳人。因此,当他在佛前数着自己的罗汉,不期然遇见莺莺和红娘时,自然慌不择言,直接就上来自我介绍:“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莺莺让张生如此惊艳,惊为天人。还赶什么考呀,赶紧住下等艳遇。
他等到了,就在当晚,在太湖石畔。他本来只想站在墙角边等待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姐姐莺莺,一饱眼福。没想到莺莺烧香祝告时说出了心事——是红娘替她说的,愿早寻夫婿。略有文才的男人都爱自做多情,他立即高吟一绝:“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这样一首通俗的诗,不知道为什么,听在莺莺耳里,却语句清,韵律轻。莫非情人耳里出子建?她也依韵回应了一首同样通俗的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从此,两个口不言心自省的大龄男女青年,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宁,双双害起相思病。一见钟情的故事很多,但能恋爱结婚,可不像开花结果那么自然,必须有人推波助澜,才能玉成其事。他们都有“成人之美”——不一定是君子。
第一个是孙飞虎。只因听闻莺莺“眉黛青颦,莲脸生春,有倾国倾城之容”,就想掳来为妻,率五千兵马,围困普救寺。危难之中,崔母只好出此下策: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孙飞虎无形中给张生制造了机会。
第二个是杜确将军。一收到同郡同学张生的求救信,他用一套孙子兵法自圆其说,最后得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结论,也无需圣旨了,私自出兵,一举将贼人赶跑,帮张生赢得了莺莺。
第三个,不讲大家都知道,就是莺莺贴身又贴心的丫环红娘。她替莺莺和张生传话递纸条,上情下达,献计献策,关键时刻还能挺身而出,以“信者,人之根本”的大道理,说得老夫人哑口无言,不敢食言,不得不将莺莺许配给张生。
只是,他们真是天生一对吗?事实上,当莺莺与张生 过后,她就开始担心他会不会喜新厌旧,应了母亲的那句预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说得严重点,就是始乱终弃。因为,张生看起来斯文老实,其实是个大大的花痴色狼。
第一眼看到莺莺,张生看到的是价值百镒之金的小脚,连老和尚都看不懂了,“偌远地,她在那壁,你在这壁,系着长裙儿,你便怎知她脚儿小?”果然是色眼看穿人。随后看到素衣淡妆、聪明伶俐的红娘,居然想一箭双雕,左拥右抱,禁不住调戏人家,“若共他多情 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多年以后,一个叫贾宝玉的半大孩子不知轻重地学说了这句话,结果,林妹妹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见色起意,这小生是心痒难挠,单身了二十多个春秋,马上就觉得枕头孤零,被窝寂静,一想到莺莺的模样,恨不得立刻将她紧紧搂定。他搂住的是红娘,因为害相思病眼花,也不仔细看,也不知是谁,搂得慌了些儿。活脱脱是饿狼传说,让人不由地想起那个见了凤姐就起淫心的贾瑞,啊,世上所有的色狼都是禽兽。
我很怀疑张生出计救人的动机,是想得到莺莺的爱,还是她的人。反正事成之后一听说崔母来请他小酌酬谢,他就想歪了,以为饮几杯酒,就去卧房内,和莺莺做亲去,然后,“小生到得卧房内,和姐姐解带宽衣,颠鸾倒凤,同谐鱼水之欢,共效于飞之愿。”不想老夫人反悔,要莺莺和他兄妹之称,让他当场春梦破灭。
不过,傻人有傻福,花痴有艳福。谁知莺莺自带枕头被子主动送上门来,他的表现更是不堪,史上最大尺度的舞台表演就此上演了。什么纽扣儿松,缕带儿解,什么软玉温香抱满怀,柳腰款摆,花心轻拆……绝对少儿不宜。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春罗元莹白,早见红香点嫩色”——大庭广众之下,公然拿一块白布验明处女之身!这就难怪廖一梅的“悲观主义三部曲”敢在舞台上搭床做爱,原来艺术就是这样一脉相承的。
刚穿上衣服,初次尝到男女滋味的张生就上瘾了,“今宵同会碧纱橱,何时重解香罗带?”他对莺莺说,你如果跟我一心一意,明天晚上怎么也得抽空再来。只要抱得美人归,什么功名啊,考试啊,去它的。好在丈母娘又提条件了:媳妇先留在我这儿,你明日应考去,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你还别怪天下的丈母娘势利,抬高了房价,逼出了公务员,这也是一种激励手段,张生能中状元,还得感谢崔母。
回过头来说,莺莺也不是什么好鸟。在佛殿那么严肃的地方,她在那里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明显是卖弄风情嘛。第一次偶然相逢,也不管是张生还是李生,她就乱放电,秋波大放送,岂一个“觑”字了得。连情窦迟开的张生都觉察出她有顾盼小生之意,“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引得傻鱼儿上钩后,她又欲擒故纵,几次闪身,给人惊鸿一瞥的印象,让人辗转反侧,直至相思病在床上。她却装模作样开出“药方”:“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结果让猜诗谜的专家张生会错意,深夜跳墙过去,莺莺又贼喊捉贼,扬言要把他送到老夫人面前,吓得他!原来莺莺才是爱情高手,只是太矫情了,让人怀疑她是姓崔(催)还是姓庄(装)。
别看莺莺一副羞答答不敢见人的样子,见了张生,还不是干柴烈火烧起来?问题是,偷情就偷情,她还春色外露,“语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体态,比向日不同。”这怎么能逃得过崔母的法眼,又不好对女儿怎样,只好把张生打发上京去了。这个时候,莺莺的离愁别绪就高调上演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真会演,哭戏也浓墨重彩。
后面发生的事,完全是电视连续剧的情节,包括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不管怎么说,有情人终成眷属,当莺莺和张生步入洞房,有谁想到门外独自徘徊守夜的红娘?
在这个爱情故事里,她不过是个配角,烘托了主人,成全了主人。她所扮演的,难道只是个爱情的使者?
共 256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崔莹莹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从唐人元積《莹莹传》到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有记载,两部作品对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是有所不同的,后者是演变而来。这里作者所涉猎的,我看侧重于前者。据历史考证,张生就是元積本人,他与崔莹莹为表亲,二人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只因当时的历史背景,女子到十二三岁,就要足不出户,深居闺中。应该说表兄妹之间,从小是见过面的,到了微妙的年龄,彼此倾慕就情理之中的事。莹莹原本是良家女子,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意中人;由于他家中的变故,父母双亡,又没有取得功名。崔母为女儿的未来生活考虑,也是正常的,但出于他把莹莹从被抢婚局面中挽救回来的份上,又不好推弃,只有以其取得功名后完婚而婉言拒绝。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他发奋苦读,中得状元,衣锦还乡的在结局是相当好的。谁料又出了红杏出墙和暗恋丫环的情节,让人想法多多。或许这也是原著中两个主人公爱情路上的隐私。本文的作者对原著的阅读甚是细致入微,分析的也不无道理。从不同的角度,摆脱常人对爱情认识的窠臼,见解独到,值得品读。推荐共赏!【:艺苑奇葩】
1楼文友: 11:27: 5 感谢文友赐稿笔端流云,祝在流云的时光创作愉快!佳作连连! 读书写文,乃雅兴欣赏,沉其内,即使百年也不孤独!
2楼文友: 11: 8:58 或许对本文的评论有所分歧,或许出于本人对原著的阅读不精、不透所造成。若有不同意见,请通过不同方式与我交流,甚感欣慰!不管是《莹莹传》,还是《西厢记》,还是文友的随笔,都是文学,就是历史事件也有杜撰的。都要对故事情节进行一番塑造的,都有艺术的成分在内,只要能教化人,感动人,都算是成功的。 读书写文,乃雅兴欣赏,沉其内,即使百年也不孤独!
楼文友: 12:04: 4 读老师的文章,感觉到你文笔细腻,功底深厚,见解不具一格。欣赏学习了,遥寄冬安! 读书写文,乃雅兴欣赏,沉其内,即使百年也不孤独!
4楼文友: 12:27:46 替朋友感谢艺苑老师,您的编按太精彩了!为无尘喝彩!为老师喝彩!! 彼黍离离,行迈靡靡。知我,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5楼文友: 17:49:17 欣赏佳作,感谢赐稿流云,祝创作愉快,佳作连连!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6楼文友: 08:22:45 爱情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爱情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感。喜欢这篇作品,看到了作者对于爱情独特的见解,充满哲思的文字总是能让人产生别样的想法的。我觉得这真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真的很精彩,祝您创作快乐。
生物谷灯盏花素片怎么卖
生物谷灯盏花素片哪里买
生物谷灯盏花素片多少钱
宝宝母乳性黄疸症状生物谷灯盏花滴丸是西药吗
没有了精气神吃什么药
上一篇:秋浦散文老妇人
上一篇:八一天上龙肉地上驴肉随笔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