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裤头体系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20-03-25

摘要:一代伟人毛泽东说过,我们感受到了的东西未必是真的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好地去感受它。所以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用心地体悟和感受《红楼梦》这部大百科全书。关于黛玉,想传达的东西太多,惟恐意多乱文,只好分成四个独立小章节阐述再合并成篇了,希望“虽不中,亦不远矣”...... 第一章节:红楼第一方外奇女子——林黛玉

我读黛玉,不过在读作者曹雪芹的一部“心灵外放史”——黛玉是曹翁笔下衷爱的人物,黛玉是来“还泪”的,是带着“还泪”这种“报恩”之心来到人世的,这正是曹雪芹佛家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所以从我目前对佛学粗浅认识的角度上来说,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黛玉是有“业障”在身的,她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前世的“业力牵引”,或者说是第八识,种子识——阿赖耶识在起作用。

世人不相信业力牵引和因果轮回,不懂曹翁的良苦用心,所以才看到的是一个娇气,小气,尖酸,刻薄,甚至一无是处的林妹妹......尤其是那些“拥钗排黛”的红谜朋友们试想一下:曹雪芹的创作初衷,会把一个惹人讨厌遭人反感的奇女子当作红楼的第女一主角来写吗?

好多人不喜欢黛玉,世俗的观念里基本上分为两大派:拥钗排黛的,拥黛斥钗的,当然还有少数持中庸态度的......常常,我会傻傻地想:从黛玉出场的那一刻,不,是在她还未出生的前世,甚或是还在曹雪芹的创作腹稿中,曹雪芹就已经注定了世人(读者)对她的争议了吧?对于黛玉的争议,更多的是对佛的争议,是对有佛无佛的争议,是对佛教究竟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宗教还是与信仰有关的佛陀的教育的学术争议......

正因为如此,才有第一女主林黛玉的“还泪说”,黛玉虽然是来入世的,但却是不折不扣的方外之人,所以才有围绕“木石前盟”PK“金玉良缘”等等展开故事情节的亦幻亦梦的一部旷世奇书传世了。

第二章节:浅释林妹妹的“脂心”——草胎木质卉心人

“脂心”一词,是我自造的,很美,类似于羊脂玉那么地温润软贴......除此之外,我还有自己的解读,脂心是对导致林黛玉的性情根源的定位,灵感来自于医学上“脂肪肝”一词,取“心有千千劫”之意。我不知道医学上是否有“脂肪心”这种病症,可这世上包括我们的周围的确就有许多罹患有这种痼疾的“脂心人”——应该等同于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的一类人......

我知道自己又开始犯言臆说了,凭空造出来一个什么“脂心”,什么“脂心人”,以及马上要写下的“脂心,是痴心,亦是知心人”之类的蠢话来,这些一定会为所见闻的仁人君子所不齿。可是当年,曹公不也曾借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口中说,这世上,“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我只是杜撰不成?”索性,借用时下流行的词汇来讲,我就也任性这么一次了。

其实只要约略关注佛学里的唯识论,我们就会知晓,人类除了有眼耳鼻舌身口意这六识外,还有第七识,第八识,尤其是第八识是种子识——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人类的宿命......而且这几年盛行的林显宗博士的“唯识深层沟通”的心灵沟通技术,也会告诉我们这世间的“因果轮回”,还有“业力牵引”的说法是真实不虚的。正因业障故见,所以才让世人原本如玉一样无瑕的心,一层,两层,层层叠叠,堆积了那么多的种子识的“褶皱”,好像脂肪心一样,是一种心理顽症,触碰不得,动辄受伤......

勉强地给自己找个牵强的借口之后,我还想从佛学角度上约略强调一下,若不了解这第八识——阿赖耶识的种子识是如何“去后来先作主公”的,就不知道,在这世上,除了《红楼梦》中曹公笔下这种“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妹妹是这种人,会患有这种胎里带来的顽症——脂心!当今世上这种人也很多,比如那些天性敏感脆弱的人,因为胸中丘壑遍布,疑虑重重——从而导致他们即便想传达的是爱,可表现出来的永远是林妹妹那招牌式地一般无二的尖酸刻薄,小气任性......

事实上,林黛玉是曹公笔下最衷爱的角色,他赋予了黛玉这株“世外仙殊”的无与伦比的尊贵——西方灵河岸边的绛珠草,潇湘馆里的“潇湘妃子”,芙蓉花笺里的芙蓉花语等等,那么多美好事物的美好寓意,不胜枚数。草胎木质卉心人,一纸清音诉芳魂,力透纸背之际,在黛玉身上,承载了作者太多的理想主义,这是作者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像的隐性意义所在。

第三章节: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塑造的最成功的“零余者”形象——林妹妹

零余者,多余的人之谓也。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是一种很特殊的人,他们活在社会的边缘,咀嚼着孤单,敏感而又无助,这种人或者是在某些方面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或者因为某些原因被社会放逐,他们被社会排斥和遗忘,然而这种排斥和遗忘却并非都是他们的错。他们徘徊着,无奈着,他们是社会的“多余人”,却也用各种方式诠释自己的心灵。

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关于“零余者”的形象众多,但只有郁达夫是描写零余者形象最成功的,而且大都是男性(恕我这方面目前没有做相关资料索引,待考)。而今再次恕我犯言臆说,请各位仁人君子见谅,其实,《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才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被塑造得最成功的零余者形象,而且是独一无二的卓绝的女零余者形象!

整部红楼中,黛玉自是一流的而且是一等一的卓绝女子,借用原著中的语言是“阆苑仙葩”,有美貌有才情,也算得上“小才微善”,但在东西二府中,除了贾母,除了宝玉,除了紫鹃等区区数人,从内心深处接纳和疼爱她的人并不多;在舅父舅母表兄妹等亲友心中,她不是个“特吃香”的角色;而且在丫鬟婆子那里,她也并不是“叫座儿”的主子......

总有人不理解,说除了看到黛玉整天除了病歪歪的就是哭唧唧,有什么好的?又甚于有人仅凭鲁迅先生一句“贾府上的焦大,是绝对不会爱上林妹妹的”就更加认定林黛玉实在是一无是处。可我们一定要记得“还泪说”,就会明了爱情是黛玉今生唯一的“事业”!痴情女子千千万,唯独颦儿不一般。这前尘今世,生死业缘痴缠的份量还不够重吗?

我本文第一章节中已经说过,黛玉是来“还泪”的,是带着“还泪”这种“报恩”之心来到人世的,这除了是曹雪芹佛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也点明了黛玉今生是“为情而生”的,是为宝玉而活的。而且在开篇第一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作者已经交代的很明白,是西方灵河岸边的神瑛侍者(也就是投胎前的贾宝玉)“凡心偶炽”,要“下凡造幻缘”,才有绛珠仙子“还泪”,才有“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等等......这是生死业缘。

“过洁世同嫌”,多数人理解为是说妙玉的,其实未尝不是说黛玉的。大观园里,除了紫鹃,没人能理解她的郁郁难以释怀......就是我们后人,我们大多数读者,只是觉得她多愁善感脆弱,往往也看不到她是为爱而生,为情而活的。爱情,林黛玉坚守的爱情,也许只有《诗经·蒹葭》中那“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跻”的三句话,更能精准地说明黛玉面对环境的艰难以及她的抗争中的挣扎。有美貌怎样?有才情又如何?可她的爱情,她的毕生追求——她的事业,她的爱情长跑,要么“道阻且长”,要么“道阻且跻”,要么“道阻且跻”,所以她只能寄情于诗词聊以 ,最终孤苦地走完自己凄美的一生......

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只是我们的那些红学大家们要么忙着考证,要么忙着探佚索引,要么忙着破谜揭秘了,总之是忽视了文学中以及我们现实社会中真正应该关注的“人性”问题——林黛玉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塑造得最成功的“零余者”形象这一重要课题,而且当今社会类似的很多零余者需要关注和扶助。

第四章节:林妹妹身上到底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

好多“拥钗排黛”的红谜们不喜欢林黛玉的最普通的说法,就是觉得黛玉身上传递出来的都是负能量,从而把黛玉说得一无是处,甚至只承认黛玉小有才气,比不得宝钗的贵族范和大手笔。这无疑对黛玉是有着隔世的挂碍的,所以对于偏爱黛玉的我来说,在情感上多少是有些不能接受的。所以我还是想从自己肤浅觉知的人性的角度上出发,算是为”脂心人“——林黛玉,弱弱地辩上几句吧,希望“虽不中,亦不远矣”......

根据当今通行的吸引力法则,我们都知道,娑婆世界,小到微尘,大到一花一草,一石一沙,乃至山川河流,无一不是能量。我们生存的时空,是一个能量的世界,这是毫无疑问的,只是种种能量有正有负而已。就拿《红楼梦》中的儒释道思想来说吧,无论儒家的“仁”,还是道家的“无为”,甚或是佛家的“空”,乃至作者借警幻仙子口中所传达的“意淫”等等,都是能量。如果我们的心念需要的是正能量,那么我们“看见的”和接受到的自然是正能量,然后传达出来的无疑也是正能量。这就比如关注职场的读者自然可以在红楼里面找到各种关系网,关注两性关系的读者自然在里面找到婚外情甚或同性恋的佐证,又甚于喜欢服装美食的读者自然可以在里面挖掘到服装饮食文化,同理音乐戏曲,瓷器饰品等等,等等,都有迹可寻。一部红楼,包罗万象,不胜枚举。

其实早就有方家说过,在钗黛两个奇女子的身上,共同寄托了作者的道德理想,人虽两个,实为一身,这是文学创作常见现象,所以才有“钗黛合一”之说。只是黛玉追求的是爱情是自由,是为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主义;宝钗追求的是自身修养,成就的是儒家典范。换言之,中国读书人千百年来的道德理想,在这两个女子身上得到了最完整的诠释,这真是一点没含糊的。

至此,全篇算是完结了。关于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东西太多了,以上四点难免疏漏很多,而且臆说的成份很大,但这些都是我目前的切身感受和理解程度。一代伟人毛泽东说过,我们感受到了的东西未必是真的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好地去感受它。所以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用心地体悟和感受《红楼梦》这部大百科全书。

共 76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份赏析,无限深情。作者娓娓道来,表达了自己对黛玉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流淌着对黛玉的一往情深的喜欢。作者认为曹雪芹在黛玉身上承载了太多的理想主义,“这是作者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像的隐性意义所在”,此论不无道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曾经论及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我想,《红楼梦》的悲剧底蕴可谓博大精深,涵盖了曹雪芹对于人生悲剧性命运的大悲悯和大感悟,而林妹妹的情多泪多,似可以解读为曹雪芹悲悯情怀的寄托,曹雪芹俯仰天地,纵观古今,看到人生无常生命短促,看到美好易逝,于是超越自我和现实,入于终极性大彻大悟之化境,从而在作品中显示出对于人生毁灭的普遍深沉的悲悯情怀和悲剧性精神之体认,使得《红楼梦》具有了博大深沉绵绵不断的厚重底蕴。作者联系曹雪芹的佛教背景造诣解读黛玉,解读《红楼梦》人物,可谓匠心独运。其实,红楼梦里面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儒释道,而又水 融地三者合一融合无间,唤起我们无数读者对于人生终极性本质的深切体验和感悟,让我们在“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情吟咏中感悟良多。【编辑 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

1 楼 文友: 2015-04-22 07:25:54 非常感谢老师对此拙文的认可和精彩按语。

个人比较喜欢佛学,也尊崇道家,可一直不得其法门而入。一直以来,我是把《红楼梦》当作一部 悟经 ,一部 修行指南用书 来读的。因为《红楼梦》中的儒释道之集大成者是我一直要苦苦寻觅的精神世界和灵魂家园,这也是我尝试码排这《臆说红楼》系列文字的初衷。

因为囿于个人悟性不足和文字功底有限,所以目前的文字尚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惟冀望日后充实并完善之了。

再次谢过老师的提点。祝好。 世心百态,不求人共;文字大千,赖与君同。

2 楼 文友: 2015-04-22 08:20:26 圆觉文友的赏析文章令我再一次觉得《红楼梦》这部书真是常读常新,意蕴无穷。最近几年,我对祖国文化情有独钟至一往情深,对于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精髓尤其感佩,在师大中文系读书时,屈亚君老师就精彩讲解《红楼梦》这部大书,惜乎那时理解不深,毕业后阅历渐深,感悟稍多,觉得《红楼梦》中的情怀值得我们终生感悟。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超越性的精神家园,需要追问生命的本质和终极意义,凸显生命的价值所在。欣赏佳作,真诚遥握! 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并获得中外文学大奖多次,语文老师,共和国先锋人物,全国多家图书馆特聘文化讲师,长期致力于古典诗词底蕴的探讨赏析和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播。

回复2 楼 文友: 2015-04-22 18:44:41 我们都感慨于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我们都想拥有一个超越性的精神家园,可我并不知道如何才能溯本归元,找到那个 真我 ,而且现在我并不能真正确认如此读红楼是否对我今后人生有所助益。因为好多时候,我会觉得误读红楼。正所谓:镜里虚花容易得,道场水月谁见多?

惟求大悲之心通古今!

再次谢过老师的鼓励。合十,感恩!

 楼 文友: 2015-04-22 17:15: 也来说两句,既然是赏析、品论文章的优劣得失,就应赏析或评论文章的艺术性、思想性、趣味性、故事性、以及表现手法等等方面的优劣的失,我们所依据的也就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本源性、主流性的东西。作家都是通过典型形象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演化历史,社会状态。那些作家偶尔涉及到的如流花落英的内容只能是为了是形象更加丰富而着的细微色调,不值得去小题大做,大肆渲染。就是评析也得观点正确,用词准确。

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的主要艺术形象,是曹雪芹的最爱,他几乎是极尽哈呼怜爱之能事,可以说曹雪芹对这个形象是倾尽了心血的。林黛玉是一个冰雪聪明,心思灵敏,能诗能赋的才女,外貌秀丽纤柔,性格善感多疑,身体娇弱多病,症状下午颧红、咳嗽、咯血,这些特点我硬要跳出评文的主旨而去找她有什么病,也只能说她可能患有肺结核病,说不上什么脂肪肝,脂肪心,如果要形容比喻人的思维感情活动的状态,也不能用什么脂心、羊脂玉去比,因为人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空灵状态,是一种动的状态,怎么能用死板、静态的物质去比呢?就是比也只能用某一种可以同比的事物的动态去比。况且这种词法毛病极大!就是自造词也得考虑搭配的科学性,心附着脂肪则是病态,心如羊脂玉样是一种死静状态,那就是死人心,那也不存在可爱了,更不值得曹雪芹去花费十年血与泪。

如果硬要说曹雪芹有什么宗教信仰的话,他主要崇尚的是儒道观念。佛教不是他的崇尚,只是作为知识,他有所涉猎。宝玉出家并不是曹某人或宝玉崇尚了佛教,而是一种无奈的思想和精神逃遁,而非真心尚佛。

当代人讨论某一总教也必须用词确当,概念准确,语言通顺,表达通俗,理论有据,不能模棱两可,或自己不懂却故弄高深。

上述观点有错请批。

回复  楼 文友: 2015-04-22 18: 5:5 顶礼十方娑婆,供养三世诸佛 谢谢这位朋友的无私指摘,合十,感恩。

之所以喜欢红楼,是因为红楼中有我想要的东西 借佛的智慧,存道的心态,做儒的事业。所以码字修心,以文养心,是我码排这《臆说红楼》的初衷。

一部红楼,亘古奇书,那些方家看见了什么不重要,诸多红谜们看见了什么不重要,我只想记录我自己,一个 70后 弱质女子所 看见 的 以出世心,做入世事,这也是我想从红楼中找到的并冀望能对我今后的人生有所助益的至上法宝。可是因为囿于文化水平有限,所以无法解读出那些高屋建瓴的思想内涵来,只能按我有限的知识造出一个 脂心 的词汇来,其实, 脂肪心 并不是我想传达的要点,我想传达的是 脂心似玉砚生花 ......

事实上,我也没有自造词的瘾,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诠释而已,而且我最怕的就是因为自己尚不懂佛道精髓之一二,就假借 法 的外衣,一不小心跻身于当今这个 红魔乱舞 的舞台上......可我真的是把红楼当作一部 悟经 ,一部 修行指南用书 来读的,任 淫 者见 淫 , 志 者见 志 与我无关,我只想明心见性,或者说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对于宗教,我希望自己可以佛道双修,我愿意信奉受持,但并不盲目迷信。正所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在我心目中,曹雪芹是一位善知识,古大德,更是一代圣贤。也许是因为时代原因不便于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所以才埋头著书立说,也许是因为思想上有化解不开的苦闷,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追述往事,希望将来的人了解他的抱负。总之,我们后人从一部红楼中读到的,不仅是曹雪芹自己的个人世界与理想志趣,还有很多很多......在《报仁安书》中,太史公早就有云,自古以来,富贵而湮没不闻的人不可胜记。只有不为世俗所拘的卓异之士才能见称于后世,曹雪芹如是。当然,这些都是我的揣测和臆说,一家之言,不喜勿嗔,惟求见仁见智罢了。

再次谢过朋友的无私留评。江苏治疗癫痫病费用小孩子吃饭不消化怎么办跌打损伤多吃什么食物

口服液孩子服用方便吗
玉林制药云香祛风止痛酊
尿酸高什么症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