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感体系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20-03-29
——读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
一九三三年九月,三十三岁的冰心,开始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2期上连载自己的一篇小说,至十月十七日,小说全部载完,这篇小说,后来收入冰心的小说集《冬儿姑娘》,由北新书局1935年5月初版。
这篇小说,全文一万两千余字,布局精妙,人物众多且个个形象鲜明。在如此短的文字里,能将为数众多的十余个人物,刻画的这样的惟妙惟肖,足见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力。然而,这篇小说,在八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甚至人们在欣赏它的时候,完全忘记了它是一篇小说,完全忽略掉它的布局谋篇,只是因为,人们太过关注小说里的主角,他们绞尽脑汁,只是想要知道小说里的“太太”,在现实中究竟对应的是哪一个。
据说作者冰心因为她的这篇小说,得到了来自美女兼才女的林徽因的一坛山西老陈醋作为礼物,而林徽因之所以要给冰心送醋,自然居心并非太过美妙。
说起来,这两个女子,不但是福州同乡,而且两家自祖上就有来往,至于两人的老公,更是清华大学的同窗兼好友,想来,应该多有来往才是。然而,纵观两人一生,却是鲜有往来,想来,彼此之间应该是并不欣赏。
想想看,两人是同乡,老公是同窗,对于文字,又都热爱着,却为什么,双方的友谊无法展开?自然,很大程度而言,多半在于各自的相异的人生观。
所谓的“话不投机半句多”,大概是这样的吧?!
今天的人们,说起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感情纠葛,常常是赞誉的多,责难的少。然而,站在林徽因的丈夫的角度,站在林徽因的丈夫的好友的角度,站在林徽因的丈夫的好友的妻子的角度,我想看法多半就会不一样,这个问题,就算放在今天,应该也是一样。
19 1年7月 0日,冰心写了一首诗,名字叫做《我劝你》。诗歌的主要内容,是规劝一个已婚妇女,面对爱她的诗人的花言巧语,要多为自己的“好人”丈夫想想,要懂得跟诗人保持距离,因为“只有永远的冷淡,是永远的亲密。”
这首诗歌发表的时候,当时文坛上正在流传着一些有关林徽因和徐志摩的风言风语,而冰心的劝诫,采用这种极为高调的手法,自然,林徽因难以接受,这个想来,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你说你要规劝我,干嘛不私下进行,何必要如此的大张旗鼓?而这大张旗鼓的结果,自然只能是双方心的距离,越扯越远。可能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两人就有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心结。两年后,冰心的《我们太太的客厅》发表,在北平再次引起波澜,而林徽因的送醋,自然更加深了两人的罅隙。
冰心温婉贤淑,从头到尾,她都不承认自己的作品是影射林徽因,甚至为了彻底撇清跟林徽因的关系,不惜将陆小曼扯了进来,而之所以提到陆小曼,是因为小说里面有这么一段内容:“墙上疏疏落落的挂着几个镜框子,大多数的倒都是我们太太自己的画像和照片。无疑的,我们的太太是当时社交界的一朵名花,十六七岁时候尤其嫩艳!相片中就有几张是青春时代的留痕。有一张正对着沙发,客人一坐下就会对着凝睇的,活人一般大小,几乎盖满半壁,是我们的太太,斜坐在层阶之上,回眸含笑,阶旁横伸出一大枝桃花,鬓云,眼波,巾痕,衣褶,无一处不表现出处女的娇情。我们的太太说,这是由一张六寸的小影放大的,那时她还是个中学生。书架子上立着一个法国雕刻家替我们的太太刻的半身小石像,斜着身子,微侧着头。对面一个椭圆形的镜框,正嵌着一个椭圆形的脸,横波入鬓,眉尖若蹙,使人一看到,就会想起‘长眉满镜愁’的诗句。”
陆小曼是家里的独女,从小机灵,15岁就被父亲送入法国人办的北京圣西学堂学习,精通英文、法文,会弹钢琴,擅长画油画,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有名的名媛交际花,而陆小曼的客厅,也的确是悬挂着巨幅照片,所以冰心说她此处的原型是陆小曼,应该没有错。
那么果真,我们的“太太”,就是陆小曼吗?且让我们看看下面的这段肖像描写:“头发从额中软软的分开,半掩着耳轮,轻轻的拢到颈后,挽着一个椎结。衣袖很短,臂光莹然。”这样的肖像勾勒,你觉得是在说陆小曼?还是在说林徽因?反正,读完这句话,我脑海中出现的头像,并非陆小曼。
再看文章中的另一个人物,太太的女儿彬彬。要知道,陆小曼是没有孩子的,倒是林徽因有个女儿,小名叫做冰冰,冰和斌,差别大不大,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而说到文章中太太客厅里的一帮人物,也似乎在现实中都不难觅到踪迹,这个,自然,跟陆小曼又有不同。
反过来说,如果作者以陆小曼客厅悬挂了几幅个人照片为论据来论证自己这篇文章的原型人物是陆小曼,那么,我们同样也就可以因为陆小曼没有孩子,而确定本文的主人公是林徽因了吧?
因为某种不可言说的心结,冰心不愿承认自己的这篇文字跟林徽因有关,而为什么八十多年来,大家却都在乐此不疲的探讨这个问题,难道,这真的是大家的无事生非和群体走眼吗?
我倒是觉得,无风不起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篇文章通篇来看,字里行间,的确有着很重的林徽因的痕迹。
而英文很好的林徽因,言谈或者信件里提到冰心,都用“ice heart“的英文直译之法,显然,她对冰心,也并不尊重和喜爱。
虽说冰心和林徽因终其一生也没有成为朋友,虽说太太的客厅里有着很重的林徽因的烙印,但前面也说过,这是一篇小说。作为艺术的小说,它有可能来源于生活,但它最终,一定会高于生活。也就是说,太太的客厅里的“太太”,有陆小曼、有林徽因,甚至某一点上,还有着谢婉莹,将这些众多的活生生的女子,先捣烂成岩浆,然后,将她们混合搅拌后,再重新塑造一番,就是我们的“太太”。
而至于两家后代以及两人的粉丝,因为这样的一篇文章而相互交恶,在我看来,实在就有些没有必要,也实在是并不值得。
作为一篇小说,自然,我们应该多从艺术的方面来对它加以欣赏,在这篇万余字的小说里,塑造的人物多达十余个。而且实话说,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几乎可以说是个个精彩。如,作者形容太太的自我中心以及与女儿彬彬的关系,这样写到:“三麻子扮关公,打着红脸,威风凛凛。跟前的那个小马童,便永远穿起绿褂子来配衬关公。关公的靴尖微微的一抬,那马童便会在关公前一连翻起十来个筋斗。我们的彬彬,便是那个小马童——”
描写科学家陶先生,“在众人中间不大会说话,尤其是在女人面前,总是很局促,很缄默。”
写太太与女性朋友的关系:“我们的太太自己虽是个女性,却并不喜欢女人。她觉得中国的女人特别的守旧,特别的琐碎,特别的小方”
描写太太唯一的女性朋友袁 :“袁 挺着胸,黑旋风似的扑进门来,气吁吁的坐下,把灰了的乔其纱颈巾往沙发上一摔,一面从袖子里掏出黄了的白手绢来,拭着额汗。她穿着灰色哔叽的长夹衣,长才过膝,橙黄色的的 子,豆腐皮似的的旋卷在两截胖腿上。下面是平底圆头的黄皮鞋。头发剪得短短的一直往后拢,扁鼻子上架着一副厚如酒盅的近视眼镜。浑身上下,最带着艺术家的象征的,是她那对永远如在梦中的迷茫的眼光。”这样的肖像和动作描写,灵活生动,读后,似乎顿感袁 就坐在你我面前。
写来访的诗人,作者写道:“越众上前的是一个‘白袷临风,天然瘦削’的诗人。他的头发光溜溜的两边平分着,白净的脸,高高的鼻子,薄薄的嘴唇,态度潇洒,顾盼含情,是天生的一个‘女人的男子’”。
女人的男子,是说为女人而生的男子,还是大众情人一样的男人呢?此处作者看来只是随手一笔,但实际上在深处,应是暗含贬义。而诗人的一句话:“太太,无论哪时看见你,都如同一片光明的云彩……”也是读者认定此处映射林徽因和徐志摩的证据之一,因为徐志摩曾写过一首名叫《偶然》的诗歌,里面就有:“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映在你的波心……”等语句。
还有文学教授、哲学家、政治学者等,作者采用肖像、动作和心理的穿插描写,几笔就将一个个的人物形象,活泼泼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至于露西的出场,因为会勾起“太太”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因而作者对她的描写,也明显着墨重了一些:“小院的门开了,走进一个人来,发光的金黄的卷发,短短的堆在耳边,颈际,深棕色的小呢帽子,一瓣西瓜皮似的歪歪的扣在发上。身上脚上是一色的浅棕色的衣裳鞋袜。左臂弯里挂着一件深棕色的春大衣,右手带着浅棕色的皮手套,拿着一只深棕色的大皮夹子。一身的春意,一脸的笑容,深蓝色眼里发出媚艳的光,左颊上有一个很深的笑涡。
大家跟前一亮似的,都立刻欢呼了起来:‘露西,你好呀,什么时候到的?’露西直奔了文学教授去,拉了他的手,笑说:‘我是今午十一点五分的快车到的,行李一搁在饭店里,便到处的找你,最后才找到你家里。你太太说你吃过午饭就走的,没有说到哪儿去,我猜着你一定在这儿,你看把我累的!’一面又和政治学者拉手,笑了一笑。回头又对彬彬呼唤着,操着不很纯熟而很俏皮的中国话说:‘哈罗,彬彬,你又长高了,你妈妈呢?’说着看了袁 一眼,不认识,又回头去同政治学者说话。”
按理,露西是“太太”的老朋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然而太太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只见我们的太太,眼望着窗外,微蹙着眉尖……这时候:“袁 走了进来,看见我们的太太两手支颐,坐在书桌前看着诗,便伏在太太耳边,问:‘这个外国女人是谁?’我们的太太一面卷起诗稿,一面站了起来,伸了伸腰,懒懒的说:‘这是柯露西,一个美国所谓之艺术家,一个风流寡妇。前年和她丈夫来到中国,舍不得走,便自己耽搁下来了。去年冬天她丈夫在美国死了,她才回去,不想这么几天,她又回来了。我真怕她,麻雀似的,整天嘁嘁喳喳的说个不完!我常说,她丈夫是大糖商,想垄断一切的糖业,她呢,也到处想垄断一切的听众!’”
寥寥几句话语,就将太太对露西的嫌恶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
至于太太和诗人之间,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情缘?作者没有明说,但是只要你稍微留意,字里行间,就会发现其间暧昧不断,比如大家准备听诗的时候,场景描写是这样的:“大家都纷纷的找个座儿坐下,屋里立刻静了下来。我们的太太仍半卧在大沙发上。诗人拉过一个垫子,便倚坐在沙发旁边地下,头发正擦着我们太太的鞋尖。”又如客人预备散开的时候:“我们的太太看着诗人说:‘你也走好了,还等什么?’诗人笑着,没有答应,只把客人往外送……”
当客厅的客人一并散去,房间只余诗人和太太两人的时候,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描写两人的动作和对话,从这些动作和对话中,不难看出,两人之间,至少在精神方面,是很有些暧昧的。而当太太空虚寂寞的时候,实际上,她也很乐意跟诗人一起去听戏。只是,这时候,我们忙碌的银行家,我们太太的先生,因为操心着太太的病,推辞了别人的邀约,回家了……
于是,我们的太太,感恩着先生为了她而推辞了别人的邀约,眼里有了泪光,并将她的身体依偎进先生的怀里。她决定哪儿也不去了,就陪她的先生,静静在家呆着。
太太的人,是留在自己的客厅里了,而至于太太的心,究竟游弋去了哪里。大概,也只有她自己才知道了。
粗略算了一下,这篇只有一万两千余字的小说,囊括的人物居然有将近二十个,而且个个栩栩如生。下面,让我按照小说中人物的出场顺序,简单的将他们罗列一下:
不用说,我们太太的客厅的唯一主角,自然非太太莫属,而至于主要配角,则有不下十个,他们分别是:1、Daisy:年龄十七八岁,浓眉大眼,肤色白皙,衣着时尚,是“太太”的丫鬟。2、彬彬:太太的女儿,长长的眉,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子,小小的嘴,年龄只有五岁,却已经很会讨巧,是“太太”的小马童。 、陶先生:科学家,性格木讷羞涩,话少,人厚道。4、袁 :画家兼诗人,太太的唯一女友,“沙龙”的唯一女客人。她是太太最合适的陪衬人选。5、诗人:白袷临风,天然瘦削,头发光溜溜的两边平分着,白净的脸,高高的鼻子,薄薄的嘴唇,态度潇洒,顾盼含情,是天生的一个“女人的男子”。与太太的关系有些暧昧。6、文学教授:年纪四十上下,两道短须,春风满面。7、哲学家:瘦瘦高高,深目高额,两肩下垂,脸色微黄,不认得他的人,总以为是个烟鬼。8、政治学者:很年轻,身材魁伟,圆圆的脸,露着笑容,很会说话。9、露西:“发光的金黄的卷发”“一身的春意,一脸的笑容,深蓝色眼里发出媚艳的光,左颊上有一个很深的笑涡。”她是太太曾经的唯一女友,后因演出《威尼斯商人》时,“喧婢夺主”,从此被太太冷落。10、我们的先生:温蔼清癯的绅士,老实厚道,心胸宽阔,关爱体贴自己的太太。
除了以上十大配角外,小说还穿插出现了不少的人物,如,两个穿着白长衫,黑缎子坎肩的屏声静气伺候传递汤水的仆人;太太举荐给文学教授的“ ”样的人物小施;年龄三十岁上下,穿着西装,矮矮胖胖的周大夫,说到时下天气与众人的身体健康,出口道“本来么,乍暖还寒时候,最易伤风。”短短几句对白,令人发笑且又印象深刻。另外,还有欲进门而不能入的教吹笛子的杨先生,被“太太”慢待的柯太太,电话里的老姨太等等,可谓各路人马,缤纷登场,而作者在一篇万余字的小说里,通过言简意赅的笔墨,将他们刻画的个个鲜活,个个神采飞扬,自然,这样的笔道,堪称老辣;这样的手法,可谓高明。
文章的题目是《谁是“太太”》,然而到了末尾,我却想说,其实谁是“太太”的原型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赏析作者文笔的曼妙和文章的构思精巧。
共 5250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我们太太的客厅》是冰心19 年发表在《大公报》上的一篇小说,好事者将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一一对号入座。冰心的这篇小说发表后,引起平津乃至全国文化界的高度关注。作品中,无论是“我们的太太”,还是诗人、哲学家、画家、科学家、外国的风流寡妇,都有一种明显的虚伪、虚荣与虚幻的鲜明色彩,这“三虚”人物的出现,对社会、对爱情、对己、对人都是一股颓废情调和萎缩的浊流。冰心以温婉伴着调侃的笔调,对此做了深刻的讽刺与抨击。金岳霖后来曾说过:这篇小说“也有别的意思,这个别的意思好像是 0年代的中国少奶奶们似乎有一种‘不知亡国恨’的毛病”。作者当初赏析对原著分析把握司法准确,语言生动流畅。是很成功的赏析作品。感谢赐稿梧桐文苑。【编辑:江南铁鹰】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8160012】
回复1 楼 文友: 2014-08-17 22:56: 2 江南老师编者按语也非常精彩,谢谢,您辛苦了
2 楼 文友: 2014-08-16 08:17:09 祝贺舒锦喜摘一精,恭喜、恭喜。问好,祝创作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 2014-08-18 16:1 :54 谢谢晚霞社长,问好
楼 文友: 2014-08-16 08:17: 6 舒锦, 太太 当得不错。恭喜佳作获精!
回复 楼 文友: 2014-08-18 16:15:07 哈哈,此 太太 非彼 太太 ,不过也都是太太,谢谢何老师
4 楼 文友: 2014-08-16 2 :59:08 希望舒锦精品不断,梧桐有你真好。
回复4 楼 文友: 2014-08-18 16:16:02 谢谢诗词,梧桐有你,一样的可遇不可求深圳远大肛肠医院怎么样体寒痛经吃什么调理珠海中医妇科医院
勃起功能障碍是怎么引起的他达拉非片功效
腰部骨质增生用什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