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样东西能让灵魂完整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20-01-05

只有一样东西能让灵魂完整,那就是爱。

——题记

亲戚来访。他是个电视控,一得闲就泡在电视剧里。一伸手,他摁开了电影频道,我只得陪着。一部叫《生死朗读》的电影刚开始播放。我对影视剧不热乎,但看到女主演是《泰坦尼克号》的扮演者凯特·温斯莱特,就坐着慢慢看起来。

看着看着欲罢不能了,两个钟的片长外加广告,亲戚和我一气坐了两个半钟。广告时间,我俩喝着茶,各自沉思,没有交流。看得出,亲戚和我一样陷入了剧情,心绪澎湃,震荡,语言暂时称为多余。毕,我俩做了深入的交流,但只有小小的一致。虽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更明白,对这部电影的解读达不到完全甚或是大部分的一致正反映了此片的高度艺术价值。爱情,战争,伦理,宽恕,忏悔,救赎等等,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解读,都言之不尽。

二战后的柏林满目疮痍,战争给每个国民心中都留下了各种各样的阴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一个情窦初开的15岁的翩翩少年出场了。冬日的某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他病倒在路旁。 6岁的她帮了他。他和她道别,继续向家赶,此时天空飘起了雪花。他不知道,不久后当这个女人离开了他的生活后,他的情感天空里永远都像这样,下着雪。她,正像一朵雪花,偶然地,落入他的心海。

三个月病愈后他去看她。春夏之交的时节,风儿萌动诗意。他16岁,正值青春期,对女性充满好奇;她正值中年,体态丰腴,形影相吊。在她的引诱下,他尝到最初的甜蜜。一向自闭的他,在她的赞许和鼓励下,找到了自信和乐趣——他为她一本本的朗读着文学名著,如《奥德赛》,《荷马史诗》,《带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等。她偎在他怀里,听到伤心处,潸然泪下。他和她最初是简单的 ,但在一次次的交合里和朗读带给他们的共同的乐趣里,他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对方,不能自拔。但年龄的差距和成长背景的悬殊致使矛盾日益加剧,年龄上可以做他母亲的她,或许看穿爱的无望,像一阵风消失得无影无踪,未留下只言片字。对他而言,她是他16岁夏天的一阵清风,短暂的心旷神怡之后,天空飘起了雪花。

八年过去。再见到她时,她竟然是法庭上的被告——原来她曾是纳粹手下的一名女看守,在一次火烧教堂的事件中因忠于职守未打开被紧锁的大门而致使三百名犹太人被活活烧死。其他5名女看守圆滑的多了,一致认定她是主使,且报告是她写的。法官要她当庭写字以辨认笔迹。在这关键的时刻,她竟然护尊严而弃自由——当然她认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承认报告是自己写的,结果被判终身监禁。这时的他突然发现她是文盲,不会写字。这才明白,为什么她总是喜欢听他朗读,为什么在外吃饭时她不看菜单不点菜。法律系旁听生的他,深谙法理,也深深明白,只要他站出来指出真相,她最多判个三五年而已。但是,他沉默了。这沉默内涵无穷:自己曾经深爱的竟然是纳粹手下的刽子手!自己的身份如何敢站出来?八年前她无声的消失,给自己爱的世界涂上了永远的灰色,她成了他心口上的朱砂痣,他再不能爱上任何别的女人。他曾经爱得热烈,带着少年的鲁莽。饭店老板误认为她是他母亲,他就当着人家的面吻她。而她呢?从不过问他的生活,连他的生日也不记得。她爱过自己吗?……他在泪水中追忆,在泪水中浩叹命运的作弄,最终在泪水中沉默。

她被送进了高墙。他去看望她,但终于在犹疑中退缩,未及见面就逃向了自己的自尊和矛盾。她在接见室一直等到时间终了,怅怅而返。在他回去的路上,天空又飘起了雪花,和第一次遇见她时何其相似。“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惊魂。”鲁迅的这句散文诗像极了他那茕茕孑立的背影。

他像常人一样,结婚,生子,做父亲。但是,他的天空总是飘起雪花,像她,冷冷的,旋转着升腾,把他的心带到远方去。“我从不能和任何人开诚布公。”多年以后,他向女儿坦诚道。他对万事万物的心不在焉导致妻子终于离开了他,女儿也从没和他好好沟通过。

时间是最好的疗伤剂,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他渐渐明白了他当初沉默的意义,尊重她的选择只是安慰自己内心的借口,律师的天职不就是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吗?他的退缩断送了她的后半生,和他的尊严比,孰轻孰重?他在忏悔中良心发现,重新开始朗读,录成盒带寄给她,一盒盒,在她的牢房里越堆越高。她的眼睛有了亮色,嘴角挂着淡淡的笑,生活似乎又有了滋味。她在他的朗读里对照着书本看,按顺序对照一句话里的每个字,该圈的圈该点的点,就这样,竟然学会了认字,也学会了写一些简单的字。她给他写蹩脚的短信,叫他多寄些爱情小说。歪歪扭扭的字迹里充满了对爱的渴望,这是一个年过五十的老妇人在牢房里唯一的心灵寄盼。是的,谁不渴望爱,渴望正常的生活,在真善美的润泽里看云卷云舒呢?那次,他带她郊游,在教堂里听到儿童们朗朗的歌声时,她泪流满面无可遏制。人性本善,过去的罪行应交给历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她毕竟只是纳粹的一个棋子,为生存而不得已。要不,在法庭上,她对法官的一句反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何以让法官哑口无言?她虽是文盲,思想境界不高,但终身监禁的判决或许让她有所醒悟,高墙内,她应该对自己当初的自尊有所反省,终于,她真实地面对了自己,学会了朗读,给他写信。她苦盼着他的回信,然而等来的是无限怅惘和失落。他一封信也没回,只是寄盒带。在内心里完全地接受她,他一时还做不到。他给了她强大的心灵支撑,让他有勇气好好活下去,可惜不能完全走近她。但于她而言,这已足够,只要他还记着自己!

她因表现良好而提前释放。监狱长联系他说,他是她唯一可依靠的人,叫他想想办法,安排她出狱后的事宜。

20年后再相见,他已届中年,她花落黄昏。隔着桌子,她伸出枯瘦的,青筋裸露的,满是皱褶的手,等待他的抚摸和温存。他轻握了一下她的手,只停留了片刻就抽回了,没有嘘寒问暖,反而问她对于当年的罪行是怎么想的?她的眼神瞬间黯淡下来,不失分寸的回答了他:“在审判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也不需要想。而现在我怎么想怎么看不重要,人死了不能复生。”她曾经是文盲,仅靠他的朗读就达到一定理性上的高度是不现实的,尽管他的朗读和一本本的书籍开启了她的蒙昧之心,但不可能说出他理想的忏悔之言。而他,还没学会真正的宽恕。

他来接她出狱。岂料她头天晚上自缢在自己的牢房里,因高度不够,她脚下垫着她曾比照着他的朗读声而看过的书籍,厚厚的,排的整整齐齐。曾经让自己勃发了生活的兴致的书籍,而今把它踩在脚下,这是强烈的反讽!这反讽里透着大悲哀。她在临走前再一次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她不需要他的照顾,20年了,他还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质问自己,他不再是那个16岁的少年,夏日的风早已吹远。没了他的爱,年过花甲的她跨出监狱的门还有何意义?

他看着那一盒盒的磁带,那一盒盒用自己的声声朗读灌成的磁带,泪如雨下。他一直耿耿于怀她是个刽子手,而他又何尝不是呢?泪水里他想起自己曾经高声朗读的一句话:只有一样东西能让灵魂完整,那就是爱。她起初没说过爱他,后来又无声的消失,是因为她的年龄让她看得很清,他应该回到自己的世界去。而高墙内,她当是醒悟了。她努力着,努力着,她努力让自己的爱去完整灵魂,他的,和她的。而他,用坚硬的壳包裹了自己,和爱拉开了距离,永远地,他站在灵魂残破的缺口上,迎风流泪。一个夏天的爱,竟是他此后永远的伤,他之后的情感天空里永远只有雪,冰冷的雪。

他终是醒悟了:他先用自己的犹豫断送了她的后半生,之后,他尽管给了她在高墙内活下去的勇气和热情,却最终还是用自己的冷漠和麻木杀死了她。

终于,他选择了诉说。带着女儿,在她的墓地前。及时地让女儿知道他的内心,取得女儿的宽恕,也是对灵魂的一种解脱吧,而那深深地忏悔是对自己灵魂的救赎,对九泉下的她,也是一种补偿吧。

因为不关心影视,对这部电影毫无了解,在偶然间看到实属幸运。看完后百度才知,凯特·温丝莱特凭借此片获得2009年最佳奥斯卡女主角奖。剧中,她以炉火纯青的演技细致入微地传达出女主角复杂纠葛的内心世界,可谓实至名归。此剧带给我的震撼远远超过《泰坦尼克号》。《泰》不过就是一场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而《生死朗读》是关乎二战题材的作品,他和她的情感悲剧是小悲剧,而二战带给人们的创伤才是大悲剧。环境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他和她的性格都有战争留下的深深烙印,他和她的思考方式及行为方式都受困于大环境,由不得自己。一句话,那是个造就悲剧的时代。无数的个体悲剧的叠加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及对人性的摧残。从这点上讲,《生死朗读》只是以感情为点,把挖掘之臂伸到法律,理性,伦理,尊严,宽恕,忏悔,救赎等各个领域,多角度展示了二战留给德国人的创伤和毒瘤,让人唏嘘不已,长长叹息。

共 45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关于电影的记忆,有时候,或者是一个片段,或者是情节中的某个细节,又或者是因为其中的一个演员,留给我们的思索,都是丰满而扎实的。作者的这一篇赏析文字,就是从印象深刻的女演员开始,表述出自己对于电影的看法。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透过电影本身的情节,以及演员的演绎之外,我们还可以收获许多,来自于电影画面背后的感想。这样的感想,通过赏析的形式,表述出来,不管是对于作者本身而言,还是对于读者来说,都有着不弱的借鉴意义。。——履泽。【江山部精品推荐01 0512 0】

1楼文友:201 - 01:2 :4 问好作者,很不错的文字,欣赏了。。。。欢迎作者赐稿江南烟雨社团,祝福创作愉快的同时,也祝福阅读愉快。希望作者在江南烟雨社团里,有新的收获,以及有更多的精彩作品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有更大的进步。

2楼文友:201 - 2 :4 :48 小悲剧引申大悲剧,这是我的最大收获。欣赏赏析佳作!

回复2楼文友:201 - 10:56:51 谢谢欣赏,多提意见为要。

维生素D滴剂药物说明书
宫颈炎治疗办法
宝宝挑食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