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刘亚洲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20-02-20

《精神》-(刘亚洲)

刘亚洲:安徽宿县人。国防大学政委,空军上将,毕业于武汉大学英文系,参军后历任排长、副连长、军委办公厅干事、师级单位政委、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军区空军政委、空军副政委等职。

一 主席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

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生存发展。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政治上的胜利,也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而且还是精神的胜利,因此也是文化的胜利。文化的核心是精神。

中国人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千载以降,无论他们的身体呈现何种形态,灵魂都永远跪着。他们如蝼蚁般卑微地生活着。他们只会匍匐,无论在皇权面前,还是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这一状况到中日甲午战争时达到了巅峰。进攻辽东,清军有5万人,比清军少,不到10天,辽东全线溃败。旅顺要塞,固若金汤,清军只守了一天,日俄战争中俄军守了近一年。军医检查清军伤口后提交的报告中写道:从清兵的创口来看,射入口大抵在背后,自前面中弹者极少。显然这是逃走时中弹的。南京大时,十几个兵押解上万名俘虏去,竟无一人反抗,连逃跑都不敢。如果有人带个头,用脚踩也把人踩成肉饼了,可这个亿元赔偿。人应下大决心,争取数十年后占领辽东和满洲。

三 中华文明有一个特点:中华民族一旦遭遇外侮,就会迸射出自强之光。中国总是在接近谷底时获得。甲午一役,中华民族走到了悬崖边。一个人只有站在悬崖边才会真正坚强起来。一个民族也一样。断了退路才有出路。最惨痛的沉沦造就了最的崛起。中国被打败后,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大批中国有识之士源源不断涌入,开始了向学习的过程。两千年来,一直是学习中国,什么都学,用过去的话说叫唐化用现在的话说叫全盘中化看看京都和奈良的建筑,给人一种宁静、沉稳的感觉。连房屋的颜色都以灰色调为主。那是唐朝的基调。人学中国太凶,以至于认为自己成了中国。1870年中日两国进行谈判时,中方代表要求称清国为中华坚决不答应,说:如果称你们为华那我们不成夷了?谈判因此差点破裂。

对华战争的鼓吹者福泽谕吉在甲午当年撰文《日清战争是文明和野蛮的战争》和他同一时期的植村正久则称:要把日清战争作为精神问题这是新旧两种精神的冲突甲午以来,人的眼光变了,说话的口气也异样了。中国当的老师两千年。当中国的老师近百年。今天我们的语言甚至都受影响极大。像、路线、社会、民主这些最常用的名词都来自。这些名词占了现代汉语社会名词的70%。如果删掉这些名词,很难写出一篇现代文件。不过,我认为这是对中国的反哺。

更重要的是,这批远赴东洋的志士在那里初识了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位先生让他们的精神为之焕然一新。他们当中最杰出的代表是秋瑾、陈天华、和鲁迅。有人说,近代中国历史的转换在两个女人手中完成,一个是秋瑾,一个是慈禧。1907年7月,秋瑾在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她喟叹:忍看眼底无余子(男人)大好河山少主人。”而一年后,这片河山的真正主人慈禧也撒手人寰。陈天华则在写出了《猛回头》这篇呼唤中国人精神的檄文之后蹈海自尽。陈天华求死,是恐同胞之不见听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以一己之死,求国家兴隆,中国不灭。在这些辛亥党人身上,依稀可见武士的影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他到原本是学医的。在选择拯救中国人的精神还是拯救中国人的肉体上,他毫不犹豫地挑了前者。不过我认为他仍然是一个医生,他想的是如何医治一个国家的病。世界上,有些人专门留下脚印,有些人专门研究脚印。鲁迅就是专门研究脚印的。我觉得他说过的一句话可以成为他全部著作的概括: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鲁迅常常提到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最差的地方是什么?三、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病根?三个问题都指向精神层面。鲁迅看到,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信仰正是有些人的信仰。是激赏鲁迅的。他常常称鲁迅是我们的鲁总司令”他说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拿枪,一支拿笔。拿枪的军队总司令是朱德,拿笔的军队总司令是鲁迅。和鲁迅在精神上绝对是相通的。

四。 在那之后,又是因为人的缘故,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次运动,既是对的再批判,又是对的再学习。批判,是抵制它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学习,则是从一个民族的身上看到了另一个民族的背影,使中国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上获得涅盘。至此,中国对由带来的灾难而进行的反思达到了最高峰。侵略过亚洲那么多国家,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进行过反思。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说:与这样的国家为邻,是韩国人的耻辱。”可惜韩国人的认知只走到这里就止步了。韩国离更近,但始终没有出现过大规模浮海求学的场景。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思想战争。它差不多算是一场文艺复兴了。五四运动的真谛在于,只有人的站立,才有一个民族的站立。天地之间人为尊。尤其应指出的是,这场运动不仅仅是一场精神的启蒙,它还为民族主义和准备了一大批民族精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场运动的尾声,应运而生。这是五四运动最伟大、最美丽的果实。五四运动告诉我们,只有伟大的民族才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只有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才是伟大的民族。一个看到了这一点,他说:如果中国彻底覆亡,东方各国也就没有了希望。如果中国能够勃兴,东方各国救助有望。呜呼,中国问题实乃东方之大问题。”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五 甲午战争发生在五四运动前,抗日战争发生在五四运动后。这两场战争一致,对手一致,但结局迥异。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所有战争中,抗日战争最为惨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反的战争中,中国赢得最为悲壮。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作家司马辽太郎认为,明治一代人是历史上最有声有色的一代人。在那之前没有这样的人,在那之后也没有。明治的荣光,至今是人挂在嘴边的荣耀。而在中国,五四”一代人则是先秦以来最有朝气、最富生命力、最具品相的一代人。明治一代人和五四”一代人发生了猛烈碰撞。这是两个精英集团的碰撞,这种碰撞才有了激情,也才有了世纪意味。甲午战争后期,人已经没有了激情。但抗日战争就不是这样。1945年投降前一个月,它还一口气在江西等地攻占了十八座城镇。它的激情在燃烧,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伟大的对手。

读一读《田中奏折》中的那段话:欲世界,必先;欲,必先满蒙。野心贲张,口气如天,倒也不失男子气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有种,小东西有大志向。也只有明治一代人才说得出这样的话。反观中国近千年间,就无人敢讲这样的话。然而,到了五四一代人,情形大不同。看看那个时期的文字,哪一篇不是激情澎湃,挥斥方遒?他的书法更是翻江倒海,呼啸着从纸上站立起来。千年来,小农经济是中国的主要社会形态。这种形态决定了中事的防御性。长城是防御的极致。中国的英雄,多是在防御战争中产生的。中国古代很少讴歌战争。纵是大唐盛世,描写征战的诗词也是凄苦的,哀怨的。有些虽然不失豪放,也摆脱不了悲凉无奈。然而你看看的战争诗,哪有一点凄惨的音调?最典型的是《七律·长征》困苦到那种非人的地步了,还吟唱: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六 抗日战争的侵华,是明治维新以来最强盛,也是野心最张扬的一代。在中国的高级将领、板垣征四郎、梅津美治郎等高级将领,都参加过奠定强国地位的日俄战争年龄多在五十开外,正处于成熟和巅峰状态。与之相比,和他的将领们则是小字辈。举行平江起义时30岁。被任命为军团长时年仅24岁。参加南昌起义时35岁。1946年粟裕赢得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时39岁。然而正是这些人,以前所未有的青春姿态投入抗日,创造了历史。青春具有无尽的冲击力。青春具有无想象力。到抗大讲马列课,大家都准备记录,只说了一句话:资本主义是少数人发财,主义是大家发财,讲完了。众人目瞪口呆。关汉卿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能读过关汉卿这句话。他爱吃炒黄豆。他在不断咀嚼中体验战争的硬度。平型关一战,正是,改写了陆军不曾失败的历史。

精神一变天地宽。中华文明浩瀚如海,一旦拨乱反正,它的大气象和大气魄就显现无遗。这一点,就显得局促多了。中国是的文化母国。就连最著名的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也不得不承认,一翻开唐诗宋词,心中就涌起一缕乡愁。这是一缕文化的乡愁。中国人和人虽然语言不通,但可以通过笔谈沟通,而我们与很多少数民族就不行。这说明在文化上是中国的下游。抗日战争,中日两个民族除了在精神上对决外,就是在格局上对决。中国重新成为的老师。是个岛国,眼光不开阔。的眼光则掠过千山万水。看到,甲午战争时,始终是攥着拳头对付中国的,而中国却如张开的五指,极易折断。中国不能产生合力的深层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农耕文明,自给自足。只有个人,没有集体;二是精神世界封闭,不相信他人。民族的出路在于团结。《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团结的冲锋号。它至今仍是我们的国歌。诞生于延安的《黄河大合唱》是最华丽的乐章。还摒弃前嫌,果断地建立统一战线,国共开始合作。中国团结之日,就是衰败之时。军阀此时认为不能再拖了,于是匆忙发动全面战争。当时,八路军的武器还不如甲午战争时的清军,但军事思想非常先进,连美军都派人到延安学习八路军的军事思想。不仅是战争,更是战略。是一个强盛国家时,坚决拒绝与其谈判,甚至不承认它是一个国家;战败后,成了非正常国家,反而主动与其交往。抗日战争最艰苦时,在《研究沦陷区》和《目前形势和当前的任务》中两次指出,妄图消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他对抗大学员说:我们‘抗大’人,不能有一个是不抗战到底的!不能有一个是不反对投降的!他提出论持久战是精神上的长征,也是大战略。是以思想家的眼光去把握战争风云大势的,能够高屋建瓴地抓住问题本质,而他手下将领如、等,则从另一个角度对待战争。他们的战争智慧,体现在对战争细致过程的见解上。起自行伍,有很深的连排长情结。他们对局部细节的追求,完全是一种连排长的眼光。善于把大仗当小仗打,他们善于把小仗当大仗打。理解一个士兵,懂得一个排长、一个连长,也能赢得一场伟大的战争。

张家口中医男科医院
上饶牛皮癣专科医院
河北十佳牛皮癣医院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