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枫我的同学是情报处长散文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09-29

题记:谨以献给我的高建刚同学。他也退休了。他却在为一座城市做一件留下真实历史的事情……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小时候都看过电影《渡江侦察记》。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记忆中电影的故事情节早已模糊了,可电影里陈述扮演的那个敌人情报处长的形象,却还深深地刻在当年每个观众的脑海中。以至于,人们只要见到脸庞瘦削、鼻梁上架着金丝眼镜、长相如陈述般模样的人,都会戏谑地叫他“情报处长”。我上电大时的一个同学就是这个模样。那年开学报到时,第一眼看到他,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送了他一个外号“情报处长”。

这个同学叫高建刚,那年不到三十岁,在市粮食局当秘书,后来提拔为办公室主任。他是个随和、诙谐也能开得起玩笑的人。知道大家送他外号并无恶意,不但欣然接受,还时不时地操一口典型的玉门普通话自我调侃着鬻炫几句。

“情报处长”不是好当的,要有灵光的脑瓜。建刚的脑瓜就十分灵光。他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尤擅书法,是省书法协会会员,市书法协会名誉主席。几十年来,他从古人浩瀚的书法世界里搜集了大量“情报”,成就了自己以瘦金体隶书见长,雄健、清朗又颇显古意的“高氏”风格。他的作品把传统隶书和大篆的笔法结构、章法布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意趣朴拙,墨韵飘逸,苍劲洒脱。有行家说,“寒荒在书法上的探求之路已经走的很远,有了相当的造诣,只是,戈壁小城将其困囿了。他的书法按其水平,早已超越嘉峪关,应得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承认……”

寒荒是建刚的笔名,在嘉峪关书法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甘肃书法界也很有名气。“一介寒儒出荒乡,满腹经纶名沪滨”。这两句诗是后人赞誉清末安徽文献学家、藏书家、桐城派后期作家萧穆的。萧穆饱读经史,一生致力于古文研究,留心朝章国故,收书、抄书,罗文献。以穷乡之寒士,淹雅博洽,成为清末文献收藏之名家。也许笔名也是宿命吧,建刚取寒荒的笔名时,是否有意仿效萧穆的作为不得而知,可是他到政协后《嘉峪关文史资料》的建树,倒是比萧穆还要胜过一筹。这是拙文后面要写到的,暂且打住。

“情报处长”不是好当的,要“独具慧眼”,就是要用敏锐而独特的眼光,发现“情报”,并识别“情报”的优劣好孬。建刚就是独具慧眼的“情报处长”。电大毕业后的三十多年,建刚先后担任过嘉峪关市委、市政府信访室副主任,市文联驻会副主席,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第七届、第八届市政协常委、《嘉峪关政协》杂志主编。要做好这些工作,当领导的必然要有敏锐独特的眼光,而敏锐独特的眼光就是及时发现“情报”,尤其要善于发现人才的情报,做到人尽其才,材以尽用。这才是工作做得风生水起的关键,而不是像那些自己没有本事又妒贤忌能的领导,只会靠拍着上级的马屁升官。当然,拍马屁也是本事,而且历朝历代都是最大的本事。

不说信访办,就说建刚做了嘉峪关文联的副主席后,全市的文艺工作不能不说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这都归功于他“情报处长”独具慧眼的功劳。这些年,他发现了很多文艺人才的“情报”,并提供给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我看到很多篇写成长过程中受到建刚帮助、提携的文章,作者都是被他独具慧眼发现的人才。有收藏石头的玩家、有长篇小说的作者、有雕刻塑像的艺人、有舞文弄墨的书者、有摄影爱好者等等。

其中有一篇署名文章,让我尤其欣慰。我不认识作者,也不知道作者是男是女,但从文章对建刚工作的认可、褒扬的字里行间,我觉得作者极有可能是建刚的领导。后来有人告诉我,她是嘉峪关的一个文学才女。她在《飞天》等刊物上发表的小说和散文,有幸被建刚这位“情报处长”看到。建刚对她很是赏识,市作协换届时,建刚作为文联常务副主席,大力推荐她成为作协主席的候选人,后来顺利当选。她任作协主席后,成绩突出,工作有声有色,没几年就被提拔为文联主席,成为全市最年轻的正县级干部。

这是一位好领导、好同事。她当文联主席不久,建刚到了退休年龄。她不但把建刚返聘到文联,让“情报处长”“顾问”更多的工作,还公开发表文章赞誉,这在盛行抢夺他人之功为自己捞取往上爬的资本的当今社会,是十分罕见和难得的。

我打心眼里为我的同学能遇到这样的人庆幸。说几句题外话,老“情报处长”陈述却没有这样的幸运。虽然是蜚声海内外的电影明星,但那个时代的明星们却不像现在的明星们富有,什么人五人六的都是亿万富豪,演一场戏就有百万、千万,甚至几千万的进账。一个不入流的“歌星”,哼几句不着调的“歌”;一个下三滥的“二人转演员”,吐几句带色的“戏词”,都顶得上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八辈子的收入。而陈述那个时代,“干的都是革命工作,人与人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再大腕的明星也和普通劳动者一样,干不同的工作,拿相同的工资。没想到时代变了。到了评职称的时代,领导只给了陈述一个中级,退休了拿一千多元钱退休金,还得靠妻子开间饺子馆补贴家用。晚年患了病,他虽然被称为表演艺术家,但艺术家不是高干,不能住高级病房,不能享受免费医疗待遇,很多用药都得自己掏腰包,最后贫病交加而去……

让我摘录一段这位领导文章中对建刚的肯定吧:“他多年致力于嘉峪关文艺、文史事业的发展,孜孜不倦。除了自身在文艺特长上的执着追求外,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对文艺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推介上。都说文人相轻,可只要被他发现的文人却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会想方设法为‘新人’铺路搭桥,展现其才华。这几年,文联所属协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他的倾情投入。就在前几日,他兴冲冲地跑进我的办公室,兴奋地说:主席,我又发现了一个新人才。你猜是做什么的,是做泥塑的啊,作品我看了,很是震撼,我想立刻把他介绍到民间文艺家协会,丰富我们的泥塑作品,说着便打开,让我看作品照片,而且第二天就把作者本人领进了我的办公室。”

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又看到我这位“情报处长”的同学得到有用“情报”时,食指推一下架在鼻梁上的眼镜,随即咧开嘴巴,眉飞色舞起来……这几年,因为看望女儿,我每年都会去嘉峪关小住一两个月,每次去了都去探望建刚,所以见惯了他兴奋时手舞足蹈的样子。

“情报处长”不是好当的,发现“情报”很难,充分利用好“情报”更难。但建刚却好像深谙其道。

去年夏天,我去找他。虽然退休几年了,返聘他的领导还在《嘉峪关》办公楼的一楼,给了他一间专用的“情报室”。我每次去,都看见他不是伏在电脑前文章,就是挥毫给人写字,抑或吩咐印刷厂送小样的女工改样,同各协会的友人谈文论墨、说书道法……那个忙碌劲,一点都看不出他是退休返聘的人。

那天,他一边忙着在他的电脑图库里寻找一帧新一期《嘉峪关政协》封面用的照片,一边和我聊天。我随手翻看着桌子上的《嘉峪关文艺》和厚厚的几辑《嘉峪关文史资料》,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起了三十多年前的《嘉峪关文艺》,说起了为酒钢建设付出过汗马功劳的02部队、八冶、四冶……

说者无意,“情报处长”听着却有心。因为建刚到政协工作后负责文史工作,所以他非常重视搜集嘉峪关这座戈壁小城的史迹。对于和小城有关的任何一个人物、一段故事、一桩事迹他都特别敏感,并能立刻发掘出它潜在的意义,约人写成文章。

他听我说到当年《嘉峪关文艺》的易希高时,手指突然离开电脑键盘指着我手里的书问:“这是《嘉峪关文艺》的今世,你说的是它的前生,愿不愿意把它写出来,让后人知道当年那个火热的年代,《嘉峪关文艺》团结、培养了多少文学青年?”

不愧是“情报处长”,一件小事就让他想起要留下那个时代的印记!我当然没有理由不接受他的约稿,于是应了下来。不过,因为懒惰成性,直到他催了几次,前不久才写出来,用发给他,而他收到没几天就在政协刊物上发表了。

闲聊着,我翻到《嘉峪关文史资料》中,有一篇写酒钢第一座十万立方煤气罐建设的文章。我马上告诉建刚,这个第一的说法不对!酒钢第一座十万立方煤气罐在酒钢三号门内,是1974年由中国八冶安装公司建设的,比这篇文章说的这座不知早了多少年。

当年,我亲历了建设的全过程,建设中很多感人的故事至今依然历历在目。所以,我绘声绘色地给建刚讲了起来。建刚认认真真地听完,又一次向我约稿,说嘉峪关不能埋没任何一个为这座城市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人们!我说,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具体资料都忘记了,很难写。他马上给我出主意,让我去酒钢档案馆查找。于是,我第二天就找到还在酒钢领导岗位的苏幼平同学,帮我联系档案馆。谁知,翻遍档案馆资料库,竟连一张图纸、一个字的资料都没有留存。一拖一年快过去了,几天前在书柜中偶然翻找出几本几十年前的旧日记,里面夹着一份残缺不全的煤气罐采访记录,我大喜过望,连夜写出来给建刚交了差。

当我把给建刚的《酒钢第一座十万立方煤气诞生记》这篇纪实文章挂到上的时候,我更加钦佩建刚目光的敏锐和对“情报”的利用。我没有想到,一篇拙文激起了那么 澜。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一篇一万二千多字的长文,仅在《新浪微博》点击量就超过三千人次。《嘉峪关》分五部分连载,各个部分的点击量少的超过八千、多的将近两万人次。很多很多的嘉峪关人和曾经的嘉峪关人,很多很多参加过和没有参加过酒钢建设的八冶人,看了这篇文章后纷纷用各种方式寻找我。、应接不暇。嘉峪关的、兰州的、金昌的、上海的、北京的、深圳的、广州的等等;相识的、不相识的,老一辈的、同辈的、年轻一辈的等等,争抢着给我讲他们的感受;讲我忘记了的和后来我不知道的嘉峪关的人和事;讲他们的父辈流着眼泪听他们读当年的故事……

这件事印证了建刚说得没错:城市是人创造出来的,活生生的人创造了活生生的城市,活生生的城市激励活生生的人。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有一段活生生的故事,把每一段故事挖掘出来,就是这座城市的历史。我这个“情报处长”现在天天做的事,就是挖掘“情报”。今天从你这挖到一点儿,明天从他那挖到一点儿,挖到了这些“情报”,就挖掘出了这座城市过去的点点滴滴。当人们津津有味地咀嚼那些曾经的故事的时候,人们才会更加懂这座城市、更加爱这座城市!

建刚送我几辑《嘉峪关文史资料》,我断断续续用了几个多月的时间,细细品读了一遍。捧着这百多万字、承载着四五百篇故事的沉甸甸的书本,我的心也沉甸甸的。

这是建刚十年的心血啊!每一篇文章、每一故事都是“情报处长”用心挖掘出来的“情报”。

书里有开国领袖毛主席对酒钢建设的关心;有周总理等老一代国家领导人对戈壁钢城的期望;有远古守关将士的铮铮铁骨;有现代拓荒军民的热血忠魂;有从嘉峪关立关到建市到今天,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人物趟过的一步一步的足迹;有嘉峪关每一个项目建设中,普通劳动者用血汗铺砌的一块一块的砖瓦泥石;有古老的关城税卡墓碑匾额;有崛起的新城耸立的楼厦通红的炉火;有镜铁山上矿车飞奔,有“七一冰川”白雪盖头;有长城脚下火车嘶鸣,有讨赖河边钻机隆隆;有为嘉峪关呕心沥血的历任市委书记和市长,有为酒钢建设默默奉献的全国闻名的英雄模范马万水班组;有东湖南湖蓝盈盈的水,有黄草营野马湾绿茵茵的草;有飞机飞翔在祁连山顶,有高铁奔驰在千里走廊;有国际铁人三项赛的奋力拼搏,有雄关广场上大妈的舞步歌声……

我不知道建刚这个“情报处长”怎么能挖掘出这么多“情报”,又怎么能让这么多“情报”升华成文章!

顾名思义,《嘉峪关文史资料》搜集的就是这个城市的文史资料,在建刚到政协任职前过几辑,但是没有系统化、没有常态化。建刚不愧是“情报处长”,他到政协主管文史工作后,很快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人都知道政协的工作性质,都知道要在政协做出什么丰功伟绩是比登天都难的事。哪个干部到了政协,都知道意味着自己到站、靠站了。建刚却不这样想,他是一个心很强的人,不论管哪一摊,他都要创造性地管好、干好。

“史”,以前的,发生过的、能够传世的才称得上“史”。

“情报处长”把“情报”的焦点对准了史料的线索。他说,搜集、整理能够传世的史料,是件功在千秋的大事。为了这件大事,他向领导提出创办了《嘉峪关政协》双月刊,这是他搜集“情报”的窗口,他亲自担任主编。只要捕捉到一个可记述传世的文史线索,他就主动上门约稿。一些老同志退休多年,年龄大,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没有精力动笔写作。他就一次一次采访、记录,为他们执笔。都说“老小孩老小孩”,遇到性格固执倔犟的老干部,他还像哄孩子似的,拿着自己的书法作品换取他们配合——你给我写稿,我给你写字。

真情换真情,投入了就会有收获。八年的汗水把这本刊物的重要栏目《往事回忆》、《文史天地》、《文化研究》、《文苑撷箤》浇灌的图文并茂,硕果累累,不但具有浓厚的本土气息和实实在在的可读性,还极具收藏价值。往往刊物还没出来,市级机关和各个单位就开始催问了。特别是当初那些老倔头们,捧着杂志上自己曾经的辉煌,看完一期盼望下一期。时不时地想起了什么,不是给建刚打一通提供“情报”,就是亲自送来一篇珍贵的故事……

即将结束这篇拙文的时候,我又想到了“寒荒”这个笔名,又想到了“一介寒儒出荒乡,满腹经纶名沪滨”的萧穆。建刚不就是现代版的萧穆吗?

我还想到了陈述,想到他扮演的“情报处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还让人们记在心上。

建刚这个“情报处长”也会被人们记在心上。半个世纪、一个世纪、十个百个世纪……永远不忘!不是因为他长得太像“情报处长”,是他辑录的这些“情报”像一块块长城砖,已经镌刻在嘉峪关历史的城墙!

2018.6. 0初稿

7.1夜再改

共 5 49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这篇文章是讲述自己的同学高建刚的故事。高建刚同学是作者在上电大的时候认识的,由于高建刚同学的长相特别像在电影《渡江侦察记》里饰演情报处长的演员陈述,那年开学报到时,第一眼看到他,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送了他一个外号:“情报处长”。高建刚,那年不到三十岁,在市粮食局当秘书,后来提拔为办公室主任。他是个随和、诙谐也能开得起玩笑的人。知道大家送他外号并无恶意,不但欣然接受,还时不时地操一口典型的玉门普通话自我调侃着鬻炫几句。建刚的脑瓜就十分灵光。他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尤擅书法,是省书法协会会员,市书法协会名誉主席。几十年来,他从古人浩瀚的书法世界里搜集了大量“情报”,成就了自己以瘦金体隶书见长,雄健、清朗又颇显古意的“高氏”风格。他的作品把传统隶书和大篆的笔法结构、章法布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意趣朴拙,墨韵飘逸,苍劲洒脱。电大毕业后的三十多年,建刚先后担任过嘉峪关市委、市政府信访室副主任,市文联驻会副主席,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第七届、第八届市政协常委、《嘉峪关政协》杂志主编。要做好这些工作,当领导的必然要有敏锐独特的眼光,而敏锐独特的眼光就是及时发现“情报”,尤其要善于发现人才的情报,做到人尽其才,材以尽用。建刚做了嘉峪关文联的副主席后,全市的文艺工作不能不说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这都归功于他“情报处长”独具慧眼的功劳。这些年,他发现了很多文艺人才的“情报”,并提供给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八年的汗水把这本《嘉峪关文史资料》刊物的重要栏目《往事回忆》、《文史天地》、《文化研究》、《文苑撷箤》浇灌的图文并茂,硕果累累,不但具有浓厚的本土气息和实实在在的可读性,还极具收藏价值。全篇文字精炼,情感真挚,高建刚同学的《嘉峪关文史资料》丰富了一个城市的史料,功不可没,精神可嘉,是嘉峪关的骄傲!力推佳作!【:梦锁孤音】

1楼文友: 16:25:41 全篇文字精炼,情感真挚,高建刚同学的《嘉峪关文史资料》丰富了一个城市的史料,功不可没,精神可嘉,是嘉峪关的骄傲!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回复1楼文友: 11:02:0 谢谢老朋友点评,辛苦了!

2楼文友: 22:46:2 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作者围绕着《嘉峪关文史资料》展开了对嘉峪关建设中闪光的事迹和人的讴歌,尤其提到了同学高建刚。感人至深的文章,为作者的佳作点赞!

回复2楼文友: 11:01:24 谢谢朋友关注,谢谢朋友点评。

糖尿病胃轻瘫消化不好怎么治疗

怎么治糖尿病胃轻瘫腹胀好

吃什么食物缓解腹泻

阴部肿痛瘙痒怎么办
云南特色植物 灯盏花疗效如何
老年痴呆症的护理措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