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格登山西望散文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10-14
在昭苏县西南面苏木拜河东岸的格登山上抬头看天,会发现高原的天蓝得跟水洗一样,白白的云片云朵在阳光的爱抚下轻轻悠悠地飘逸着,先是一朵大的飘了过来,接着一朵小的过来了,又一朵小的也过来了,仿佛是两位含羞的小姑娘靠到了俊俏大方的姐姐身上,时而牵着大姐的手离开一点儿,时而又靠近,显得那样依恋而又自由。
蓝天下,巍然矗立着一座石碑,它就是记载历史风云的“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
我走近碑前,细辨着那已被风沙雨雪剥蚀过的,分别为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碑文,凝视着正面“皇清”二字和背面“万古”二字,只觉眼前云烟缭绕,耳畔响过一片厮杀之声……
十七世纪后半叶到十八世纪上半叶,这一片土地在准噶尔的反动野蛮统治之下。准噶尔的封建贵族们把人民当奴隶,残酷压榨。人民不堪忍受,不断逃亡。在准噶尔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争权夺利,屡屡反叛清廷,妄图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从噶尔丹到策妄阿拉布坦到噶尔丹策零再到达瓦奇和阿睦尔撒纳,都企图与沙俄勾结,实现其分裂祖国的阴谋。但他们的倒行逆施虽然把人民一时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都未能得逞。
清廷不断讨伐过准噶尔贵族反动势力,也获得过不少胜利,但都未曾捣其老巢——伊犁。公元1745年(清乾隆十年)噶尔丹策零死,准噶尔内乱更为加剧。达瓦齐(噶尔丹策零之侄子)夺取汗位以后,遭到其他贵族的反对,他的朋友阿睦尔撒纳也动兵进攻伊犁,被达瓦齐打败,归服清朝。
乾隆皇帝见彻底平定准噶尔叛乱,重新统一新疆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当机立断下了平定准噶尔的谕旨,并决定“以新归顺之厄鲁特攻厄鲁特”(《清高宗实录》)。1755年2月,清廷派遣北、西两路大军向伊犁进军。北路军为定北将军班第率领,阿睦尔撒纳为副将,西路军为定西将军永常率领,萨赖尔为副将。两路大军旌旗飘飘,士气高涨,一路上“准噶尔部落人众,各带领鄂拓克,陆续前来投诚者甚多”。行程二月,两路军在博尔塔拉胜利会师。
会师后,平定叛乱的正义之师一路浩浩荡荡,直逼达瓦齐老巢——伊犁。他们过果子沟,渡伊犁河,不少准噶尔人望风而降,连喀什噶尔和卓也为其军威所震来到兵营表示愿意归顺清廷。达瓦齐四面楚歌,走投无路,仍不甘心于失败,且战且退,退至格登山上,负隅顽抗。为获全胜,两路军密切配合,分别从伊犁河之固勒扎渡口翻越推墨尔里克山岭和从喀塔克渡口翻越扣门岭,两面夹击格登山,出其不意杀进达瓦齐的兵营。达瓦齐叛军四处逃散,纷纷投降。达瓦齐见大势已去,跑到喀什噶尔,被霍集斯伯克的伏兵抓获,押送京城。
达瓦齐失败之后,战乱并未平息。虽已降服清朝的阿睦尔撒纳此时撕下了假面具,也举兵对抗清兵,妄图把准噶尔纳入他的统治之下。公元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初,清军又直驱特克斯河边,剿灭叛军。阿睦尔撒纳跑到哈萨克中玉兹阿布赉汗处请求庇护。同年秋天,他又跑回塔尔巴哈台,以后又跑回伊犁,妄图东山再起。1757年 月,清兵从裕勒都斯和额琳哈毕噶尔进兵,打得阿睦尔撒纳无处藏身,只得又跑到哈萨克中玉兹躲避。这时哈萨克中玉兹阿布赉汗决定归顺清廷,并欲将阿睦尔撒纳抓获献给清廷。阿布赉汗向清廷上了表文:
哈萨克小汗臣阿布赉谨奏中国大皇帝御前,自臣祖额什木汗杨吉尔汗以来,从来得通中国声教,今祗奉大皇帝谕旨,加恩边末部落,臣暨臣属,靡不欢忭,感慕皇仁。臣阿布赉愿率哈萨克全部,归于鸿化,永为中国臣仆,伏惟中国大皇帝睿鉴。谨遣头目七人及随役共十一人齑捧文,恭请万安,并敬备马匹进献。谨奏。(见《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四十一)
阿睦尔撒纳闻讯,连夜向额尔齐斯河逃去,投奔沙俄,后病死在托搏尔斯克。
清朝重新统一了新疆。为了纪念平定准噶尔叛乱这一历史事件,以昭示后人,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清政府在昭苏县格登山上建了这座格登山纪功碑。碑高2.95米,宽0.8 米,厚0.27米。碑外还修有御碑亭。碑文如下:
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
格登之崔嵬,贼固其垒。我师堂堂,其固自摧。格登之截辟,贼营其穴。我师光光,其营若缀。师行如流,度伊犁川。粤有前导,为我具船。渡河八日,遂抵格登。面淖背崖,藉一昏冥。曰捣厥虚,曰歼厥旅。岂不易易,将韬我武。将韬我武,讵曰养寇?曰有后谋,大功近就。彼众我臣,已有成辞。火炙昆冈,惧乖皇慈。三巴图鲁,二十二卒,夜斫贼营,万众股栗。人各一心,孰为汝守!汝顽不灵,尚窜以走。汝窜以走,谁其纳之?缚献军门,追悔其迟!于恒有言,曰杀宁育。受俘赦之,光我扩度。汉置都护,唐拜将军,费赂劳众,弗服弗臣。既臣斯恩,既服斯义,勒铭格登,永诏亿世。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夏,五月之吉御笔
格登山记功碑在许多人心目中肯定是一种自豪。在我还没有登上记功碑之前,我不否认我也有这样的感想。但是今天,当我登上这座很早就已名声大振的格登山,看到了这座很早就已名声大振的记功碑,这座几近一层楼高的石碑,高高矗立在那里,顶着凛冽的西风,常年岁月里,它看过太多膜拜的面容,听过太多赞美的声音,以至今天,它正面的“皇清”二字都有些麻木得面色模糊了。可有谁知道,真正动了情的,却是它背后的“万古”二字!当我来到它的背面,以一个华夏子孙的双眼注视它,发现它的面容上居然也长了一双忧虑的眼睛。我顺着那双眼睛,越过格登山向西眺望,那里是一片广袤的大地,是可望不可涉足的他乡。这时我又想起,人们早已把格登山记功碑看成了一种信心和骄傲。是啊,这是皇帝的文治武功,却也是压在我们心头的沉重,记功碑立起来了,那是证明统一的功劳吗?凝视着记功碑上“皇清”二字,我仿佛看见了一双忧郁失望的眼睛,也许仅仅是对他们后来无法预料的孱弱子孙的一种失望吧。
凭心而论,那个野心勃勃的阿睦尔撒纳,在历史的云烟中大概也称得上是一个人物了。过去我看历史,大都是说阿睦尔撒纳是分裂国家的罪人,是乾隆派兵坚决把他镇压了,除掉了分裂的后患。果真如此吗?阿穆尔撒纳被消灭了,但是霍尔果斯河以西的几十万土地不是一样被割去了吗?我们汉人皇帝似乎都有一块心病,一旦少数民族政权强大起来,就坐立不安,认为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就要剿灭之。实际上,从清朝的实力和它后来面对列强的全国战略分布看,它对西北的控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清朝要放弃对西北的统治,它应该采取一些更灵活的方式。说到这里,我十分赞同最近一些西北史家提出的观点,就是把乾隆平定阿睦尔撒纳这个事件重新定位为“满准战争”,因为这无关统一与分裂,只不过是一场生存与抗张的战争。诚如这位史家所言,包括这场战争在内的其他战争,给西北造成的历史后果是比较严重的,一是准葛尔人势力被消灭后,中国西北边疆失去了曾经强大的屏障,造成了后来的沙俄蚕食鲸吞;二是造成西域政治力量失衡;三是改变了西域以至中亚的民族、部族及政治格局。
阿睦尔撒纳被消灭了,准葛尔势力被削弱了,但是一百多年后,清朝还是失去了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为什么?这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所以说,没有强大的边疆,就没有强大的中央集权。放在今天的形势说,实施西部大开发,新疆应是西部各省区的重中之重,其他省区可以慢一点,但是新疆绝对不能慢,新疆富裕了,祖国的西北事情就好办多了。
风大了,格登山上那些张挂的绳索彩布“啪啦啦”作响,我的心情也由忧郁变得有点儿活跃了。我转过头望向东方,在有点儿烟霭缭绕的苍茫大地上,雪冠千年耸入云端的铁木尔峰慈父般俯览着这一片高原绿地,起伏平缓的坡地,是年年丰收的麦田。在一条闪亮流淌的小溪边,鹅、鸭们神情恬然地觅食在溪水滋养出的片片草滩上。在整个高原,苏木拜河仿佛一条游龙从东到西腾划而过,大地顿时变得欢快而有活力起来。
共 0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者登上格登山,仰望蓝天,在凛冽的西风中面对着“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回望历史,在历史的云烟中重新审视定位历史人物阿睦尔撒纳,将曾经的自豪与骄傲心境换做了一种深沉理性的思考。作者认为,乾隆平定阿睦尔撒纳这个事件应重新定位为“满准战争”,因为这无关统一与分裂,只不过是一场生存与抗张的战争。曾经让人骄傲的镇压分裂国家的罪人的战争给西北造成的历史后果是比较严重的:“一是准葛尔人势力被消灭后,中国西北边疆失去了曾经强大的屏障,造成了后来的沙俄蚕食鲸吞;二是造成西域政治力量失衡;三是改变了西域以至中亚的民族、部族及政治格局。”作者说古道今,借历史言现实,分析了实施西部大开发中新疆开发的重要性,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一篇很有现实意义的力作,荐阅。【:风逝】【江山部精品推荐01 071127】
1楼文友:201 - 17:27: 哲人说,读史使人明智。诚然。读梁老师的分析,重新定位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现实服务。历史的巨大作用再次得以体现。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楼文友:201 - 18:51:4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儿童经常流鼻血
小孩经常流鼻血是怎么回事
小孩眼屎多
宝宝消化不良又吐又拉盐酸索他洛尔片效果与作用
糖尿病胃轻瘫消化不好的原因
上一篇:江南马哥的草原散文
上一篇:青衣杂文贿选人大代表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