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起了我一睹为快的迫切心情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20-01-16

在十月一日这天的《黄金时代》公映之前几周,我就在各个络、朋友圈、圈里看到有关这部影片的宣传,勾起了我一睹为快的迫切心情。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萧红、许鞍华和汤唯。

萧红,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许鞍华,香港著名女导演,曾荣获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两届台湾金马奖;汤唯,凭李安的《色戒》成名,后来取得一系列电影节最佳女主角表演奖项。

所以,我在公映的这天早早就订好了票,决定要好好欣赏和享受一番。对于一个文青来说,我觉得看一部文艺电影就如看一部小说一样的充满享受和乐趣。

影片的剧情在宣传里是这样写的:“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的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如此。”

光看这些介绍,这部影片萧红迷们是必须看的。请允许我在这里用这样一个好像有点俗,有点像现代追星一样的字眼,但它确确实实就是这样的。我也盼望能有追文学家的追星族存在,哪怕他们不是表现在形式上,而是体现在他们的心中,他们的文字当中。

从剧情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这部影片与普通的文艺片还不完全一样,它是一部传记。文艺片之前赵薇拍过的《致青春》就非常出名,赚得人们眼球的同时,也赚得盆满钵满。因为她描述的是九十年代的大学生的青春与爱情,距离我们大多数的文青很近很近,甚至,我们怀疑她拍得就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故事。而这部《黄金时代》,它故事发生的年代就距离我们太遥远了,远到我们如今的大部分年轻人都不熟悉的一个年代。而且它拍得是一个文学家的传记,这样非常纯粹的文艺片中的文艺片。

现在的电影市场上文艺电影是越来越少了,因为很多的投资方都知道投资文艺片,几乎是很难赚钱的,甚至亏本都极有可能。所以,有什么理由让我这样一个文青不去观看和支持这样的一部文艺片呢?何况它是一个文学家的传记。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的心里纠结不安。我一边想在看电影之前,好好地补习一下知识,补习关于民国的知识,关于萧红的一切,包括她所写的所有书籍。因为她芳华早逝,她离去的时候才刚刚 1岁,她写的文章不多,留下来的大概在百万字左右;也想看别人写的关于她的文章,甚至是传记。另一方面,我又想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潜心看看许鞍华导演是怎么给我们执导的这部电影的。她给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一个萧红,怎样的一个女子。虽然剧本是编剧编的,但是导演也极有可能根据她的理解更改剧本。因为在影片里导演是个组织者及表现者,她肯定是需要把她的理解灌输进影片中去。后来我还是禁不住地看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因为以前我真的对萧红不熟悉,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虽然记得中学时曾经看过她的某篇小说,但是已经全部忘却了。

现在让我们看看许导演是怎么给我们拍这部文学人物传记的文艺片的,虽然只是用了三个小时的边幅来描述了萧红的一生。

在影片中,是通过萧红的几个爱情故事为线索,分阶段,按时间顺序来展现的。影片从萧红和她的丈夫汪恩甲逃离各自的家族,到哈尔滨一所旅馆同居开始,接着丈夫在她怀孕五个月的时候消失,就如一滴水珠一样在人间蒸发消失了;因为旅馆老板准备把她卖给妓院,用以支付他们所欠下的旅馆住宿费600元钱,所以她向报社发求救信;接着报社派萧军过来,送书而得以遇见。他们的遇见就像传说中的命运安排一样。萧军因为在旅馆里看到她的碗里的剩饭,就像猪食一样的饭,她的画画、双沟字和一首诗,而爱上她。文人间男女之间的爱慕,常常就是因为对对方才华的敬佩而忽然产生的。他在离开旅馆的时候留下了身上唯一的五角钱,那是他坐车回报社的路费,留下这五角钱后,他只能步行十里路回报社;虽然报社里的人想救她,但是他们报社所有的人的钱加起来都无法支付旅馆住宿费。接着因为一场水灾,萧红侥幸逃离旅馆,后来他们在一起之后不久,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了,在抗战中因为萧军和萧红的观点不一致,造成他们永远分手。萧军要跟随抗战队伍打游击战,萧红只是希望到一个没有战火的地方,安静地过着两个人的世界,追寻她文学创作的梦想,而且因为萧军的大男子主义及猜忌,所以萧军把她推给了端木,后来她和端木向南迁移躲避战乱,一直到来到香港,最后在香港生病因为误诊和战争,而死在临时医院里而结束。那时的日本已经是强弩之末,距离日本投降已经不久,可是她并没有熬过去。

电影全面地给我们描述了自那个年代的很真实的萧红。萧红在写作上的天分,萧红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萧红对拥有爱情的渴望,对于婚姻的渴望,她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她的那些完全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艰难的求学经历,生活的艰辛。她不愿意讨论家庭,不愿意讨论父亲、母亲,因为他们在她的心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痛苦。所以也就理解到了她为什么会把她的儿子送人,因为当时的她根本就没有能力做一个合格的妈妈,她内心的恐惧影响了她。

她就像一颗四处飘流的浮萍一样。所以她最渴望的是拥有一个正常的家庭,一个爱她的老公,她肯定是喜欢小孩的,也会生好多小孩的。但是就是这点基本的要求,她都没有办法得到。虽然萧军是大男子主义的,但是萧军也是深爱萧红的。如果没有那场侵华战争,一切都将是另外一个结局。萧红的人生之路,将是另外的一条,也许今天她将给我们留下更多经典和不朽的篇章。

在影片的末段,当骆宾基来照顾她的时候,她问骆宾基,在你看来我是否像别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在私生活很浪漫的女人。骆宾基开始的时候可能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犹豫,不知道如何回答。他毕竟不认识她,只能靠人们的传说,媒体的报导。但是随后相处的最后几十天日子里,他却是日渐了解她,了解到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忠贞爱情的向往,对一个温馨的家庭的向往,对文学的不懈追求。她可以说是把文学视为同她爱情、生命一样的重要。她一生在寻梦,爱情的梦想,文学的梦想,她艰难地行走在战火纷飞的世界,行走在没有亲人支持的世界上。

我认为萧红是非常浪漫的,她的浪漫是我们所向往的那种,勇于追求爱情。在她生命中的那些男人,不管是她的丈夫,她是用心期待的,可是因为家族原因,那个男人最后却抛弃怀孕的她离她而去,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然后到萧军,虽然萧军也非常的爱她,在电影中就用了大量的篇幅、细节描写。在那艰苦的年代,在萧红自认为的黄金时代,他外出工作,兼职,就是为了给他们赚回面包,赚回一次下馆子吃猪头肉,吃丸子、喝酒的机会。可是他始终没有给她真正意义的家,最终因为萧军的大男子主义和猜疑,当然最主要是他们之间的观念分歧,造成他们永久地分手。这是一个真实的小女子。

这也就注定了她的文字里不会充满太崇高的理想或者太大道理,她只是真实地描述了那个年代的真实的自己,自己的家族,自己的颠沛流离、饥寒交迫、没有亲人、得不到真正爱情和归宿的人生。剧情里所说的自由地追求梦想,单纯的创作的梦想与爱情,在流离中刻骨求爱,对生的坚强及渴望,对死的挣扎与抗争,就是她的人生的真实写照。

我是如此安静地看完了这个长达三小时的影片。虽然在我的内心里,不停地在翻江倒海,但是我终究还是没有黯然泪下,有的只是沉思,只是铭记,就像记住从头顶夜空中划过的一颗流星,从光芒四射到光芒散尽的流星。这是一颗永远不会忘记的流星,她的名字叫萧红。

许鞍华的才华在这部文艺片里,也是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无论是她对每个大场面的广角拍摄,还是局部的特写。人物的表情,景物的特征,取景的角度,景物的颜色,清晰度都能带给人深深的心灵上的冲击。有艰难生活画面的冲击,唯美爱情画面的冲击,有战争残酷画面的冲击。最让我觉得惊奇的是,她拍摄的手法,蒙太奇的描述。她是以故事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来叙述的,但是她通过的是剧中的人物类似访谈录式的交代,对话,或者是他们著作当中的描写把故事给带出来,让观众再进入他们所讲述的戏中。这种方式的拍摄,我的理解是像小说一样的先给读者一个章回目录一样让观众对故事先知先觉,想象力和画面的相结合。因为由萧红的朋友亲口讲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影片虽然主要是表现爱情为主题,但是并不是唯一主题,她成功就在于几乎反映了萧红的全部,导演就是想还原、展现一个真实的萧红。

影片细节处理及铺垫,电影在穿 行着萧红的朋友,准确来说应该是萧军的朋友较多,对萧红的印象,这些印象体现在他们所写的文章里面,平时的谈话里。对于文学,萧红是一直孜孜不倦地在追求着的,她喜欢和尊敬鲁迅,鲁迅也非常欣赏她的才华,他为萧红小说《生死场》拟定题目,并为这篇小说写了后记。从电影中鲁迅的讲话也可以看到鲁迅对于萧红在小说方面成就的认可是极高的,并且高过萧军。

到最后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萧军和萧红分手,主要是因为观点不同。萧军认为应该参与到当时的抗日队伍、抗日前线中去,在那里实现他的人生梦想和文学梦想,而萧红则只是想干着他们文人们应该干的事,她认为人们是应该分工的,每个人的是不一样的,她只想好好写文章,过着正常人、平常人的日子。其实在前面的时候,鲁迅和萧红的对话中就已经有所暗示,当萧红听到鲁迅说到当时上海文人的立场常常不坚定,表里不一,表面上恭维鲁迅,暗地里在用虚无编造的事实来攻击鲁迅和他的夫人时,萧红也许就是这个时候产生了失望。这些都在影响着萧红日后创作的方向,就是她认为自己只是一介女子,平凡的爱好写文之人,无党派人士,不懂政治,也不愿参与到其中去,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作为萧红的扮演者,汤唯的表演无疑是完美的。影片中汤唯对萧红的演绎无疑是丝丝入扣,融为一体的。那张苍白,缺少营养的脸庞,那双大大的,雪亮的眼睛,那张时常紧闭的嘴唇,那些动作、表情、语言都是那样的精准。一个典型的民国渴望自由、追求爱情、追求文学创作的安静而孤傲地行走于人世间的女子形象,清晰,感人地刻入我的脑海。

电影名字来源于萧红写给萧军的一封信了的一句话: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那时的她因为和萧军闹矛盾,鲁迅安排她到日本休养。

但是作为影片的名字,从影片的内容来看,这个名字并不是最恰当的。至少,在萧红后半部分的生涯里,那绝对不是萧红的黄金时代,反而像是她的泥潭时代,她深深地为生活、爱情、疾病、文学痛苦。她陷入泥潭而无法自拔。也没有人能帮助得了她,即使端木也不行。她虽然嫁给了端木,但是她心里知道,她爱的永远是萧军,尽管她不说。但从她看到萧军和一个普通女子结婚照片时的巨大反应可以看出。

我是这样理解当时的萧红的心理的。她到日本后,几乎无忧无虑,没有压抑,可以放心地书写她的故事,她的创作。这就是萧红最早的梦想,也是她追寻一生的梦想,一直到她短暂一生的失去,她并没有完全找到。那段短暂的黄金时代,只是过程中的一段美好。这里面的根源很多,最起初是因为她祖父的里她而去,她的母亲离她而去,继母对她不好,生父的固执和对她追求知识和自由的不理解造成的,后来则是因为男人造成的,虽然她最爱的是萧军,也是刻骨铭心爱了一辈子的,但是萧军并没有给她婚约,虽然我从电影里都没有看出他们分手的真正原因和细节,但是他们毕竟是分手了。但是她执着地认为她和萧军在一起的那段日子是她的黄金时代。

影片是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结束的,那一段细腻、感人的语言配上温情、唯美的小时候花园的景色,和祖父一起玩耍的美好时光的片段以及那个寻梦女子的转身回眸深情微笑中结束。我认为这无疑是影片最大的亮点,在高潮中结束,留给我们的是眷恋、是回忆、是永恒。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这不是平常我们所定义的文艺电影,这是目前我看过的最文艺的电影,因为她描述的是萧红等众多文学家的故事,她所运用的拍摄手法更像是在展现一部用诗意语言所写的小说,而且拍得真实、细腻、感人,让人一会沉醉在影片中,一会又陶醉在萧红的文章当中。

当然最后希望这部影片能在艺术上取得辉煌的成绩,获得各项艺术大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奖等等。当然最好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虽然很难,因为是由美国人做裁判。

看完影片以后,我将会迫不及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找来所有的萧红的作品,仔细品读。

共 490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寻梦】是一篇关于影片《黄金时代》的影评,准确精当,深刻透彻,细腻老道。作者入木三分的评论,有画龙点睛之妙。本篇影评,全面而精准地评价了这部影片的主题思想、表现技巧和艺术魅力,加深了人们对影片的理解与认识。电影《黄金时代》,它更像是一部萧红传记,导演许鞍华成功就在于反映了萧红的全部,还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萧红。影片无论是拍摄的手法,蒙太奇的描述,大场面的拍摄,还是局部的特写,以及人物的塑造、细节处理,都给人强大的视觉冲击和深刻的心灵震憾。坚持不懈地寻梦,娓娓而谈的影评,给我们欣赏影片,理解影片的精神实质及艺术 ,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精彩的影片,精彩的影评,同样让人折服!感谢赐稿文缘。推荐加精!【:潮仙】 【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6:19:27 坚持不懈地寻梦,娓娓而谈的影评,给我们欣赏影片,理解影片的精神实质及艺术 ,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欣赏佳作。祝老师国庆快乐!

回复1楼文友: 19:17:02 影片确实是拍得非常好,当然李嫱功劳巨大。汤唯的表演也非常成功,萧红确实是个天才,她的作品当时就已经与众不同,超越了那个年代。问好,祝生活愉快!

2楼文友: 19:05:56 谢谢潮仙老师认真,精彩按语。问好,在这伟大的日子,祝老师国庆快乐!

楼文友: 09: :42 这几天倒是更忙,却还能拜读到福娃的佳作,很是羡慕,同时也辛苦福娃了。问候,祝假期愉快!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回复 楼文友: 20:2 :47 问好秋天的风老师,再忙也给心情放个假。祝生活愉快!

银川男科医院
月经经期延长怎么调理
经常肝不适怎么办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