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十月杂志携手讲述北京故事和莫斯科故事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11-03

10月12日-10月 1日,第二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在京举行。作为本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要国际交流活动之一,2017年10月17日下午,第二届中俄十月文学论坛在北京佑圣寺十月文学院举行。

中俄十月文学论坛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对谈

中俄十月文学论坛在北京佑圣寺十月文学院举行

10月12日-10月 1日,第二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在京举行。作为本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要国际交流活动之一,2017年10月17日下午,第二届中俄十月文学论坛在北京佑圣寺十月文学院举行。

活动由北京《十月》杂志社、俄罗斯《十月》杂志社、首都师范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联袂举办,莫斯科《十月》杂志主编伊琳娜·巴尔梅托娃率领克谢尼娅·德拉贡斯卡娅、 德米特里·达尼洛夫、 叶夫盖尼娅·捷季娜等三位俄罗斯作家、诗人,与叶广芩、邱华栋、晓航、荆永鸣四位中方作家以及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刘文飞和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批评家孟繁华就“北京故事”与“莫斯科故事”这一主题展开对谈。《十月》杂志社主编陈东捷主持论坛。

中国作家谈自己心中的“北京故事”

据了解,2014年中俄《十月》杂志首次携手,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十月》文学论坛”。此后,两家《十月》杂志频频合作,在中俄两国举办了包括文学研讨会、作家代表团互访、专题文学讲座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为两国文学界的合作交流做出了积极努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17年,正值国家“一带一路”顶层战略全面推行之际,为持续并加强这一良好、有益的文学关系,两家《十月》杂志又再次合作,在2017年10月号上辟出专辑,以“北京故事”和“莫斯科故事”为题,组织两国作家创作多篇小说作品,互译后同时刊出。这些作品均为反映两国首都当代生活的最新小说,“北京故事”包括四部中篇,是叶广苓的《豆汁记》、邱华栋的《蒸锅和古琴》、荆永鸣的《出京记》和晓航的《霾永远在我们心中》;“莫斯科故事”是一组围绕莫斯科这座城市的风格各异的十五个短篇。作家们让个人的生活体验与城市的演变进程相互交织,将两座城市当下的生活现实与其丰厚的历史积淀融为一体,对城与人、城与国家、城与民族历史的相互关系进行文学叙事。此次论坛就是选取这些代表作家和作品为具体讨论内容,就中俄当代文学的现状及未来合作展开研讨。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气质,而在剧烈变革中的北京又显示出多种层次,此次被译成俄文的“北京故事”本身就反映了不同时期作家眼中形态各异的北京,他们也谈到各自心中以及笔下的北京。评论家孟繁华说,不同城市的文学互相之间可以照亮,比如俄罗斯作家让我们看到俄罗斯作家关于短篇小说的另外一个写法,他们也同样看到中国作家对于北京书写的另外一种形式,也就是对北京书写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丰富性,和他们相对简单方式我觉得构成鲜明的比照,这种比照既有文化的差异性,也能感受到人的共性,同时也是我们互相发现的过程。

参加“中俄十月文学论坛”的俄罗斯作家们

伊琳娜·巴尔梅托娃表示,从《十月》杂志看中国文学和俄罗斯文学,有很多相似的部分,也有很多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她认为这对于研究中俄文学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推动中国和俄罗斯关于中俄文学的研究。她希望通过《十月》让中国读者了解俄罗斯文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层面——戏剧,比如可以通过合作展示俄罗斯戏剧的成就。

俄罗斯文学曾影响了中国几代作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巨大推动自不待言;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也曾对俄罗斯作家产生影响,如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就醉心于中国的先秦诸子。两本《十月》杂志都是两国文学界最具影响力的杂志,都与时代有密切的关联,都推出过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俄罗斯《十月》杂志创刊于1924年5月,参与创刊者有富尔曼诺夫、绥拉菲莫维奇和法捷耶夫,肖洛霍夫、戈尔巴托夫、苏尔科夫等曾任编委,马雅可夫斯基的《放声歌唱》,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法捷耶夫的《毁灭》,普拉东诺夫和左琴科的短篇小说,阿赫玛托娃的《安魂曲》,雷巴科夫的《沉重的黄沙》均发表在该杂志。杂志始终致力于推出新人新作,是俄罗斯最具声望的大型文学杂志之一。中国《十月》杂志创刊于1978年,是新时期创刊最早的大型文学期刊,创刊 0年来发行量一直稳居国内文学期刊前列,莫言的《生死疲劳》,王蒙的《蝴蝶》,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的《永远有多远》均发表在《十月》。

两家《十月》的合作,见证了两国文学界的深厚情谊。两家《十月》商定,将继续不定期地组织两国同行交流互访、作品互译与出版。据悉,这次在两家杂志刊发的作品,还将择机再出版两个单行本,即分别用中文出版的《莫斯科故事》和用俄语出版的《北京故事》。

(:王怡婷)

莲花清瘟颗粒适用疾病

莲花清瘟颗粒适用疾病

以岭连花清瘟治哪种感冒

国产血糖仪排名
灯盏花领军企业有哪些
肾炎患者要多吃什么食物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