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常家庄园散文
文章来源:新竹文学网 | 2019-08-30
2007年11月17日的早晨,由太原市区乘车前往常家庄园游览。汽车沿着108国道行驶,途径榆次区、东阳镇约1小时左右的行程,到达清代儒商第一家——常家庄园。
昨天,我看过王家大院之后,对常家庄园的规模不敢轻慢,当常家庄园展现在我的面前时,仍然让我感到惊讶不已。凝视着那气势恢弘的庄园,庄园的粹美,完全超乎我的想象,我体会到了“山西归来,不看院”的真实涵义。
有关常家的资料记载:
1、清代儒商——常家庄园
“从常氏五世起,常氏族人开始经商活动,逐渐步入小康的常家,开始了居室营造,但规模不大,其建筑也比较零散。到清朝初年的第八世,常家出现了儒商相长的良性循环势头,常吉成为常氏第一个秀才,而常威则为常氏的“清代儒商第一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常威生于清顺治年间,常威初学有成,放弃科举,步入商界,他不仅与其子常万玘、常万达京常氏商贸事业做强做大,在张家口创立了“大德玉”、“大德常”等字号,而且留下了“学而优则贾”的家训,开创了儒商的源头。在清代200多年中,常万玘的子孙创办了以“德”字为标记的数十个商号,号称“十大德”;常万达的子孙创办了以“玉”字为标记的数十个店铺,号称“十大玉”常氏店铺不仅遍布全国通都大邑,成为晋商中的娇子,而且常万达及其子孙,还敢为天下先,逐利四海,开拓了从福建武夷山到俄国全境乃至欧洲的万里茶路。在这条可与“丝绸之路”媲美的中国对外贸易通道,常氏的茶叶外贸事业,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世王朝,沿袭200年。尤其到了晚清,在恰克图十数个较大的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被《山西外贸志》称之为外贸世家。
常家经商久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世世代代恪守“学而优则贾”的家训,世代注重教育,仅私塾就有17个之多,子弟几乎全部受过良好的儒学教育。
“清代第一儒商”,常氏家训:“学而优则贾”的解释——学即知识,贾即商,就是知识与经济的结合。但是对“学而优则贾”一词的历史渊源,有其争论,有待考究。
2、晋中儒商庄园
如果苏州园林有小家碧玉之美,那么,常家庄园则有大家闺秀之风范,从建筑规模、文化品味、艺术特点上讲,常家庄园,弘大而不粗犷,无论是静园的小桥流水,还是宅院的照壁、门墩、门楼、窗饰、彩绘和碑刻,纷呈着粹美的文化艺术内涵。常家庄园的精品奇观,令人叹为观止,处处彰显着儒家风范。
A、常氏祠堂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常家庄园基本建设完成,占地60万平方米,房屋达5000余间,楼房50余栋,园林7处,主要隶属常家家族:常万玘、常万达两支所有,常万玘一支建筑在庄园的南部,故称“南常”;常万达一支在北村购地营造宅院,故称“北常”。
常家祠堂、又称家庙,是族人祭祖和处理事物的场所,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的北祠堂,院分三门四进,建筑新颖、壮观,是北常标志性建筑,门外树立着雕柱围栏,院里两侧树立着高耸的旗杆,大门的两旁盘踞着威风凛凛的石狮,显得祠堂格外的庄严和肃穆。
B、常家书院
由《石芸轩法贴》而得名的常家书院,是北常陶冶情操,培育后代的场所。
在常氏十丈长廊中,搜集了常万方、常赞春、常旭春等常氏名家的书法精品,以砖雕刻制而成,留此遗墨,供子弟们临摹。常赞春的篆书、常旭春的行楷,在清末时期颇有名气,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
C、常家影壁、照壁
照壁是中国古代建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南方称之为“照壁”;北方人称作“影壁”;现代人称“玄关”;古代称“萧蔷”,萧蔷之患——指内部祸起的意思,照壁的作用:
(1)阻挡视线——遮挡住外人的视线,即使大门敞开,外人也看不到宅内,对家居隐私起到保护作用,它是中国人含蓄内敛的一种体现。
(2)装饰作用——照壁还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
( )阻挡鬼怪——旧时人们认为自己的住宅中,不断有鬼来访。如果是自己祖宗的魂魄回家是允许的,但是孤魂野鬼溜进宅子,就要给自己带来灾祸。如果有照壁的话,鬼看到自己的影子,会被吓走。
(4)改变风水——
如改变原住宅的大门朝向,改变门窗的大小尺寸,改变住宅内部的布局,以符合八宅术、五宅术坐向“风水理论”的要求,对于正对大道或大街的住宅,可采用建照壁的办法加以遮挡,照壁建在门外或门内。其用意一为挡风,二为避煞。
常家庄园的照壁“百寿图”颇有文化气息,照壁上刻着100个书写不同的“寿”字,这真是独具匠心,巧夺天工。
D、常家“门墩”
“门墩”,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门墩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朵靓丽奇葩。我见过很多门墩,但没见过常家庄园如此独具匠心的门礅,它选材之精良、雕刻之精湛、创意之独特、形象百态,栩栩如生。
“门墩”的形式,一般有两种,石鼓与狮子。在明清两代是“门墩”狮子石雕艺术的鼎盛时期,特别是清代,狮子作为雕刻题材,获准广泛使用,无论是官殿还是民宅,均可在门前置办石狮。
双狮并立,表示“好事成双”;老狮带幼狮,表示“仕途通达”;雌狮伴幼狮,表示“嗣子昌盛”;狮子滚绣球,表示“好事再后头”等等。
E、常家门楼
常家大院的门式形态各异、别具匠心,门式上的“三雕”蕴藏儒家文化思想的内涵。可以想象,当初在建造常家庄园时,颇下了一番功夫,无论是庭院的布局设计,还是“三雕”的运用及选图,恰如其分的再现了建筑庄园的创意思想,当你深入其中,多视角去观察、欣赏和品味,仿佛你走进了艺术的殿堂,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
F、常家花园
参加旅游团游览常家庄园,为了能够即兴抢拍些照片回来,只好一路急行,我四处寻觅和筛选着心目中的影像,园林保安疑惑的看着我那急匆匆的样子,一定错以为我丢了钱包!没有时间细细的品味,没时间聆听导游的讲解,只是望其所以地拍摄、独行。
我无意间推开常家祠堂的后门,这里竟然隐秘着宽阔的花园,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后来翻阅相关资料,才知道常家后花园的名字——静园。
静园的宽阔,让人始料不及。小桥流水、假山、亭榭、楼阁、曲径轩廊、湖光树影、荷塘月色、应有尽有,这是常家静园的一大看点。晋中商人的奢华,令我难以置信,也是前所未闻的,北京的颐和园也不过如此吧?
、劫后余生
常家庄园,曾经遭到战争兵燹(xian)殃及,榆次作为晋中战役的主战场,使常家庄园许多标志性建筑,遭到了战火的摧残 ,新中国成立之后,南常祠院先用于学校,“文革”开始后,南常被拆毁,消失在群众新建的民宅中,真是令人痛心疾首;“北常”在“文革”期间,被山西省第二残废军人疗养院所占用,因此才幸免劫难。
王家大院,在“文革”期间,是党校的旧址,因此才得以幸存。
常家庄园“北常”的幸存,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儒商世家、精神庄园其文化底蕴的厚重,财富之巨大,审美之高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生之年,争取再去山西,再去常家庄园,看看那曾经忽略过的景色!
4、《明清晋商的兴衰史》
资料转载:
国势衰微,对俄茶叶大战晋商受挫
清朝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和俄国政府确定把库伦( 巴托)附近之恰克图作为双方商人的贸易点。自此,恰克图贸易日益繁盛。嘉庆、道光(1796——1850)以来,中国从恰克图输往俄国的商品是以茶叶为大宗,其业务皆为晋帮商人所垄断。据统计,道光十七年至十九年(18 7——18 9)中国从恰克图每年输往俄国茶叶达俄磅,价值800万卢布。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俄国以“调停有功”,胁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俄国政府不费一兵一卒,打开了侵略中国蒙古地区的通道,取得了沿海七口(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湾、琼州)的通商权。同治元年(1862),俄国政府又据《中俄陆路通商章程》取得了通商天津比各国低三分之一税率等特权。自此,俄商得以享受特权,深入到中国内地攫取物产和推销其产品。同治五年(1866),俄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取消天津海关的复进口税,即免征茶叶的半税,使俄商的贩运成本大幅度下降。据天津海关记载:咸丰十一年(1861)以前,一直是晋商垄断着湖北、湖南的茶叶贩运,他们将两湖茶叶经陆路运往恰克图销往俄国。但是从同治元年(1862)始,俄国商人已在上述地区建立茶栈,收购和贩运茶叶。由于俄商享有免除茶叶半税的特权,又是水陆并运,俄商的贩运路线是:将茶叶用船从汉口沿江而下运至上海,再沿海运至天津,然后走陆路经恰克图贩运欧州,大大节省了费用,所以俄商贩茶业务扶摇直上,从同治四年(1865)的磅,到同治六年(1867)猛增至磅。而晋商贩茶却由于清政府的限制,不能享受水路运输之便,并且要付数倍于俄商的厘金税收。例如,从湖北汉口贩茶至张家口需经6 个厘金分卡,所付税金要比俄商多10倍,所以恰克图晋商的对俄贸易也就日益衰落。到同治七年(1868),恰克图的晋帮商号已由原来的一百二十家下降到四家。但是,晋商毕竟是一支经验丰富、久经商战、意志顽强的商界劲旅。他们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提出了“由恰克图假道俄国行商”的方略,即“俄国到中国来夺我商利,我华商去俄国也另觅新途。”(参见渠绍淼、庞义才《山西外贸志》)恰值其时,沙皇俄国照会清政府,声称恰克图贸易日衰,要求开辟张家口为商埠和在该地设领事馆。张家口地邻京都,清政府担心被俄国辟为商埠和设领事后,危及京都安全和对蒙古地区的统治,便同意了让晋商北上到俄国经商,以阻拦俄人南下辟张家口为商埠和设领事的要求。清政府还对北上晋商酌减厘金,取消浮税,以示体恤。晋商得此便利,如虎添翼,便大力向俄国内地发展。他们先后在俄国莫斯科、多木斯克、赤塔、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等城市设立商号,与俄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晋商向俄国内地进军的第一年(同治八年,1869),即向俄输出茶叶11万担,俄商直接贩茶也是11万担,交手的第一回合晋商便与俄商扳成平局。到第三年(同治十年,1871年),晋商每年输俄茶叶已达20万担,较俄商直接贩茶多一倍。晋商对俄贸易是走陆路,以运费较高的骆驼、牛马车等为交通工具,而俄商是凭借特权以运费较低的水陆并运来贩运茶,晋商俄商之间的竞争条件优劣十分明显,但晋商仍能在对俄贸易中占上风,说明晋商确是一支能征善战的商界劲旅。如果不是清政府的腐败,晋商在对俄贸易中是不一定会失败的。同治十一二年(187 ),晋商为了节省运费,准备象俄国一样把湖北茶经水路运至天津,再走陆路贩到俄国,但清政府对晋商的这一计划却横加干涉,并要对贩茶走水路的晋商,仍按走陆路一样收取厘金税收。世上哪有本国商人在本国贩运本国货物不能享受与外商同等待遇,反而要另加税金的道理?但是,在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却这样做了。清朝统治者倒行逆施,抑制华商的行径,使晋商在与俄商的茶叶商战中一开始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加之俄商先后在汉口、九江、福州等地建立制砖茶厂,使用蒸气机代替手压机,所制砖茶成本低、质量高、产量大,而晋商制造砖茶仍是依靠手工作坊,其产品显然不能与机器产品相比,晋商在砖条制作上又受到了俄商的排挤。接着,中日朝鲜交涉事起,清政府推行“引俄制日”政策,使俄商在华势力越发猖獗,先后控制了一些中国的产茶区。在这种情况下,俄商直接贩运中国茶数量猛增,达到年贩茶六七十万担,而晋商下降到年输俄国茶叶仅数万担。光绪三十一年(1905),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全线通车,俄商经海参崴转铁路运输不仅费用低,而且极为便捷,晋商对俄的茶叶贸易已经难以大规模进行。晋商为了打开销路,又采取了赊销茶叶给俄中小商人的办法,待他们将茶叶售出后,再返还茶款。不料却因此招祸:有些俄商是故意拖欠不还欠款,有些中小俄商因受国内大茶商的排挤或自身经营不善,还款无望。晋商因此赔累甚巨,损失银达62万余两。晋商为了挽回损失,呈清清政府与俄国当局交涉,要求追回俄商所欠银两。但是恐外媚外的清政府,对晋商的呈请根本不予受理。宣统元年(1909),俄国政府又突然违背两国茶约规定,对在俄华商征以重税,以排挤在俄经商的中国商人。晋商遭此种种打击,在对俄的茶叶商战中终于失败。
晋商转向煤矿投资,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仍难逃失败的厄运,这段晋商的兴衰历史,如今仍具有教育意义,国富民强,国强民富!.....
5、走西口
山西不但土地贫瘠,而且自然灾害频繁,在清朝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山西全省性的灾害就达一百多次,平均三年一次,其中最长的一次旱灾长达十一年之久,据官方统计,死于这次灾荒的山西人超过了三百万人。
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山西人只能“走西口”出去谋生,一首山西民歌《走西口》,唱出了山西人的辛酸历史。
哥哥我走西口,
妹你实在难留,
拉着哥哥的手,
送到大门口。
山西人背井离乡“走西口”能有几人衣锦还乡,修祠堂、建庄园的?有的客死他乡;有的妻离子散;有的家破人亡;有的孩子成人后寻找陌生的父亲,这段血泪铸就的历史,记载多少酸楚,凄凉和悲怆的故事。
哥哥我走西口,
小妹妹你苦在心头,
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
盼我也要白了头,
只盼哥哥我早回到家门口....
2007年11月22日
共 5211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跟随作者文字游览了常家庄园。作者笔下的常家庄园如诗如画,似在引领读者穿越历史时空隧道,一睹“常家庄园”的风采。散文思想深刻、描写精彩、立意高远,问好作者,欣赏!【:青州大浪】
1楼文友: 1 :5 :47 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杨柳!杨柳因您的文字而精彩!
2楼文友: 1 :54:25 引用资料过多,说明性文字多。
楼文友: 14:52:51 随作者一起步入常家庄园,感受晋商文化!
小孩尿频尿痛怎么办
尿路结石剧烈疼痛怎么办
小便异味怎么办
怎么注销微店间隙性脑梗死严重吗
小便黄赤是怎么回事
上一篇:青岛出版社推出儒家文化普及读本
上一篇:流年姑妈是一根香葱散文外两篇